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同治 转危为安

2020-04-19 21:33车翀
祝您健康·养生堂 2020年1期
关键词:同治心脑血管病脑血管

车翀

杨新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介入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发表SCI论文50余篇,承担多项国家和北京市重点和面上课题。曾获“北京市科技新星”称号、全国医药业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擅长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如脑血管狭窄、急性和慢性脑血管闭塞、颅内动脉瘤、脑和脊髓血管畸形、颈动脉海绵窦瘘、硬脑膜动静脉瘘等。门诊时间:周三下午,周四上午

赵东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从事心内科专业10余年,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的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对心血管疑难重症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曾赴美国得州心脏中心进行心内科专业培训,在国内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研究课题3项。擅长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完成冠脉介入手术2000余例。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三下午,周五上午

心脏是生命长度的保证,我们全身的养分供给都依赖于心脏所泵出的血液,一旦心脏停跳,生命也将终结;大脑则是我们生命质量的保证,有了它,我们才能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的心血管和脑血管同时出现问题,会有多么危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介入科杨新健主任医师、心内科赵东晖副主任医师最近就遇到了这样一位患者。

〇 一位苦命的患者

这位患者被专家们称为“命苦”的人。10年来,谈先生先后经受過三次重大手术。2008年,他第一次出现了脑梗死,经过与医生的协商讨论后,谈先生选择了保守治疗。但好景不长,2015年他又出现了走路不稳、头晕的症状,还伴有恶心、听力下降。2016年,他又被检查出心肌梗死,谈先生认为,心脏疾病直接危及生命,较为紧迫,便选择了首先治疗心脏疾病,通过手术放置了3根支架。谈先生本想,手术后就可以着手解决自己脑梗死的问题,但事不遂人愿,2017年常规体检时他又发现自己存在颈动脉狭窄,且狭窄程度较重,于是就又放置了一根颈动脉支架。

由于病程延长,病势缠绵,谈先生脑梗死的症状不断加重,已经严重影响到谈先生的生活。今年,谈先生又将面对一场更大的考验,他将接受一场心脑同治的重大手术。一台手术要同时解决大脑和心脏两个问题,难度可想而知,危险性不言而喻。谈先生能顺利闯过这一关吗?为什么他会在大脑和心脏上反反复复出现问题呢?

〇 什么是心脑同治

心脑同治是在对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病病理生理学和病因病机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而提出的,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选方用药,是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重要治则。

心脑同治包括两种含义。一是心脑血管疾病同时治疗。对合并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个体,在治法方药的选择与应用上应根据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病的病理生理学特点,相兼治疗,以同时减轻心、脑的病理损害。另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到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病共同的病理基础,是一个全身性疾病,只是由于累及部位不同、发病先后不一,才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因此在治疗上,必须见心病兼治脑,见脑病同时兼顾心。二是心脑血管病同法治疗。心脑血管病的病位在于心脑之络脉,其络脉失养、络脉瘀阻及毒损络脉的病理改变是一致的。临床可针对相同的病因病机、不同的病变部位,着眼于络脉、毒邪,采用相同的方药以取得整体治疗效果。

心脑同治,揭示了中医整体观在血管性疾病研究中的指导作用,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病属于“脉络——血管系统病”,心和脑以遍布全身的络脉系统为载体紧密相连,是“脉络——血管系统”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与整个络脉系统的功能状态同步。这种整体观念对探讨心脑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共性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心脏和大脑同时出现问题,并需要心脑同治的患者比例在我国并不少,根据人民网发布的数据,我国约有40%的患者需要进行心脑同治。

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都是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疾病,这两种疾病同时治疗,难度系数相当高。由于谈先生放置过心脏支架,这次接受的又是全麻下的脑血管介入手术,手术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心脏的安全。术前,医生们完善了冠脉CT检查,检查提示,已安放的支架中,回旋支位置的支架又已经被完全堵死,并且右侧冠脉也已显示堵塞,相当于3根主要负责心脏供血的重要血管,有2根被完全堵死。如此一来,整个心肌供血不足,如果此时进行全麻手术,谈先生的心脏肯定无法耐受,所以整场手术都需要心内科团队保驾护航,只有保住了心脏,才能解决好脑血管的问题。

在这台心脑同治的手术中,医生准备先给谈先生打通回旋支的血管,右冠脉血管待他情况稳定后再行疏通。

解决好心脏问题后,接下来就要攻克脑血管的难题。杨新健主任介绍,谈先生的椎基底动脉有两处狭窄,椎基底动脉在大脑后半部的正中央,两处狭窄正好位于脑干前方,所幸隔得不远,所以专家组准备给谈先生安放一个长支架,一次性解决两个问题。心脑同治手术按计划顺利地进行,手术后,谈先生恢复得很好,走路不稳、头晕等症状也已完全消失。

〇 需要心脑同治的高危人群

到底什么样的人群容易同时出现心血管和脑血管的问题?它的概率大概有多大呢?

1.冠心病患者

有研究表明,72.8%的冠心病患者都合并颈动脉狭窄,因此心脏冠状动脉狭窄至50%以上的患者,应该检查一下自己的脑血管是不是也出现了问题。同样,当脑血管颈动脉狭窄超过50%,我们也要关注是否存在心血管疾病。

2.用药不当的心脑血管病患者

波立维和阿司匹林一样,都是心脑血管病的当家药,但是药物都有其适用范围,服用这两种药也是有学问的。

专家告诉我们,即使是心脑血管病患者,也不能随便服用波立维和阿司匹林,这两种药物的服用须时刻监测。据统计,10%的中國人对波立维超敏感,所以,有些人吃这种药无效,甚至还有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血小板功能下降,诱发出血倾向,导致脑出血。

临床上有很多方法能够监测这两种药的效果,比如血栓弹力图、基因型监测等。只有在科学的监测下用药,才是安全、有效的,既不能用药不足,也不能用药过度。除了去医院监测,在家里也有一些简单的方法,可判断药物服用是否过量。

(1)手前臂、小腿胫前、肚皮、胸部出现瘀斑、出血点。

(2)刷牙总是牙龈出血。

(3)大便发黑。

一般在服用波立维或阿司匹林1~2个月后出现以上症状,就需要去医院检查一下药物是否服用过量,即使没有出现症状,也建议大家每隔一段时间去医院查一查血常规。

3.“躲不掉”的人

专家们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病例:54岁的李叔叔不久前刚经历了一次心脑同治的重大手术,前几天才出院。李叔叔被专家称为“躲不掉”的极高危人群,因为李叔叔的父亲死于心肌梗死,母亲死于脑梗死,李叔叔自己又同时患有脑血管病和心脏病,而且心脏大血管堵塞达65%,颈动脉堵塞达90%,病情较为严重。再加上李叔叔有高血压2级(极高危)、高脂血症,所以他比一般人更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

可是李叔叔的高血压最高也才160/100毫米汞柱左右,为什么专家就说他是心脑血管病的极高危人群呢?

在我们平常的理解中,血压越高伤害越大,但这并不全面。评估是否属于心脑血管病的高危人群,还跟是否吸烟、是否有高血脂、是否有家族史、年龄是否较大等因素有关,如果存在这些高危因素的话,即使患者的血压并不是特别高,他将来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也会非常高。正因如此,李叔叔才属于高危人群。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已经患有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或者已经发生过脑梗死等,这样的患者心脑血管病进一步发展的概率也会非常高。

〇 心脑同治的好处

心血管病和脑血管病联合治疗,对患者来说大有裨益。过去,在没有开展心脑同治的项目之前,我们可能需要跑心外科和神经外科两个地方,有时候两个科室的大夫用药也不一样、治疗也不一样,导致患者很多时候无所适从,难以保证治疗过程中的协调性。

自从开展了心脑同治的项目以后,患者就不用两处奔波,而是两个科室的医生一起看病,从术前用药到手术治疗,再到用药管理、康复和复查缓解等,都要联合跟踪和管理,效率高、效果好,让患者更踏实、更安心。

猜你喜欢
同治心脑血管病脑血管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2020年上海市崇明区脑血管疾病监测结果分析
血压≥140/90,血管病升140%
便秘、痔疮要“同治”
专家告诉你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都要注意些啥?
荒唐同治讲信义
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体会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预测
论清末三帝无嗣之真实原因
体检别忘查脑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