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忧郁的形成机制

2020-04-22 20:38王丹阳
睿士 2020年3期
关键词:传谣英雄

王丹阳

1月21日,我写了己亥年最后一幅书法卷轴,上书四个草书大字“不言而信”。这四个字是从唐太宗李世民撰写的《晋祠铭并序》里抄来的,全句曰:“惟德是辅,惟贤是顺,不罚而威,不言而信。”太宗珍惜唐祚,视德贤为治天下的准绳,在歌颂他道德之高的同时,更能管窥到当时的国之易治,凭一把道德标杆就把天下良与匪收治了,降服了。少说话也能赢得信任。

我把这四个大字发在朋友圈里,配上应景的文字,至少我以为是应景的,“太需要提醒自己,不信谣,不传谣,一切以官方为准。”我心里知道,我又狡黠地耍了个小聪明,这般殷切地自省的反面正是我促狭的内心。很多人都是这么言外有言地使用微信的,这分不言的默契在信息瀑布流中憋着一股困兽般的狰狞的温柔。

那一天,我还去了趟龙华寺,在雾霾的笼罩中,一枚去了镶边的鸭蛋黄似的太阳挂在袈裟黄的瓦墙上。那些天,分不清天与地的界限,总觉得城市像海市蜃楼,太阳是水里那个太阳。我点了三根香,对着空旷的黄昏的庭院拜了四方神祇,我煞有介事地许了个重愿,虔诚地喃喃,中国的苍生是无辜的。

雾色有一种世纪末的意味,从朝到暮,天色没有变化,这座城市在年关时露出这样的颓唐是极罕见的。正如上世纪傅雷说:“在一个低气压的时代,水土特别不相宜的地方,谁也不存什么幻想,期待文艺园地里有奇花异卉探出头来。然而天下比较重要一些的事故,往往在你冷不防的时候出现。”

那时我已经预感到一种惘惘的威胁,虽然那几天的消息总是把它跟非典那会儿比较着,社交媒体的存在就是一个释放焦虑和恐惧的魔盒,无形的网络仿佛细密地罗织着紧张的情绪,情绪的病毒和真实的病毒已不分你我。

真正在我精神的上空拉响第一次警报的是1月23日清晨,我在沙发上坐了一上午,等时钟划过10点,那心情比等待黄浦江边的新年烟花复杂得多。你不能责怪决定封城的人,更不能责怪彼时拼命往外挤的人,这是一部超验的启示录,这座城市若集体驶上“卡桑德拉大桥”,只能让上帝撰写接下来的剧本。

现在想起来,24日的夜晚就如同漫长无趣的岁月里一座风驰电掣、熠熠生光的民意的巨塔——如果它还够不上是一座丰碑。我的每条神经都接入了进去,感受到地里喷薄而出的岩浆似的东西,被点燃,如火箭般飙升到高空。我只记得,一半是晚会的现场,一个在平地上永远不变的符码;一半是鼎沸的人声,梦一般地垒起,高耸入夜,预示着新的天启。

那是一个奇幻的夜晚,社交媒体时代的超现实裂痕在手机屏幕上隔断了海水和火焰,我相信那一个劲在春晚的歌舞里发出团圆照拜年的人,若他们收到一个类似“今天我不拜年”这样的答复,会由衷委屈的。

而把我深深拽入忧郁深渊的是在年初三,密友W突然给我打来一个电话,跟我报告了一个疑似案例,患者是她父亲的员工,“这个人肯定熬不过今晚了”,她说得很急。事情是这样的,此人当时在杨浦区某三甲医院以不明肺炎患者在抢救,是她民办学校校长父亲的员工,蹊跷点是这位患者没去过湖北。

医生建议家属送去金山CDC确诊,但患者的恶化情况已不容许转院,各方都做好了当晚善终的准备。她的校长父亲一筹莫展,怎么跟校方和家长解释?基于对“不传谣”的敬畏,肯定不能说是新冠。于是他只能通知门卫,无论如何不能放任何人进校区,没有理由,就是不能进。

逝者如斯,生者在这个世界的心灵暗夜愈加绵长。这位标准的中产朋友在电话里跟我叹了十几个气,“你看着,她今晚肯定不行。”她的父亲、她的女儿、她的一切,留在这个未知之雾蔓延着的城市,都使她恍然不安。我听得出朋友急促的语气里那种仿佛是被掀掉一块被子的褫夺感——对于本国的中产来说,生活在不断叠加的羽翼里,哪怕被掀掉一层也足以心惊肉跳。

正义凛然的我这样劝道:如果此人今晚去世,你必告知我,我联系媒体来核实。朋友依然长叹,忧惧地答应。之后我混沌几日,再联系,才知“那个人当晚就没了”。彼此不再提联系媒体事宜,就当过眼云烟,但她的紧张日甚一日,仿佛空气里弥散的病毒都让她惮于呼吸。我俩都需要心理干预,若我某天下楼买菜发了圈,她会如慈母般嗔怪,“你怎么又出去?”殊不知我和她的發泄出口不同罢了。

2月6日,我从一个短暂的三亚之旅回来,飞机一落地,就刷到李文亮医生的病逝消息。我知道又一个情绪爬坡之夜要来临。果然,那民意的巨塔在一两个小时内升华、扩大成了座丰碑,吐纳着惊蛰般的吼,像是这回不会再倒下去了。如果真记住这个英雄也好,至少不会是“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英雄故事在我记忆里有一箩筐,小时候的《草原英雄小姐妹》,上学后得知焦裕禄、董存瑞,成年后又读了杨子荣、白毛女的故事,英雄总是横眉冷目、愿以身殉的那种调性。然而玉石俱焚也拯救不了什么,如果不能反诸每个主体的自我镜鉴,也是枉然,否则哪里需要江山代有英雄出。

那个凌晨,我跟海外同侪私信说,“好像都醒了”,对方立即怼我,“3-day memory”。我苦笑一声,回了个“呵呵”,随即又辗转反侧起来。这个失眠的老毛病是间歇性造访的,自从1月23日以来,朋友圈不睡,我也不睡。每到深夜,只要没有一颗石子扔进来,就是良夜。

后来再过了几天,那句“奥斯威辛之后,写诗是残酷的。”成为了网络名句,来自哲学家阿多诺的名篇。只是这话在现时现景散发着股异味,有人开始解释写诗的残酷性,有人提出奥斯威辛是否适合此处......但奥斯威辛,倒真是让沉默又一次爆发了,我看到诸多不谙世事、不知今夕何夕的人,也突兀得情绪失控了点。

我那一夜的失眠是静谧的,像是在自我最深处涤荡着什么原罪,有我向来的沉默、习惯了的滑腻,和一度认为黠脱的朋友圈“反话”。常识里的聪明都让我索然无味,我曾经发过的“不传谣、不信谣”,以及我跟W之间互相吹大的恐惧,和对之前那个热血承诺的回避,都狰狞地回头獠笑我。

而我只是无数无辜雪花中的一片,有多少雪花就有多少秘密,它们永远被各自按在精致的笼子里,不大可能轻易穿帮,但雪花太轻,总会承受不起。

猜你喜欢
传谣英雄
嘎子真是个小英雄
英雄
突发事件及网络谣言实证分析
我心中的英雄
网络造谣、传谣行为刑法规制研究
不要成为朋友圈的传谣者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本期导读
自古英雄出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