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背景下的智慧课堂实践探索

2020-04-20 11:20王勇波
课外语文·上 2020年4期
关键词:少教多学实践探索智慧课堂

【摘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下,笔者所在学校一直在深入、广泛地开展“少教多学,精讲课堂”的课题探索、实践与研究,并取得了诸多成果。在此基础上,学校又开展了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寻求有利的现代信息技术途径,有效改善“少教”与“多学”的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尝试使用“焦点智慧教室系统”中的信息化工具,在小学四年级教学了古诗《江南春》。

【关键词】少教多学;智慧课堂;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0-0026-03

焦点智慧教室系统作为一个专门针对教育教学开发的信息化平台,具有许多功能:课堂练习,抢答,随机点名,投票,白板,实物投影等。在焦点智慧课堂备课平台中有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课堂练习等模块。其中有很多共享的案例资料可以下载使用,也可以自己上传相应的课件和案例到对应的模块中供教学使用,在大数据下选择最佳方案。如果能灵活有效地运用上述信息工具,将可以不断优化“教”与“学”的关系,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恰当、有效地使用焦点智慧教室系统,是笔者课前重点思考的问题。根据教学需要,经过斟酌,对以下几个环节进行了特别的设计。

1.在检查预习环节中,运用“课堂练习”中的选择和判断题来进行课前预习的检测,学生用答题器进行答题,检测结果一目了然,对精准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一方面了解学生的文学知识积累情况,另一方面反馈在没有具体要求的情况下,学生在预习时是否能提取有效的信息。

2.在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环节,使用了“课堂练习”功能。目的是在营造课堂氛围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映”字,体会红绿相映,山水相映,声色相映,动静相映,明暗相映的画面,感受诗中美丽的意境。

3.在课堂练笔展示环节,使用了“实物投影”功能,及时分享学生的创作,不仅可以鼓励小作者,也为其他同学做好示范作用。

4.在最后检查吟诵环节,用了“随机点名”的功能,目的是反馈本节课教与学的效果,让每个学生有公平参与的机会。

【教学实录】

一、起——赏春景,品诗韵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牧所写的《江南春》,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看到“江南”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生:长江南边的地方。

师:长江以南的大片地区,我们经常用两个字来定义它:江南。这个“春”字告诉我们什么?

生:春天。

师:那么“江南春”说的是什么?

师:江南的春天。

师:春天是美丽的,描写春天的古诗,赞美春天的古诗有很多,同学们课前准备了,我们一起交流好不好?你可以通过朗读把自己找到的古诗表现出来。

(生有感情地背诵《春晓》《春夜喜雨》)

师:江南水乡风景优美,江南的春天自古以来更是让文人墨客流连,因而也留下了大量的传世佳作。有没有同学能背两句?

(生有感情地背诵《忆江南》《江南逢李龟年》)

师:教师课前也准备了几句描写江南春景的诗句,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感受江南的春天。

(生齐读)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描写江南美景的诗歌——《江南春》,看看杜牧眼中的江南有什么独特之处。学诗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作者,关于杜牧你知多少?

(出示选择题)

师:我们要记住杜牧生活的时代。

(出示判断题)

师: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著名的诗人和古文家。他精于诗、赋及古文,尤以诗的成就最高。他和同时代的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二、承——学方法,入情境

(一)读古诗,初步感知

师:先请一位同学读这首诗。

(生读)

师:在这首诗中有个要求会认会写的字,我们打开语文书到19页,先观察一下这个“旗”字。最初的“旗”出现在战场上。左边“方”代表战斧,右边的小帽子指的是旗杆的顶部,下面的“其”是他的声旁。大家看一下老师怎么写这个字(范写)。请同学们先在自己书上描红,在空白处再写一个“旗”。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

(生齐读)

(二)读古诗,读出节奏

师:老师发现大家会读了,古诗的每句话虽短,但也要有停顿,这样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来。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怎么读才有节奏感呢?

生:223。

师:请一位同学带着节奏来读一下。

(生读)

师:大家听一听,带着节奏读是不是就好聽了。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古诗不仅可以读出节奏感,还可以读出高低起伏的感觉,请大家把小手伸出来,自己一边比划一边读。

(自由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出节奏,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

(三)读古诗,读出画面

师: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你从这首诗里看到了些什么?又听到了些什么?请想象杜牧眼中江南春天的画面。

生:有莺啼、绿树、红花、水村、山郭。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还有寺庙、楼台、烟雨。

师:请你把从诗中看到的春景写在黑板上。

师:诗人边走边看,满眼都是绿树红花,耳边不停响起鸟鸣,这是一番怎样生机勃勃的景象!在第一句诗中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景或哪些字,为什么?

生:我喜欢“绿映红”,因为绿树映着红花特别美,让人感觉到春天的生机勃勃。

师:这个“映”是什么意思?我们来选择一下。

(出示选择题)

师:有没有同学想到了带“映”字的诗句。

生:“人面桃花相映红”。

生:“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这里只有绿映红吗,有没有红映着绿呢?绿树红花相互辉映,更显美丽。

生:我喜欢“莺啼”,杜牧不仅看到了春天,也听到了春天。

师:是的,这叫有声有色,这样的春天才美。(板书:有声有色)

生:我喜欢“千里”,江南的春天到处都很美。

师:诗中的“千里”真的指一千里吗?

生:不是的。

师:这里是虚指,“千里”指一个很大的范围,在古诗里有很多,比如“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等。明朝读书人杨慎,对这个“千里”读出了一些问题,千里莺啼谁能听得见,千里绿映红谁能看得见?十里差不多就能听见,也能看见了。你怎么看?

生:不能改。“千里”指整个江南,指的是在整体江南处处有这样美的春景,而“十里”只能指眼前的,不能代表整个江南。

师:谁能读一读这句诗?

(生读)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她在读时突出了哪些字?

生:“千”读得长,“里”读得快。“啼”也读得比较长。

师:我们采访一下杭璟同学: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千”字读得长,是因为江南范围很大。“啼”读得长,是我感受到了黄莺的叫声婉转动听,此起彼伏。

师:是啊,眼中有画面,才能读出韵味,读得更美。让我们一起来学着这样读。

(生齐读)

师:第二句诗中,哪一个字你最喜欢?

生:“风”,让我仿佛看到了酒旗招展的画面。

师:是啊,有了风画面就活动起来了。你又想到了哪些带“风”的诗句了?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

生:“二月春风似剪刀”。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

师:放眼江南,水乡山城处处是酒旗迎风招展,这叫有动有静。(板书:有动有静)

师:“千里”之内,处处杂花生树、红绿相映、黄莺歌唱;“千里”之内,水乡山城,处处酒旗飘扬;让我们感受杜牧眼中的“千里江南”,读好前两句诗。

(生齐读)

师:三四两句写的是江南什么景呢?

生:江南的寺庙和寺庙里的建筑。

师:是的。四百八十寺在这里也是虚指,据史料记载南朝所建的寺庙有五百多座。它们点缀于山水佳胜之处,金碧庄严,楼台隐现。霏霏细雨,淡淡轻烟,使无边春色在烟雨空蒙中更显出迷人的风韵,这正是“江南春”的典型特色。

师:我们看看前两句的景与后两句的景有什么不同。

生:前两句好像是晴天的景色,后两句是阴雨天的景色。

师:这叫有明有暗。(板书:有明有暗)

师:同学们现在体会一下,杜牧看到这样诗情画意的“江南春”心情如何?

生:愉快、舒畅。

生:欣喜的。

师:同学们,你们眼中有属于自己的春天吗?如果让你写一写眼中的春天,你想写点什么?

生:我想写桃红柳绿,还有春风、春雨。

生:我想写春天来了,小动物们苏醒了。

(出示练笔要求:1.描写春天的景物。2.有声有色,动静结合。3.时间:五分钟)(配乐)

(巡视,用平板电脑拍摄学生练笔并展示)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这是霍弈赫同学笔下的春天,请小作者来读一读。

(霍弈赫同学读)

师: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不仅写得美,而且读得美。

师:这是孙上茗同学笔下的春天,请小诗人来读一读。

(孙上茗同学读)

师:多么有诗意的春天啊。

三、转——借质疑,明真意

师:同学们眼中的江南春和杜牧的一样有诗意。有的同学在预习时,提出了这样的质疑:作者身在唐朝,为什么写到了南朝的寺庙?谁能帮他们解答这个问题?

生:杜牧生活在晚唐,当时的朝廷腐败,与南朝的没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其中就有皇帝过于信奉佛教。

师:你的历史知识积累真丰富。唐朝末期有几位皇帝提倡佛教,发展寺庙,政府的实力不强,而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他是想借南朝失败的教训警示唐王朝的统治者。让我们静静地听一听诗人的心声,和他一起来想象,“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师:诗人在赞美风景秀丽的江南时,暗含着对祖国命运深深的忧虑,他是借景抒情,這是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泊秦淮》也采用了这样的写法。南朝陈皇帝陈叔宝溺于声色,作《玉树后庭花》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生齐读《泊秦淮》)

师:杜牧还写过《过华清宫》三首,诉说的是唐代前朝统治者不惜劳民伤财,而只为一人之乐。表达对他们穷奢极欲,荒淫误国的无比愤慨。

(生齐读《过华清宫》其一)

四、合——会吟诵,悟诗情

师:根据我们现在对杜牧的认识,猜测他当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江南春》这首诗的呢?

生:诗中既有杜牧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喜欢,又包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师:春天在每个人的眼里是那么美丽,那么迷人,诗人自己看到此番美景,内心的真实感受又如何呢?江南的春景年年如此,江南的风雨年年如此,南朝的佛寺能不能年年屹立不倒呢?

师:谁能带着杜牧的情感,吟诵这首诗。这么多同学想读,我们使用随机点名功能。

(请王乙然同学吟诵。)

师:听了你的吟诵,仿佛看到了那绚丽动人的江南春,也听到了杜牧忧国忧民的心声,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江南春》。

【教学反思】

焦点智慧教室中现代技术的运用是学生所喜欢和感兴趣的,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更愿意主动参与这样的课堂,主动“多学”。

在线集体答题,人人参与,打破了一问一答的模式,增加了师生之间互动的频率,学生从课堂的练习总量上实现了“多学”。另外,学生的答题情况,系统会直接生成结果。这种快速反馈,及时了解教与学的效果,进行相应的安排,提高了课堂实效。学生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以及与其他同学之间存在的差异,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通过平板电脑拍照,选择多位同学现场创作的内容,直接投影展示。与固定式实物展台相比,不仅快捷方便,还可以同屏对比,圈点勾画进行批注。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感受是直观的,方法的习得变得更轻松,实现了“多学”。可见,恰当地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支持,能获得事半功倍、锦上添花的效果,达到“少教多学”目的。当然,如果使用不当也有可能会出现节外生枝、弄巧成拙的情况。

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使得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信息技术正在构造一个新的教育环境。如何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结合课堂改革的指导思想,利用信息化资源提高教学实效,应当成为一名教师探索研究的课题。

作者简介:王勇波,1979生,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少教多学实践探索智慧课堂
浅谈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探究数学奥秘,创生智慧课堂
“少教多学”在中职计算机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践行“少教多学”理念 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