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花境景观特征及其公众评价

2020-04-22 05:47王嘉楠
中国园林 2020年3期
关键词:花境样地权重

王嘉楠

储 显

刘 慧

张 恒

何 晴

花境(flower border)历史悠久,起源于中世纪英国的村舍花园,由多种花卉构成,甚至含有蔬菜、药草等的混合种植,没有规范的形式[1]。同其他传统园林形式一样,花境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化,在传承、借鉴和融合中内容不断丰富,逐渐成为经典的园林植物应用形式。狭义的花境具有自然性、边界性和草本性等基本属性,然而随着应用范围不断拓展,花境几乎出现在各种类型的城市绿地之中,其内涵扩展为以宿球根花卉、观赏草和花灌木为主,表现其形态、色彩、高度、质地和季相变化之美的园林植物应用形式,强调自由散布生长[2-4]。

近年来与花境相关的研究文献逐渐增多,但多侧重花境基础知识的介绍、花境植物品种的选择和花境设计等方面,鲜有文献涉及公众对花境景观评价的研究。而国际上,公众认可已经成为评价绿地设计与管理的重要标准[5]。Daniel将景观的视觉质量称为“风景美”,美国土地管理局则将其等同于“风景质量”,并定义为“基于视、知觉的景观的相对价值”[6];Jackson认为景观的价值表现在景观所给予个人的美学意义上的主观满足[7]。本文从城市绿地中花境的景观特征调查入手,通过公众评价,探索以人为本、符合大众需求的花境营造模式,为城市花境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合肥地处江淮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均气温约15.7℃,年均降水量约1 000mm,年日照时间约2 000h,年均无霜期228d,平均相对湿度77%。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8]。

1.2 研究对象

以合肥二环以内的中心城区为研究范围,通过对合肥市林业园林局有关花境建设数据的收集整理,结合2017年10月27日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与Google Earth街景地图的判读,初步提取花境信息,进行实地踏查(不包含居住区);利用手持GPS定位功能,在ArcGIS软件中绘制合肥城市花境分布现状图(不包含居住区,图1)。在此基础上,本着全面、均匀的原则,结合当前合肥市花境的发展现状,借鉴法瑞学派的典型选样法[7],依据面积大小、地理位置等在研究范围内选取30个典型单元作为研究样地。

近年来,合肥市积极引导市政绿化中花境的应用。截至2017年,主城区实际建成花境279处,总计面积近4hm2;2018年规划在主城区继续新添500处花境,建设范围向公园甚至居住小区延伸,不断为城市增色添彩。

1.3 研究方法

1.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6,9],依据代表性、可操作性和完备性等原则,结合多次现场踏查和专家咨询,最终从基本结构、观赏性、生态性3个方面选取11项评价因子,科学构建了包括目标层(A)、准则层(B)和指标层(C)在内的合肥城市花境公众评价指标体系。基本结构(B1)由尺度规模、地形变化和平面形式3个指标因子组成;观赏性(B2)由观赏距离、景观层次、季相变化、色彩构成、嗅觉感受和其他景观要素6个指标因子组成;生态性(B3)由物种多样性和植物乡土性2个指标因子组成(表1)。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中的二元对比法确定各项指标在评价过程中的权重[10-11]。

1.3.2 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与评价等级的划分

采用模糊评价的方法[12],将调查问卷中各项指标因子的评价程度划分为5 个层次,分别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对应的评分值分别为“10”“8”“6”“4”“2”,公众依据这5个层次对花境样地进行评分。根据回收的有效问卷,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各指标因子的平均得分,作为各项最终得分。再结合各指标因子权重求出各样地综合评分。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S表示该花境样地综合评分;Wi表示第i项指标因子的权重;Yi表示第i项指标的平均得分。

图1 合肥市二环以内花境分布现状

在计算综合评价指数之前还需要求出花境样地理想的综合评分S0,取每个指标因子的最高分与其权重相乘,再加权即为所求S0。各花境样地综合评价指数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CCEI=S/S0×100%

式中,C CEI代表该花境样地综合评价指数;S表示该样地综合评分;S0表示理想值。然后根据综合评价指数,划分花境样地评价等级为:0%<C CEI≤1 0 0%,评价等级为I,60%<CCEI≤80%,评价等级为II,4 0%<C CEI≤6 0%,评价等级为I I I,CCEI≤40%,评价等级为IV。

1.3.3 数据收集与处理

2017年9—12月,对用上述方式选取的30个花境样地进行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13]。对于每个样地,首先记录地理位置,测量长、宽等可量度数据,然后统计花境内所有植物类别以及各类景观元素,绘制花境平面图。

专家咨询采用提前预约的方式拜访园林设计、园林植物、观赏园艺、环境艺术等专业的专家以及园林绿化行政管理部门的有关人员,共8人。针对公众的问卷调查,在各个花境样地采用现场发放、现场收回的方式,时间选择在非工作日天气晴朗的上午和下午,调查问卷一次最多分发给5人,以便在调查中及时回答参与者的疑问,获得更好的反馈。每个花境发放问卷50份,共发出调查问卷1 500份,回收1 47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9%。运用yaahp 11.0进行各指标权重的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花境植物应用

2.1.1 应用种类

对合肥市二环及植物园内共计30处花境进行了现场调查,总面积近6 000m2。调查花境应用植物种类近168种共58个科,其中一二年生花卉19种,约占11%,主要有角堇(Viola cornuta)、三色堇(V.tricolor)、百日草(Zinnia elegans)和孔雀草(Tagetes patula)等;多年生花卉由于其观赏特性和后期管理维护成本上的优势,所占比例最高,共有69种,约占41%,主要有八宝景天(Hylotelephium erythrostictum)、硫黄菊(Cosmos sulphureus)和花叶美人蕉(Canna glauca)等,共涉及23科、48属,前3位分别为菊科(15种)、唇形科(8种)、百合科(8种);花灌木类63种,约占38%,主要有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龟甲冬青(Ilex crenata)、小叶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等,共涉及34科、52属,前3位分别为蔷薇科 (7种)、木犀科(6种)、冬青科(4种)和忍冬科(4种);观赏草17种,约占10%。

表1 合肥市花境公众评价指标体系

花境应用植物优势种前5位分别是:菊科,共23种,占植物应用种类总数的13.69%;百合科,共13种,占植物应用种类总数的7.74%;唇形科,共1 2 种,占植物应用种类总数的7.14%;禾本科,共11种,占植物应用种类总数的6.55%;蔷薇科,共7种,占植物应用种类总数的4.17%。

2.1.2 应用频率

调查发现,花境中一二年生花卉应用频率在20%以上的为三色堇、角堇、金盏菊(Calendula officinalis)、万寿菊(Tagetes erecta)等。这些时令花卉是花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矮的植株、统一的花期,一般作为花境外围镶边的植物团块,为观赏者提供鲜艳的色彩感受。

石竹(Dianhus chinensis)、大花美人蕉(Canna generalis)、鸢尾(Iris tectorum)、花叶玉簪(Hosta undulata)、矾根(Heuchera micrantha)和硫黄菊6种多年生花卉运用频率在40%以上。石竹和硫黄菊的长花期能维持花境持久的色彩景观;大花美人蕉不仅丰富了景观的层次,而且自身叶片的观赏特性与其他植物形成鲜明的对比;矾根在刚被引进国内的时候,应用频率相对较低,但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被称作是自然界的调色盘,观赏性较高。

金钱蒲(Acorus gramineus)、细叶芒(Miscanthus sinensis)、矮蒲苇(Cortaderia selloana‘Pumila’)等观赏草运用频率同样高达40%以上。蒲苇类观赏草多作为花境的背景,其他植物围绕其配置,而其他观赏草多作为点缀,与周边植物进行株型、色彩上的对比。

表2 合肥市花境公众评价指标权重

表3 合肥市花境样地公众评价结果

金叶女贞、桂花、红花檵木等花灌木运用频率超过60%,可知花灌木在花境中运用较广。色彩是选择花灌木的重要标准,常绿或者变色的花灌木不仅是整个花境的基础骨架,且在冬季其他植物凋零时有增强花境景观的效果。

2.2 花境景观特征

对30个花境样地的景观特征进行了调查,包括规模、平面形式、竖向变化、观赏距离、植物种类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等。其中平面形式划分为自然式轮廓(N)、规则式轮廓(R)、斑块型组合(P)和飘带型组合(S)4种类型;场地竖向变化分为无变化、一般和丰富3种。对调查结果分析发现,花境样地的面积区间在70~350m2,植物应用种数在12~65种之间,物种丰富度指数在0.071 7~0.355 0之间;因花境地理位置多位于道路交口,规模较小,2/3以上的场地地势平坦,无明显竖向变化;有超过1/3的花境属于远距离观赏,即在不踩踏草地的前提下伸手无法触碰到花境外围植物,共有5个花境为可进入式,即铺有汀步等设施允许公众进入内部观赏更多细节,在一些远距离或近距离观赏的花境,为了禁止公众进入其中踩踏,特意在边界处设有低矮隔栏或警告牌;花境的平面布置形式以自然式轮廓和斑块型的组合最多;多数花境配置有除植物材料外的其他景观元素,包括景石、旱溪、铁艺、汀步、雕塑、秋千、木艺、景墙、陶艺、花架、水景和石笼等。

2.3 城市花境公众评价

2.3.1 评价指标权重值

将专家咨询的信息整理后录入yaahp 11.0中,通过矩阵的一致性检验,计算得出评价体系中各专家的指标权重,再通过群决策运算,最终得到合肥市花境各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准则层中观赏性所占权重最大,其次为生态性,基本结构权重最低,表明花境作为一种小型景观单元其所能带来的视觉层次的感受最为重要。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指标层中,色彩构成、景观层次以及季相变化三者权重相加后占据总权重的1/2,表明花境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色彩、层次和四季效果,这3种也正是花境区别于其他植物景观的独特之处。从单个指标层权重来看,植物乡土性的权重最大,表明在日益强调绿色发展的今天,生态效益越来越受到重视,选择乡土性植物不仅在成本上有优势,且乡土植物因为极强的生命力能使景观更加自然、更加有生机。此外,物种多样性的权重仅次于色彩构成的权重,在花境群落中,若想看见色彩缤纷的植物、错落不一的层次以及四季有花有景可赏,就必然需要多种多样的植物种类,即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是创造极具美感花境的必要条件。基本结构中,地形变化权重较其他2项指标要高,场地竖向上的变化能让观赏者产生一定好感。

2.3.2 公众评价结果

通过公众调查问卷,统计各个花境调查点的综合评价分值,根据前述公式(1)和(2)计算出30个花境的综合评价指数并划分所属评价等级(表3)。评价等级I级的花境,分别为第3、8、15、21、25号样地,占样地总数的16.67%;II级的花境个数最多,共有13个,占样地总数的43.33%;有9个III级的花境,比例达30.00%;IV级花境共3个,仅占总数的10.00%。

从表3中可以看出,花境综合评价指数在0.375 2~0.916 5之间,均值为0.618 2,总体呈正态分布,反映花境整体应用水平不高。其中II、III级花境占比最大,比例高达73.33%,I、IV级所占比例相对较小。进一步对公众评价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公众评价较高的城市花境表现为物种多样、色彩丰富、景观层次分明、能进入或近距离观赏、有适当的地形变化、有更加多样化的景观元素。其中观赏草作为一种新型的植物造景材料,在花境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给观赏者带来飘逸、野趣的另类视觉享受;适当选用芳香植物也能给花境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3 结语与讨论

随着审美能力的提高,城市居民不再满足简单的“披绿”,仅依靠传统的乔灌草搭配来丰富城市景观已然不够,需要在此基础上提升质量和细节,增强景观效果和视觉冲击力。花境凭借其多变的形式和自然清新的风格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逐渐成为城市绿化中的新亮点,而它的广泛应用也代表着城市绿化从粗放逐步进入精细的提质阶段。

合肥城市花境多为自然式斑块布局,规模较小,多在350m2以下,布局结构较为简单,地形起伏变化较小;部分花境植物种类较少,物种丰富度不够,植物景观层次单一。公众评价总体一般。综合分析可以得出,花境的观赏性是其核心,整个单元的色彩构成、景观层次的区分以及季相景观的延续是营建的重点,大多数被调查者都被花境的花和叶,以及这种细节层次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所感染,这也是其他相同体量的植物景观无法达到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公众更偏爱零距离观赏、地形上有轻度的变化、采用草坪镶边、拥有较多的植物种类和多元化景观元素的花境。可见需进一步提升花境景观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充分挖掘乡土植物、提高植物多样性、优化花境平面布局、改善设施以提高公众评价等级。

从区位分布来看,综合满意度排名居前的3个花境均位于合肥一环内,具体原因是因为一环内的花境成本投入较大,设计和管理较为精细,所以该区域内的花境植物品种运用较多、层次分明、色彩丰富,从而获得较高的公众评价。此外,不同季节花境的景观特征会有差异,本研究仅对2017年秋季的30个样地进行了调研,今后可以进一步对不同季节花境的景观特征和公众评价进行比较分析,探明季相变化对城市花境公众评价的影响。

猜你喜欢
花境样地权重
园林植物造景中花境的应用策略研究
仁怀市二茬红缨子高粱的生物量及载畜量调查
权重望寡:如何化解低地位领导的补偿性辱虐管理行为?*
额尔古纳市兴安落叶松中龄林植被碳储量研究
基于角尺度模型的林业样地空间结构分析
15 年生鹅掌楸林分生长差异性研究
权重常思“浮名轻”
花境及其设计制作
北方园林花境设计创新与植物材料选择分析
为党督政勤履职 代民行权重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