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粮食行业发展空间布局专项规划研究

2020-04-21 03:06李广禄
中国粮食经济 2020年4期
关键词:协作区空间布局布局

北京作为首都,又是超大型粮食消费城市,粮食安全责任重大。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北京进一步明确了“四个中心”定位、“四个服务”要求以及“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空间格局,对全市粮食行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本研究从全市粮食行业空间布局的特征和问题出发,构建未来发展路径和空间布局,并提出重点任务和举措。

一、空间布局特征与问题

(一)具体特征与趋势

1.依托粮食主产区形成可靠的粮源基地布局。通过多种形式与粮食主产区形成长期稳定关系,目前,全市在外埠建立了19 个自有产权的粮源基地和200 个合作基地。

2.市内粮食仓储向六环外布局。按照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要求,市场上部分商品粮仓储设施已经完成向六环外的搬迁,六环以内的储备粮库点也不再储粮。

3.粮食产业向平原地区新城或外地扩散。以京粮集团、通州玉德顺米业、益海嘉里、中联正兴等为代表的粮食加工企业、物流中心向北京六环外或者津冀两地迁移。

4.粮食供应和应急保障体系扁平化发展。依托全市商业网点体系,形成了以批发市场、大型商超、社区商业网点为框架的供应体系。其中,粮油批发市场供应量占全市口粮消费量的一半左右。同时,形成了以175 家监测网络、25 家应急加工企业和875家应急投放网点为支撑,市区二级政府粮食储备为基础的粮食应急体系。

(二)主要问题和矛盾

1.居民消费保障与产业疏解的矛盾。产业疏解带来批发市场、加工企业等环节外迁,降低了粮食供应能力。但同时,全市还要按照规划人口红线2300 万人,保证粮食供应和市场稳定。

2.粮食储备与加工配送环节不匹配。粮食存储库点单纯存放粮食,缺少加工生产线、小包装生产线等配套设施,造成粮食存储与加工、配送之间脱节,不仅降低生产效率,还增加了生产成本。

3.物流体系不合理配置造成粮食流通不畅。全市中转设施、加工企业、库点、消费市场之间的不合理配置,造成运输成本增加和运力浪费,对全市的交通流量也造成压力。

4.储备库点利用率下降和转型升级难的矛盾。仓储资源利用率下降,全市不宜再存储粮食的库点占到总数的40%以上。特别是处于生态涵养区的库点不宜再开发,转型升级难度大。

二、空间布局基本考虑

(一)布局理念和原则

按照“有进有退”的理念,从空间战略上服务于全市粮食行业发展。其中,“进”包括现有设施、产业的升级和外地高端资源、产品的进入;“退”包括仓储设施适当退出和低端加工环节退出。同时,还要符合三个要求:一是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统筹考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对接“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城市空间布局。二是符合产业发展现实要求。统筹考虑我国粮食主产区布局和当前北京粮食来源地区,充分考虑结合首都粮食安全保障圈,即“1 小时生活保障圈”“3 小时应急保障圈”“6小时应急响应圈”。三是符合居民生活消费需求。遵循全市人口去中心化的趋势,从满足全市消费总需求、居民个体消费需求两个维度,保证粮食供给安全。

总体空间布局示意图

(二)总体空间布局

构建“一核两带五节点,两区三圈五通道”的总体空间布局。

一核:核心区。包括首都功能核心区、中心城区、北京城市副中心,是粮食消费保障的核心区域,是粮食行业的服务保障区,以粮食供应网点的优化升级为主要任务。特别是要充分体现城市战略定位,全力做好“四个服务”,维护安全稳定,保障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高效开展工作,粮食安全做到万无一失。同时,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强化粮食行业科技、信息、商务、金融等服务功能。

两带:新城发展带。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的新城及地区,以及通州区不含副中心的地区。其中,南部发展带为房山—大兴—通州南部地区、北部发展带为昌平—顺义—通州北部地区,是北京粮食消费的重要区域和粮食服务首都功能的关键区域,以供应成品粮为主,重点布局新型物流基地、应急加工基地、综合保障基地。

五节点:生态涵养区节点。对应生态涵养区内的门头沟、延庆、怀柔、密云、平谷,作为粮食消费的保障区,是北京市域范围内的粮食供应的有效补充。布局重点包括: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粮食供应保障体系完善、粮食应急发放网点优化。

两区:协作区。包括京津冀协作区、粮源基地协作区。京津冀协作区是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下的粮食仓储、加工、物流的协作发展;粮源基地协作区是在粮食主产区内形成的粮食采购、仓储、加工、物流一体化发展的基地协作。

三圈:保障及响应圈。包括沿北京六环“1 小时生活保障圈”、沿京津冀“3 小时应急保障圈”、沿环渤海“6 小时应急响应圈”。依托发展带、京津冀协作区和粮源基地协作区,打造北京粮食供应保障和应急保障的重要支撑圈。

五通道:粮食物流通道。包括京津(京沪)、京保石(京港澳)、京唐秦(京哈)等高速公路为骨架的三大粮食流通发展轴,以及国内其他补充通道、海外粮源补充通道。

三、重点任务

(一)深入巩固粮源基地和物流通道布局

加强与粮源基地的产销合作,确保400 万吨的粮食来源,促进产业链条向粮源基地延伸。强化与粮食物流联动,按照全国“两横、六纵”的总体布局,加强构建以“三线”为主的联通通道,优化物流节点布局,促进粮食物流规模化运营,实现公铁联运和多种装卸方式的无缝衔接。

(二)全面优化粮食仓储设施布局

优化布局、保护基本、提升设施、分类指导。市域内地方储备粮库点重点沿六环路分布,依托现有仓容量5 万吨以上的库点进行升级,用于地方储备粮的储备;2.5 万吨~5 万吨的库点,根据库点设施情况可以用于储备;2.5 万吨以下的库点,基本不再用于存储,重点进行转型发展。加大外埠基地储备粮库点建设,新建7~13 个以大库为主的地方储备粮库。支持企业对成品粮储备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保障成品粮地方储备和企业运营。

(三)积极引导粮食产业空间布局

促进粮食产业低端环节向外疏解、高端环节升级集聚发展。重点在市域内围绕沿六环路“1小时生活保障圈”,建设产能集聚、技术领先、功能配套、关联度高的现代粮食产业园区。先期建设大兴、昌平、顺义三大产业园区,不断提升粮食精深加工发展水平,依托粮食龙头企业对接外埠粮源基地,增强龙头企业对京津冀协作区、粮源基地协作区的带动辐射能力。

(四)大力升级粮食供应网点布局

统筹布局供应点和供应网络体系,以人为本、点面结合,提升供应保障能力。打造以三大粮食产业园区(大兴、昌平、顺义)、物流园区(房山、大兴、通州、顺义、昌平)等供应保障中心为重点依托,以粮油批发市场为关键节点,社区商业设施和菜市场为终端的粮食供应保障体系。

(五)不断完善粮食应急体系布局

确保充足的应对时间、确保完整的应急响应链条。优化粮食应急加工点布局,优先在两带(南部发展带和北部发展带)区域内布置应急加工点,适当降低市内应急加工能力,将部分应急加工保障能力布局至津冀两地。根据人口分布情况,实现粮食应急投放点的动态调整。通过认定市域内和外埠的应急运输企业,强化粮食应急运输能力建设。谋划粮食应急响应路线图,建立“三、三、三”制应急保障体系。

(六)其他措施

一是积极对接国家“粮安工程”“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二是推动粮食行业信息化应用和升级,健全市区两级监测网络;三是强化粮食行业的科技创新支撑和人才队伍保障;四是进一步完善粮食行业管理体制机制;五是推动跨区域政府和企业的协同发展,完善纵向横向和多维协调机制。

猜你喜欢
协作区空间布局布局
浅谈通信基础设施(传输部分)空间布局规划
前置化空间布局,龙湖驱动TOD的未来模式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室内环境空间布局优化系统设计
先进纤维材料战略布局
教育协作区如何“协作”
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策略探析——以北京市昌平区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为例
安徽亳州:探索以乡镇纪检监察工作协作区为载体的体制改革
京津冀将共建两大生态旅游协作区
商用WiFi蓄势待发BAT360谨慎布局前景存疑
农村乡镇成人教育协作区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