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促进学生思维提升的路径

2020-04-20 11:20张治平
课外语文·上 2020年4期
关键词:语言运用抽象思维形象思维

【摘要】语言运用与思维发展相伴而生。语文教学中要以读听训练提升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借助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的训练,提升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以培养学生运用具体的概念和抽象的逻辑规则组织判断或推理,促进学生整体思维的提升,使学生在语言与思维上得到同步发展。

【关键词】语言运用;语文教学;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0-0017-0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界定为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其中,“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语文教学以语言运用为载体,语文教学改革要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升为前提,成为语文教育的应然诉求。

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思想的真实性表现在语言之中,培养一个有思想的灵魂,是语文教学矢志不渝的追求。思想是以思维为基础而与思维相伴出现的活动和产物,没有思维就不会有思想;没有思想活动,思维也只是一种潜意识状态。因而说,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运用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發展。在引导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中,要真正以语言运用为出发点,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一、读听训练:让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里明确提到,要“增强形象思维能力”,也就是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接体验,在语文学习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和理解。我们知道,从思维的媒介和问题解决方式来看,思维可以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以下简称直观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青少年和成人在思维的运用中,主要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种。长期的语文教学,在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上,主要是借助无声阅读和有声阅读完成的。无声阅读,主要是要求学生课下自主阅读完成的;有声阅读主要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统一要求,比如齐读、自由读、指名读等。

阅读的书籍、文章是形象思维形成的前提条件。面对十五六岁的高一新生,笔者建议读人物形象感比较强的文学作品、人物情感容易感知到的文章,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人生》,龙应台的《目送》《送给安德烈》,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等等。学生拿到这些书,透过文字,脑海里就能浮现出一幅幅画面,从而产生对自己、对他人,对人类、对世界的审视和思考。

哲学上有三个基本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三个基本问题是世间所有问题要追问的基础。语文教学自然也是如此。看到一篇文章,自然要弄清楚,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的?语文教学,正是需要始终追问这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索,听、读的过程既是让学生感知形象,也是弄清楚“写了什么”,从而为教学的深入开展做好铺垫。

要知道,一个成人,在他说话之前,他想要说的语言就已经出现在他的心中了。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难道我不是在一个语句的一开始就意欲了语句的全部构成吗?因此说,它一定在我大声说出来之前就已经在我的心中存在着了。”一个人心中存在的语言是从哪里来的?它为什么在他说话之前就已存在?显然,这有一个入脑入心的过程。从语言的习得方面来说,这个“心中存在的语言”在他五岁之前就已基本形成,并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分析或综合)。语言的习得过程靠的是什么呢?正是听力。“从个体发生来说,人都是先听了许多时间然后才学会说的”“语言这个先在结构是通过倾听而感受入脑的”,没有语言的先天的倾听过程,就没有语言的表达一说。

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学生阅读,无论是有声阅读还是无声阅读,而没有相应的听力的训练,再美的文字也休想学生用丰富的情感口头表达出来。学生实在缺乏对优美的文字进行口头表达的形象思维能力。学生只有在他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之前,脑海里存在有大量的通过倾听获得的“心中存在的语言”,才有可能在后天的语言运用中获得表达的灵感。

二、口语表达:让争论带来思想的碰撞

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技能,其实质在于间接或概括地反映客观世界,也指这种技能的活动及活动的规律。我们常讲的思维,其实指向的是抽象思维。对于高中生来说,由于所学习的课程多是抽象的,这个年龄阶段的抽象思维的培养与提升也是格外重要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里同样提到了“发展逻辑思维”的目标。要求“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研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过程,它非常注重学生客观理性的分析,是学生非常可贵的内在思维品质。

我们到一个班上听课,只要一听学生课堂上的发言,就能判断这个班级学生的语文水平,为什么呢?学生口若悬河,分析头头是道、入木三分,声若小桥流水,自然是语文水平高的表现;反之,学生沉默寡言,表达结结巴巴、磕磕绊绊,前言不搭后语,自然是语文水平低的表现。但深入分析,应该是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高有低的原因。学生需要形象思维来理解知识,但更需要用抽象思维来对知识进行判断推理,以发现更为有用的知识。思维是一个过程,它产生时先是形成形象思维,再由形象思维发展成抽象思维。“在这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语言作为抽象思维的承担者,抽象思维就只停留在潜存的状态或萌芽的状态下”,所谓的一个有思想的高贵的灵魂,也就无从谈起。“语言是口之花朵”(海德格尔语)“我们说话,并且从语言来说话。我们所说的语言始终已经在我们之先了,我们只是一味地跟随语言而说”。我们说话时,脑海里已经被我们的思想控制并占领,进而对它说出更加丰富的语言来。控制我们的思想是我们对思维的具体运用,我们的思想活动正是思维机能通过语言的具体运用的活动。

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看似每篇课文都认真阅读了,作业也还做了不少,但到考试时看到一篇陌生的阅读文本,眼睛就发黑,浑身不自在。说到底,是没有能够驾驭自己语言的思维能力,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不具备借助语言作为概念和逻辑规则的物质外壳的抽象思维,无法借助语言使概念和逻辑规则成为思想,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上统统患了“失语症”。

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相伴而生,思维在用语言表达时也就启动了,我们将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作为评课的标准之一,就是充分考虑到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教师提问问题,设置巧妙,一目了然,学生从教师的问题中,结合文本易于获得形象,易于运用思维组织语言,就能营造一个气氛活跃的课堂,就能打造一个充满智慧的课堂。

三、书面写作:让创作点燃思维的火花

语言的运用主要指语言积累、语言理解、语言建构。一般认为,语言积累是通过阅读获得的。对于初中学生,我们建议将阅读中获得的优美词句摘抄下来,做成摘抄笔记;但对于高中学生,这种摘抄的方法是不够的,因为学生的知识层次不同,初、高中课程难度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知识结构越来越抽象化,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是青少年到成人最为重要的思维能力,主要依靠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思维,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广泛的思维方式。它对高中生的重要性不容置疑。

随着阅读和教学的深入,学生的语言积累方式、语言建构模式应有所不同,学习诗歌不仅让学生只是读背诗歌,还要写作;学习新闻,不能止于了解新闻结构,更要学习写作;学习唐诗宋词,不能只让学生读背,也要模仿写作。写作是一种通过思维促进语言运用的过程,是最有效的语言积累和语言建构方式。写作是一种再创造,创造的过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让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得到提升;对于以汉文化为主体的语文教学而言,无疑也是文化传承和理解的有效途径。

语言和思维相伴而生。“离开了语言,思维就不存在,离开了思维,语言也不存在。语言和思维事实上是存在于同一个统一体内的两个对立面,语言是这个统一体的形式部分,思维是这个统一体的内容部分”。换言之,我们在听、说、读、写语言时,思维产生了;思维产生的同时,语言也就跟着出现了。但中华文化传承的最终落脚点在于翰墨飘香,在于千年演绎的书卷文化,在于渗透古今历史的方块文字。创作可以点燃思维的火花,让语言文字在洁白的纸面上留下文化的印迹,成为历史的永恒。这就是平日不怎么愿意说话的学生,到语文考试时,也能考得不错的证明。尽管他口头语言表达不好,但他通过写作也同样获得部分语言积累和语言建构的能力,得到了思维的提升。

在笔者看来,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是文言文和科技类实用文,文言文继承了汉文化的历史传统,科技类实用文是巩固民族发展的根本。作为一门工具性色彩浓厚的语言学科,担负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传承的使命,既要看到古人的智慧,也要展望今人的未来。从语文教学的母语地位来说,自然需要科学认识听、说、读、写的运用与思维提升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

一言以蔽之,语文教学中围绕听、说、读、写有效训练学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运用能力,就是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又促进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学生运用具体的概念和抽象的逻辑规则组织判断或推理而形成思想,成为一个有着高贵灵魂的人,应该是所有语文人的期望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维特根斯坦,李步楼.哲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钱冠连.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M].北京:商務印书馆,2005.

[4]高名凯.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5]海德格尔,孙周兴.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作者简介:张治平,1978年生,安徽桐城人,安徽省肥西中学语文教师,硕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语言运用抽象思维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中疏与密的处理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浅论幼儿计算和幼儿体育教学
由“抽象”变“具体”
2016年高考语文“语言运用”四大特色题评析
浅析威廉?布莱克的《老虎》
浅谈《警察与赞美诗》中的幽默艺术
关注句子教学 重视语言运用
创意也爱“形象”——形象思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