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的般若智慧及价值

2020-04-22 20:37马跃
西部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心经价值

马跃

摘要:《心经》是记载释迦牟尼为弟子舍利子讲的经法,是开启智慧的心法,由鸠摩罗什、玄奘等人翻译。其篇幅虽短,但很全面,有開篇,有经文介绍,有对经文的价值描述,以咒语结束。《心经》中的般若智慧包括“五蕴皆空”的般若世界、“度一切苦厄”及“诸法空相”的修行之法等。《心经》的现实价值在于,针对人生苦痛的根源教人修持自己的内心,破除对欲望的错误执着,追求精神界的升华,从而提高个人修养、净化社会空气,达到福慧双修的境界。

关键词:《心经》;般若智慧;价值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1-0117-03

佛学典籍浩如烟海,其中大乘佛学的经典之作《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度一切苦厄”为宗旨,涵盖了佛学中对宇宙本体的独特认识、对般若境界的体悟以及对芸芸众生的关怀等哲学思想,要义直指人心,关注人的内在修养,引领向善的人生导向。《心经》被世人称为“心灵与世界的缩写本”,全文仅二百六十字,却总结出佛法的真谛,佛学的基本教义都在里面得以体现。其对宇宙本原的探索非常深刻,包含严密的理论要义,展现其哲学思想的精深,显示出思维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

一、《心经》的来源及要义

《心经》的影响这么大,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赴西天取经的唐代高僧玄奘。汉传佛教的发展很大程度有赖于玄奘法师历尽险阻取经、数十年翻译佛经,他不仅翻译了《心经》,现存的大部分佛学典籍皆由他翻译,玄奘法师为佛学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何谓“般若波罗蜜多”?般若即智慧,波罗蜜多是到彼岸之意,般若波罗蜜多即到彼岸的智慧。六祖慧能有一个偈子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他说:“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故名为此岸;离境生灭息,如水常通流,故名为彼岸”。意思是说:人的念头不停产生,消灭了一些念头又会有新的念头产生,好像水有波浪一样连续产生,即此岸。到彼岸的智慧,即超脱凡情系缚的智慧。人的生活受思想意识的支配,这个此岸的本质就是普通人不能脱离的思想意识;到彼岸就是脱离此岸的意识。要脱离此岸的苦海,就要脱离这个意识的根源,若要从此岸到达彼岸,就必须下苦功,在历经大彻大悟之后方能达到“妙观察智”的境界。

《心经》是记载释迦牟尼为舍利子讲的经法,舍利子在佛陀弟子中号称“智慧第一”,由此可以说《心经》是一部开启智慧的心法。首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恶”这句话是全文的纲要,指佛给舍利子讲的法门,说观自在菩萨他在修最为高深的波罗蜜,在达到般若境界时,方能“照见五蕴皆空”。然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在解释“五蕴皆空”,为什么说“五蕴皆空”?而后面又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是因为舍利子不着空,佛陀告诫弟子要超过皆空后面那个不空的东西。再往下“是故空中无色”这是对上一句空的解释,“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这些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这个法门修行的诸多意义,因为修行这个法门,所以无挂碍、无恐怖等,最后讲“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是对这部经文的赞赏,讲这个咒语功德无量,最后附加般若波罗蜜的咒语。这部经文虽短,但内容很全面,有开篇,有经文介绍,有对经文的价值描述,最终以咒语结束。

二、《心经》的般若智慧

(一)“五蕴皆空”——般若世界

佛对舍利子讲:观自在菩萨所践行的菩萨道是大乘佛法的精要,他每日苦修般若智慧,使心灵不受外界物欲之扰,内心澄明,照亮世间万物,即文中所讲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且苦恶”,即般若智慧。老子在《道德经》中对智慧一词有明确的解释“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便是中国人的智慧。其含义一是后天学到的知识;二是把内心的欲望降低之后,将内在的观察力与思考力上升到一定境界,就是“慧”。佛学中的“般若”在传入中原以后有多个含义,如文字般若、智慧般若、善巧般若等。当然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修行方式,《六祖坛经》适合文人“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即心是佛,即佛是心”,主要强调对内心的净化;净土宗的“南无阿弥陀佛”则适合于家庭妇人,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可以慢慢让人的情绪平静下来。因此佛学不是迷信,也不属于宗教,它有“信解行证”四个步骤,提倡公平对待众生。这就要提到佛学中的因果轮回,它有鲜明的时间顺序,如前因后果;还有它特定的空间概念,比如种子发芽结果实,果实第二年又是种子,因果是不停循环的。佛家讲究种善因得善果,如《易经》中讲到“吉无不利,天自佑之”,佛陀不会保佑任何人,他只是告诉人们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照见五蕴皆空”是说智慧就像太阳一样照亮世间万物。“五蕴”涵盖了世间的万物的五个方面,即色、受、想、行、识。色:是指能看到一切有形的物质,眼睛能看到的一切,皆是色;受:指个人的身体对外界的感受,分为感觉和直觉;想:在感受之后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想法;行:诸事无常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具有流动性;识:即包含我们的思想观念、境界、格局等。五蕴覆盖了人的本性,说蕴是代表蕴藏的意思,换句话说五蕴中的“色受想形识”,身体就属于色,感受即是受,这个想通俗地说是想法和念头,各种行为皆由这个想法引发,最后形成的一个认识,所以“照见五蕴皆空”的五蕴就包括了整个世界;“皆空”,这个“空”有很多含义,第一指空间,虚空,第二指一种心理感受,刹那间心里想法较少时,感觉自己内心里空荡的时候,实际上已经不空了,因为此时的这个念头,让人感觉内心虚空,这本身也是个念头,这都是空。这里“五蕴皆空”的这个“空”代表的是变化,是讲世间万物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没有什么可把握的。如果你知道一切皆空、诸行无常,自然就没有痛苦和烦恼了,所以方能“度一切苦厄”,不如意之事皆能得到解脱。

(二)“度一切苦厄”——众生的苦厄之源

济群法师说:“佛陀出现于世的根本目的正是帮助众生解脱痛苦,超越生死。”人生是苦还是乐?佛家总结得很透彻,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愁是心理上不好,病是身体上不好。佛家讲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蕴之盛。南怀瑾先生说:“我学佛时要想有成就,你得有出离心?”这与道家的“虚壹而静”理论相通,只有抛开之前的束缚才能有自己的新见解,五蕴之盛,是讲人的欲望永远没有满足的那一天,欲望永远不会停止,即痛苦。

佛家进一步将人性的弱点总结为贪、嗔、痴三个方面。仔细看来,好像所有的灾祸都源自这三个弱点。贪,是贪婪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等,这些人最后的结局往往都很惨;嗔,是生气愤怒的意思,嗔戒一犯,怒火中烧,根本无法自控;嗔的另一层含义是嫉妒,嫉妒之心一生,朋友反目、手足相残;痴,是痴情,陷入情网不能自拔的人,整个人被感情所控,最后有的人抑郁而终,有的人由爱生恨,走向另一个极端,或杀死对方,或双双殉情。所以《镜花缘》提到“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钩”,“馅饼”后面往往伴随着“陷阱”,所以说这是世人在修养过程中需要避免的三个因素。

(三)“诸法空相”——般若的修行之法

佛家不仅教人在修行过程中要如何避免“贪嗔痴”这三个弱点,而且在《心经》中提到世人修行的方法——“诸法空相”,这里佛法的空并不是教人消极的否定一切,相反,是从“空性”中教人正视生命的意义,不断积极向上。这与小乘佛法不同,小乘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所受皆苦,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变化不会让你感觉一切无常,同时还不能被变化的现象所迷惑,因为人知道了变化就不会迷惑了,“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讲的本体“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由此观之佛法的逻辑性的严密与科学。比如在生理学中眼耳鼻舌身意是人的六种能接触外界的方式,叫六根,好比树根生长发芽过程中接触的那个土地,人在接受外界的信息就是咱这个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还包括那个能思考的那个意,这个法是指人的思想观念,各种意识观点形态皆包含其中。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形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些是佛学的基本名词,六根、六尘、六识,此三者都有自己的边界,共十八界,“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句话统称了十八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此乃佛法中的十二因缘,“无苦集灭道”为佛学核心的“四圣谛”,“无智亦无得”,这与《金刚经》有关,常人做事总想有所“得”,但真正悟道最高境界的时候,连“得”都是不存在的。前面曾提到“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在佛家看来人的本性皆善,讲究普度众生,不论善恶皆度化世人。

(四)明达体用——般若智慧的升华

《心经》的最后一部分是大乘佛法般若智慧的升华,“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段在讲般若的重要意义,“无智亦无得”当你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时,就得出了“菩提萨埵”的感悟,而世人常被权钱名利所束缚,若执着于各种欲求,当真正悟道之时得也不喜,失也不忧,自然“心无挂碍”“无有恐怖”了。“远离颠倒梦想”是远离梦中的假象,不执着于世间的幻有。人们却将梦幻当成真实,认为一切都是永恒存在的,我们的身体只是假核,因缘和合,父精母血外加中阴身,在成长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摄取动植物等养料,心中的想法是六根,它与六尘相对应,这皆是暂时存在的,悟道后智慧增长才不会“颠倒梦想”,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叫做“究竟涅槃”,这便从小乘进入大乘的阶段。“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是无上正等正觉,是最高的觉悟。“三世诸佛”指过去现在未来,无穷无尽的佛都是通过般若这种最高深的智慧才得到正觉,佛法中的般若智慧是对宇宙中无穷真相的觉悟,大乘六度中最核心的就是般若,即智慧。“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在说般若波罗蜜多不仅是智慧的象征,能带来光明“照见五蕴”,是无上的正等正觉,真正懂得般若智慧就能解决一切痛苦,这是真实存在的。咒,在佛法中讲到,一切的声音都是咒,心中常常想的一句话也可称作咒。

三、《心经》的现实价值

当今社会上出现的丑恶现象归根到底还是由人内心的不良欲念所致,唐三藏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心经》是针对人生苦痛的根源来教人修持自己的内心,破除对欲望的错误执着,追求精神界的升华,务必要达到“五蕴皆空”,才能度脱尘世间的苦厄。佛法中的精髓般若智慧即是人生的大智慧,认为众生皆有慧根,若参透这些智慧,便可获得圆满的人生。佛与众生本无太大区别,关键在那一刻的觉悟,灵光一闪,众生皆佛。

(一)人格修养的提高

“色”與“空”的论辩是《心经》精华所在。欲望是人作恶的根源,人如果陷入痴迷邪念的恶性循环的怪圈中,忽视个人修养,最终将自食恶果。“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佛学中的“空”,是用辩证的方法去看待世间万物,用“空”抑“执”,进而克制邪念,以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心经》强调提高个人修养的前提是要认清自己,面对社会上的诱惑毅然遵守自己的底线与原则,提升自己的修养。经常“自省”的人,才能“自悟”,才能唤醒心中的智慧,才能时刻坚守良知,保持纯洁心性。

(二)福慧双修的境界

梁启超曾经说:“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入世而非出世,乃积极而非消极,乃兼善而非独善。”佛家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精进地修持,消除贪嗔痴,才会消恶业,福慧双修,证得圆满究竟的佛果,进入永不退转于娑婆的佛世界。所谓福慧双修,就是既要广种善缘,又要勤修般若智慧。它要求人们在注重个体修为的同时,也要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一定的“正能量”,即“福报”。所以佛学不是空洞的理论,它重在实践,讲求证道。“佛不度人人自度”“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佛学是自力而非他力,主张通过自我努力而使心性清净,达到“真实不虚的究竟涅槃”之境。

(三)对社会风气的净化

当社会的经济水平、政治制度发展完善到一定的高度时,思想文化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心经》通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众多意象为人们建构出美好的境界。它有助于通过提升国民修养带动整个社会体系的良性循环,以人与心灵、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的大智慧实现个人修为的圆满,达到“无挂碍故”“无有恐怖”,实现明净、自觉的理想化生存状态。

《心经》中的般若智慧落实到生活当中就是修心,修心的过程即是实践的过程。道德教育也是人心教育,社会道德滑坡造成人心的危机,佛家说万事皆由贪嗔痴而起,如何抑制贪嗔痴之心,坚守自己的良知和道德准则,是解决诸多问题的关键所在。《心经》本身蕴含改善世道人心、净化社会风气的理论,要人们怀平等、公正之心,将个人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以“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惊声佛号换回苦海迷路人”的理念构筑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参考文献:

[1](古印度)释迦牟尼.心经[M].鸠摩罗什译.北京:中华书局,2000.

[2]净因法师译注.六祖坛经[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3]南怀瑾.易经杂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明)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艺出版社,1972.

猜你喜欢
心经价值
读《心经》五首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常按通里开心窍
一粒米的价值
趋势“心经”
“给”的价值
《心经》初见
解析八大山人的书法《心经》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