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分析《浮生六记》的英译本

2020-04-19 10:01罗恺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浮生六记

摘要:典籍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通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出发分析格雷厄姆·桑德斯的《浮生六记》英译本,且重点探讨译者如何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角度来把握选择和适应,可以看出,译者运用直译、意译、添加注释等方法,成功传达了原文的风格、文化内涵和交际意图,实现了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选择和适应。研究表明,翻译适应选择论对中国典籍英译实践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

关键词:翻译适应论;典籍英译;浮生六记;译本分析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03-0010-02

一、引言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根基深厚,十八大以来,我国一直强调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需要让中华文化走出去。正如许钧所言,典籍外译则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中华典籍是中华文化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字成果,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核心,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中华文化典籍翻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中国典籍英译事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典籍英译存在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翻译实践者疏于理论研究,翻译理论研究者较少涉足翻译实践,导致典籍英译标准与策略仍然缺乏系统的研究。

二、翻译适应选择论

胡庚申将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基本原理和思想应用于翻译领域,提出翻译“即适应和选择的”翻译理论。翻译适应选择论将翻译定义为是“译者适应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的生态环境即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文化、交际、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但是要求译者要满足所有的生态环境因素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翻译的活动应侧重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进行适应性的选择活动。语言维要求译者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转换;文化维要求译者关注文化内涵的传递;交际维要求译者注重实现原文中的交际意图与否。译作中适应选择转换的维度越多,其“整合适应选择度”就越高,进而质量越佳。

三、格雷厄姆·桑德斯英译《浮生六记》中的适应性选择

清代文人的在其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中用质朴真挚的文字记录了与妻子陈芸间的伉俪情深,生活中的闲情趣事,坎坷愁苦以及浪游心迹。文风朴实,不着雕饰,俞平伯曾称赞其“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至今为止,该书的出版的英译本共有四个,每个译本都有值得称赞之处。本文以《浮生六记》最新出版的英译本,即加拿大的学者格雷厄姆·桑德斯2011年翻译出版的译本为研究对象。一来因为此版本为最新译本,对此版本的研究可以得窥当下中国文化典籍外译的经验和启示;二来此译本出自外国译者之手。曹明伦曾表示,“外翻译中国文化文学经典作品的工作主要应由外国汉学家和学贯中西的双语作家来承担。”格雷厄姆·桑德斯身为英语母语者,深谙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因此在斟酌字句时更能选择符合英语读者认知语境和审美习惯的字句。

翻译适应选择论指出译文的产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自然”(翻译生态环境)选择译者和“自然”选择译文的阶段。前者是指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的选择。格雷厄姆·桑德斯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者,具备深厚的文学底蕴。作为多伦多大学东亚系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主要研究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诗歌和典籍翻译,如《红楼梦》等中国文学经典的英译,著有《中国传统中的诗歌能力》等作品。通过对原文的深入研读,译者在文本中与作者共同经历人生悲欢离合和世事变迁,感触颇深。另外他做了大量的梳理和考究工作,在译本中附录了作者沈复所游历过的城市的地图,生平历事年表,亲友关系图以及文中提及人物的简要说明。译者具备翻译《浮生六记》的充分條件,满足了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阶段二指译者主动对译文的选择。在其其译本的前言中,格雷厄姆·桑德斯将《浮生六记》誉为“中国叙事文学中的一颗明珠”(gem of Chinese narrative),期望英语读者通过译作了解原文中记录的古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感受中华文化之魅力。为达成该目标,译者必须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实现语言、文化和交际多维度的适应选择转换,完成“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译作,重现原作的风韵,使外国读者接受甚至喜爱中国典籍的译入。本文主要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的适应选择转换来评析格雷厄姆·桑德斯的译本。但是正如胡庚申指出,强调某一维度并不意味着其他维度不存在,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语言、文化和交际使相互交织,互联互动。但是为了便于描述和评析,本文侧重于某一维度的适应选择转换,因此分别从这三个维度加以评述。

(一)语言维

语言维度的适应选择转换关注译者对语言形式的选择,包括字词句的多个层次的选择。译文应适应原文的语言和风格,在斟词选句上选择符合英语行文习惯的表达。

沈复在文中多处引经据典,如书名《浮生六记》中的“浮生”一词源自《庄子·外篇·刻意第十五>“其生若浮,其死如休”。而令“浮生”一词更为家喻户晓是李白的著作《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感叹“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沈复一生历经天真童趣的幼年,拥有过情意绵长的婚姻,遍历山川风物,在贫苦困顿的中年坎坷历愁,承受丧妻失子之痛。作者选择“浮生”一词为篇名传递了人生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更是抒发了作者对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该译本的篇名为Six Records of a LifeAdrift, “adrift”在牛津词典中解释为:1. if a boat or aperson in a boat is adrift, the boat is not tied toanything or is floating without being controlled bVanyone; 2.

(or a person) feeling alone and without adirection or an aim in life.以“adrift"翻译“浮生”传递出作者感慨身如不系之舟漂泊于人世之意,更能反映作者晚年孤独无依,回首往事,感叹“浮生若梦”的寂寥落寞之情。译者对《浮生六记》的篇名翻译适应论原文的语言风格,用准确的词语再现原文的情感,使译文能更好的被英美读者理解。

(二)文化维

文化维度的适应选择转换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文化的传递和阐释,避免由于译语与原语的文化差异而造成对原文文化内涵的曲解。《浮生六记》原文中包含大量文化负载词,而译者对文化负载词的处理表现了其对文化差异的适应能力。译者运用文外注释、文中解释等方法,阐释了原文的文化涵义,最大限度地将原文文化传递给读者。

例:余戏题其签日“锦囊佳句”,不知夭寿之机,此己伏矣。

So I playfully inscribed her notebook with the title. “Brocade Pouch of Fine Verses”. Little did I knowat the time that this concealed an omen of her lifeloeing cut short.

(Translator's annotation: This is anallusion to the Tang dynasty poet Li He (791-816), whowas known for his precocious talent and ghostly imagery. As alooy he would roam about on a donkey insearch of poetic inspiration, writing down any linesthat came to him and tossing them into an old brocadepouch to finish later. When his mother saw how manvpoems he was working on, she lamented that his obsession would drive him to Hspit out his heart.”He diedat the age of twentyseven.)

原文引用的典故“锦囊佳句”出自《全唐文》卷七百八十(李商隐十·李贺小传)“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李贺诗才横溢却不幸英年早逝,因此沈复以“锦囊佳句”这一典故暗示妻子芸才情过人却短寿的命途。此处用典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若单是翻译字面含义,则可能导致不具备中国文化认知的读者困惑不解,难以将“锦囊佳句”与“夭寿之机”联系起来。因此译者采用文外注释的方法解释典故的文化内涵,弥补读者在典故理解上的文化空缺,帮助读者理解文章,更加深读者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从文化维度适应选择转换效果而言,译者充分阐释和传递了原文文化。

例:鸿案相庄,廿有三年。

We were to live together as a devoted husband andwife for three and twenty years.

这句话是沈复对其婚姻生活的描述,“鸿案相庄”指夫妻和好相敬,沈复用以指代自己与妻子间的情感笃深,琴瑟和弦。简练精辟的四字成语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负载深刻的思想内涵。译者此处采用解释性翻译,直接准确地指明其含义“as adevoted husband and wife".译文简洁清爽,利于读者理解。译者恰到好处的传递了原文的意义,且避免了大费周章地解释“鸿案相庄”的出处,使得译文过于冗长,增加读者负担。

译者在处理文化负载词句上手段灵活,取舍的当。译者文外注释或文中解释等翻译方法,使得译文准确传递原文文化内涵,又能贴合目标语的文化语境。

(三)交际维

交际维的适应选择转换将关注点放在交际意图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实现。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带有沟通不同文化的目的,因此成功传递原文的交际意图也是对译作的要求。

例:余生乾隆癸未冬十一月二十有二日,正值太平盛世。

On December 26, 1763, in the twentyeighth year ofthe Qianlong reign, 1 was born during a time of greatpeace and prosperity.

我國古代采用天干地支纪年法表。原文中的时间使用天干地支纪年和皇帝年号结合的方式表示,具体的日期也是采用中国古代传统的阴历表示。这对于习惯公元纪年和阳历历法的当代中国读者来说尚且有推算困难,更勿论缺乏相应认知语境的西方读者。译者将原文中时间转换为公元纪年和阳历日期,同时在文中解释了当时统治者的统治年分。译者这种适应性的译文选择处理既保留了原文的风貌,又清楚的传达了原文中的时间,使读者能够迅速定位出相应的时间,成功地实现了原文的交际意图。如果译者将原文的天干地支纪年方式硬译出来,读者可能难以理解,进而对文中提及的时间完全没有概念,反而弄巧成拙。

四、结语

格雷厄姆·桑德斯利用直译、意译、文外加注、适当删减等多种翻译方法多维度检视“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产生了“整合适应度较高”的译作。这也说明翻译适应选择论对当代中国典籍外译有积极的指导的作用,译者应在翻译生态环境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应用翻译策略,主要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审视译作的完成效果,提高译作质量,弘扬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周新凯,许钧,中国文化价值观与中华文化典籍外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 (05).

[2]王宏.中国典籍英译:成绩、问题与对策[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 (03).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 (06).

[4]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 (02).

[5]曹明伦.关于对外文化传播与对外翻译的思考——兼论“自扬其声”需要“借帆出海”[J].外语研究,2019 (05).

[6]胡晴,留灵修兮儋忘归——格雷厄姆-桑德斯教授访谈[J].红楼梦学刊,2015 (04).

[7]胡庚申.例示“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03).

[8]李蒙,王琳娜.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古典散文英译策略——以David Pollard《项脊轩志》英译为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05).

[9] Shen Fu. Six Records of a Life Adrift [M]. GRAHAM S,trans. Indianapolis: Hackett Pulolishing Company, 2011.

[10](英)霍恩比,王玉章.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罗恺(1994-),女,广东遂溪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研究。

猜你喜欢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夜读》
书虫来袭:《浮生六记》:浮生若梦,不妨踏歌而行
沧浪亭里的『浮生六记』
跨文化视域下论林语堂《浮生六记》译本的翻译思想
叙事学角度下的《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研究
从刘宓庆的风格标记体系比较分析两个英译本《浮生六记》
中西文化的异质共生——以英译《浮生六记》为例
浮生六记,一梦千秋
《浮生六记》文化负载词英译补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