新疆阿勒泰地区草牧业发展现状研究

2020-04-18 12:50罗鹏飞
吉林畜牧兽医 2020年3期
关键词:农区阿勒泰地区饲草料

罗鹏飞,张 琦

1.新疆阿勒泰地区畜牧工作站,新疆阿勒泰 836500;2.新疆阿勒泰地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新疆阿勒泰 836500

草原畜牧业是新疆阿勒泰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 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草原是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资料, 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功能[2]。但随着现代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在阿勒泰地区这样的半农半牧区,亟需积极调整政策基点,强化扶持引导。

1 新疆阿勒泰地区草牧业现状分析

1.1 草牧业

阿勒泰地区从平原到山区,草地类型变化较大,种类繁多,加之地区西部因受北大西洋湿气团的影响,比东部湿润,与此相对应草地植被类型的分布从哈巴河县向东到青河县逐渐升高。全地区天然草地分为11 个草地类、44 个草地组和127 个草地型。野生药用植物200 余种,有甘草、麻黄、雪莲、大芸、冬虫夏草等名贵药材。因受荒漠气候控制,草地类型中近60%属于温性荒漠类草地。

1.2 畜牧业

随着传统畜牧业逐渐向农区畜牧业方向递进发展,农区舍饲育肥养殖的牲畜这几年大幅增加,牧区牲畜数量逐年呈现递减模式。据不完全统计,2019 年留存农区舍饲育肥的牲畜达到了77.15 万头只,与2018 年相比增加了约17.55 万头只,夏牧场共核减87.05 万只羊单位,核减率达19%。当年9月末,阿勒泰全地区牲畜存栏337.40万头只(含农区77.15 万头只),同比减少10.9%;肉、奶、蛋产量分别达3.94 万吨、12.84 万吨、0.24 万吨,分别下降16.24%、37.07%、25%。初步预测,2019年第三季度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8 133 元,较上年同期增加589 元,增幅7.24%。

1.3 天然草地利用

阿勒泰地区现有天然草地总面积1.48 亿亩,占全疆草地总面积的14.2%,其中可利用面积1.37亿亩,占全疆可利用面积的15%,理论载畜量折合1 431.5585 万羊单位,其中夏牧场可利用1 419.69万亩,占可利用草地总面积的10.37%;春秋牧场0.39 亿亩、冬牧场0.54 亿亩;中夏牧场可利用面积614.41 万亩,占可利用草地总面积的4.49%;春秋场可利用面积3 836.17 万亩,占可利用草地总面积的28.03%;冬牧场可利用面积7 699.41 万亩,占可利用草地总面积的56.26%;冬春秋牧场可利用面积114.73 万亩,占可利用草地总面积的0.84%。

1.4 人工饲草料地种植

阿勒泰地区人工饲草料地共236.08 万亩,其中苜蓿种植面积80.92 万亩,占饲草料地总面积的34.27%;饲用玉米65.89 万亩,占27.91%;青贮玉米67.44 万亩,占28.56%,小麦19.67 万亩,占8.3%,粮经草比例由原来的23:44:33 已逐步调整为24:38:38。

1.5 饲草料产业

阿勒泰饲草料原料资源丰富,品种主要为苜蓿、青贮玉米、籽实玉米以及小麦等农作物秸秆。青贮玉米主要用于制作青贮饲料,苜蓿大多加工成草捆。饲料使用主要以养殖户自配为主,仅有几家养殖合作社建立的小型加工厂,规模较小。饲草加工方式主要以粉碎机、揉丝机等小型草料加工机械进行粗加工为主,并以长草短喂等节草技术提高利用率。当前,农牧区农副秸秆作为干草饲喂家畜,由于饲养方式较为粗放,长草短喂、短草槽喂和青黄贮的比例相对较低,大量的秸秆资源被浪费。

2 新疆阿勒泰地区草牧业面临的问题

阿勒泰地区虽然拥有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但畜牧业发展较为缓慢,畜牧业产值位居全国倒数[3],这不仅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畜牧业的发展问题已引起党委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2.1 土地条件差,牧草种植效益比较低,饲草料供应短缺

阿勒泰地区牧区一带,饲草料地多为三、四类地,土地贫瘠,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加之牧民的种植和管理水平较农民有一定差距,牧草产量普遍较低。特别在吉木乃县、青河县边境地区,农牧民种植牧草的效益比较低,牧民种草积极性不高,饲草短缺矛盾突出。加之当前牧草价格上涨频次较高,已无法全面支撑冷季舍饲饲草料供给和成本控制。同时,牧区普遍存在种养结合不够紧密,草畜矛盾尖锐,繁育、饲养方式落后,良种畜和能繁母畜比例偏低,非生产畜比例大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牧草种植效益。

2.2 天然草地退化、产草量下降,草原牧区发展空间被压缩

阿勒泰地区春秋牧场,因春秋两个季节重复利用,退化严重,其次为冬牧场[4],冬牧场因牧草保有量、冬季积雪覆盖、牲畜践踏等原因,实际利用的部分往往小于确定的利用率。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后,实现了局部好转,但总体退化的趋势没有改变。草地季节不平衡是长期以来影响阿勒泰地区畜牧业稳步发展的最大障碍,或是制约因素。往往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了春秋牧场的产草量,相对来说在旱年往往容易造成春秋、冬牧场严重缺草的现象。近两年,政府虽然实施了最严格的草畜平衡监督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超载牲畜,但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依然缓慢,仍然制约着草原畜牧业发展。

2.3 规模化生产滞后,组织化程度普遍较低[5]

阿勒泰地区属于典型的半农半牧区,现有的牧区家庭牧场和农区的养殖小区、生产基地建设比较滞后,龙头企业少且小,带动力不强,有组织的经纪人、协会等中介组织还属于新鲜事物,发展缓慢,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合作组织与牧民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活畜及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多、不畅通,难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

2.4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草产品产、供、销链条不完整

目前,阿勒泰地区整体缺乏有拉动性的草产业龙头企业,没有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格局。现有的几家饲草料企业在饲草料原料收购、加工储运、产品销售等环节存在基础设施落后、设备短缺,饲草料、草产品交易市场、生产供应体系和加工配送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同时,由于农牧民文化程度偏低,对新的实用技术掌握和应用难度较大,农牧区饲草料原料基本为天然打草场和饲草料地的饲草为主,饲料主要为青贮玉米,农区秸秆机械化收割和利用率较低,造成牧草及秸秆营养成分大量损失和浪费。加之缺乏高科技专业技术人员传授优良牧草种子繁育、优质牧草高产栽培、高效节水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农牧业饲草料机械设备老化落后,难以适应当地牧草种植、收获和加工的需求。另外,受传统生产方式影响,饲草料加工产业起步较晚,由于缺乏产品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存在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产业链条短、商品率低,饲草料加工企业均处于自主发展和就地转化阶段。

3 新疆阿勒泰地区草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理清草原畜牧业发展思路

各级政府应正确认识草原的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功能[6],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草则草,对草原畜牧业给予准确定位。同时也要处理好畜牧业发展和生态环保的关系,应将思路转到大农业围绕畜牧业、种植业围绕养殖业、养殖业围绕肉羊产业转变,并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现代畜牧业为发展方向,以农区畜牧业发展为突破口,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进而提高草原畜牧业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养殖、科学化管理水平,发展稳定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草原畜牧业,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共赢。建议在福海、富蕴、吉木乃县有水源保障的区域实施划区轮牧试点,将放牧地分成若干个小区,按照规定的放牧顺序、放牧周期和分区放牧时间逐区放牧,轮回利用。

3.2 加强阿勒泰地区本地优良品种的繁育

注重阿勒泰大尾羊地方知名品种的提纯扶壮,重点在农区开展经济杂交,盯住繁殖率、产肉率两个指标,在一胎多羔品种培育,同期发情两年三产等实用技术上,开发出农区适度规模舍饲养羊的盈利模式,逐步推开优良牧草引进筛选及优良品种繁育推广。

3.3 培育新型饲草料产业经营主体

采取土地、草原流转方式,大力发展饲草料规模种植,推进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带动牧民科学种养,提高畜产品附加值。扶持培育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新型经营主体,建立饲草料产业与畜牧养殖业紧密衔接、优质饲草料高效转化、饲草料区域调配能力显著增强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同时,建立牧草产业技术合作关系,强化优质牧草加工业发展,促进饲草料交易流通,推进饲草料交易市场规范运行,逐步建成地区饲草料加工流通交易网络,至少在各县市打造一家饲草料全产业链企业,促进饲草料产、加、销衔接。

3.4 提高畜牧业机械化应用水平

通过党委政府的扶持,推广揉草、捆草、打包青贮、颗粒饲料等易于保存、运输的实用饲草料加工技术,重点配备青贮收割机、铡草机、粉碎机等机械[7]。重点做好豆类、小麦、甜菜、玉米秸秆、油葵和大果沙棘枝叶等的开发利用,大力推广秸秆粉碎加工、颗粒饲料加工、青贮收获等机械化技术,提高农区畜牧业综合效益,推动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提高畜牧业生产机械化作业。引进大中型饲草料加工企业,坚持由速度、数量型向生态、安全、质量型转变;由散而小,小而全向集团化、规模化、专业化转变。推广普及配方饲料、青黄贮,长草短喂、短草糟喂等草料加工实用技术,提高饲草料加工及配方饲料入户率, 配合饲料入户率达到70%以上,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率达到80%以上[8]。

猜你喜欢
农区阿勒泰地区饲草料
考虑饲草料质量的家庭牧场水土草畜平衡计算方法与应用
阿勒泰地区大果沙棘营养成分研究
饲草料产业体系构建的瓶颈与突破
浅谈发展饲草料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西藏农区奶牛异食癖的诊治
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的研究
西藏农区奶牛乳房炎的抽查报告
阿勒泰地区1961-2007年夏季平均最高气温及高温日数变化特征
阿勒泰地区冬季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巴彦淖尔市农区饲养巴美肉羊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