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大学生校园社会资本测量及差异化分析

2020-04-26 07:39刘宗飞刘晓伟程业炳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资本校园

刘宗飞,刘晓伟,程业炳,郑 谦

(安徽科技学院 管理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近年来,我国政府逐步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大量本科高校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核心目的是为地方社会需求提供合适的实践人才。服务社会除了需要专业的知识储备,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因此,测度和分析应用型高校大学生校园社会资本,对合理评价当前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所强调“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本质要求。

一、文献综述

社会资本是在某种持久性网络中获取的实际或者潜在资源的集合[2](P241-258),是一种存在于人际关系中的资源,并可以为社会网络中的个人带来利益[3]。 社会资本又可以分为同质性群体间的“强关系”和异质性群体间的“弱关系”,前者多发生在家人、亲戚中,彼此提供信息频率较高,并存在一定冗余;后者则多存在社会经济地位具有差异的个体之间,信息交流维度较高。

校园社会资本是在学校系统内,以学生为中心关系网络的叠加[4]。 从经济学视角来看,校园社会资本包含投资和回报两个过程, 在投入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时间等要素的基础上,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各种资源(金钱、知识、声望、信息、政治地位等),是大学生整体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大量学者对大学生校园社会资本进行了测量及分析,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校园社会资本内涵及特征的研究。如尹奎等深入分析了大学生校园社会资本的内涵特征,并从家庭与个体两个方面探索了大学生社会资本的影响因素[5]。 邓蕾等则认为大学生校园社会资本呈现水平型交往为主,层级型交往为辅的状态[6];且从其特征来看,校园社会资本具备网络规模大、凝聚指数与吸引力高、情感交换频繁等特征[7];二是结合案例分析校园社会资本的重要作用。如朱晓文等利用西安交通大学学生调查数据,分析了社会网络服务平台使用对大学生社会资本的影响[8]。 王薇利用南京大学学生的调查数据,分析了SNS 使用对线上社会资本的影响[9]。钟智锦则通过对广州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了互联网对大学生网络社会资本及现实社会资本的影响[10]。孔凡柱等利用江苏省高校毕业生调查数据,对不同类群大学生的社会网络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认为管理阶层家庭大学生的社会网络成熟度高于非管理阶层家庭大学生[11]。 肖璐等调查发现,城乡大学生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存在较大差距,且对城乡大学生择业具有显著影响[12]。

当前学者对校园社会资本的测量及分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大量研究偏重理论分析,利用实地调查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的较少;二是基于社会学视角的研究较多,从经济学的投入产出视角分析的较少;三是对科研型重点院校的研究较多, 以应用型高校为例进行的研究较少。不同类型院校在战略定位及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前者更偏向科学研究,而后者则更注重实践教学,对学生校园社会资本的要求更高。 因此,基于科研型院校调查数据进行的校园社会资本测量结果并不能直接适用于应用型高校。基于此, 文章以蚌埠市应用型高校调查数据为例,测量了应用型高校校园社会资本的基本状况,并结合学生异质性特征进行了差异化分析,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合理转型提供借鉴资料。

二、校园社会资本的内涵分析

场域理论及社会网络理论是分析社会资本内涵的两个主要理论体系。前者将社会资本看做是在一定场域空间内各种关系网络及内嵌在里面的资源的集合。 主要有两个组成部分,一是社会关系本身,由场域内资源禀赋相似的主体构成,并形成一定的场域门槛,共享场域内资源与权力,对非场域主体具有一定的排斥性[4];二是场域内资源数量及质量,主要反映为关系内主体信息传递规模及质量,一般认为不同场域内信息传递分为弱关系信息和强关系信息,互动频率也存在较大差异。 后者则将社会资本看作为社会单位及相互之间错综复杂的关联所形成的关系网络。 社会网络理论更侧重技术层面的分析, 并重点从社会资本规模及社会资本结构两个方面进行了测度。 其中, 社会资本规模主要衡量为社会网络中“节点”数量的多少,社会资本结构则衡量为社会单位之间水平及层级关系。

以上两种理论从不同视角对社会资本的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从中可以看出,社会资本是一个包含有社会资本主体、客体及载体等各类资源的空间区位集合体。可以从多个维度对社会资本进行衡量。 在经济学视角下,社会资本包含有投入和产出两个过程, 是社会主体为了实现个人内心情感、社会行为等效益最大化而精心投入时间、 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等要素的过程。 因此,对社会资本的衡量可以从投入和产出两个角度进行衡量。且由于社会资本投入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效益滞后性,社会资本维护成本的投入难以快速转化为社会资本总量的提升,基于此,从产出视角对不同社会主体进行社会资本的衡量更为科学。

结合大学生主体的自身特征,本研究主要从产出视角对大学生社会资本进行了衡量。在前人研究基础上, 将校园社会资本看作一个多维网络体系,包含有校园社会网络、校园社会信任、校园社会参与及校园社会声望。 其中,校园社会网络主要包含有大学生校园社交规模和社交频率,主要衡量校园社会资本的规模产出,实际研究中采用“遇到突发状况时愿意帮忙同学数量”及“同学间交流程度”来衡量。校园社会信任主要反映大学生对其他主体的认可状况,提升社会信任水平是内心情绪、特征向外的个人认知的技术体现,因此,采用“大学生对其他社会主体的信任程度”进行衡量。 校园社会参与是大学生作为集体成员参与、干预、介入校园公共事务决策,并利用获取的信任优势实现个人目标的过程[13],是大学生主体拥有校园社会资本的重要行为产出表现,采用“参与班级公共事项决策程度”进行衡量。校园社会声望体现为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被尊重的程度,是大学生校园社会资本最终的效益产出,一般拥有校园社会资本更高的同学社会声望也越高,采用“同学或班级有重大事情对大学生需求程度”衡量。 综上可知,从产出视角来看,社会资本可以分为“规模产出、技术产出、行为产出、效益产出”四个方面,是一个多维度的体系。

三、数据来源及变量分析

(一)数据来源

文章所用数据来源于课题组2019 年3 月份对安徽科技学院及蚌埠学院两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的问卷调查。 问卷内容包括大学生个体基本特征、家庭特征、社会资本状况,采用分层抽样及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400 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共获有效问卷325 份, 有效率为81.25%,具体抽样调查情况如表1 所示。

表1 调查基本情况

从表1 可以看出,样本中大学生男生比例及理工科比例较大,占比分别为73.23%,73.54%,这与两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比例结构及专业结构基本相符。 两所高校人文社科类学院占比约为20%,而理工科学院学生中男生占比较高,因此,样本与现实情况相一致。 从样本学生所在年级来看,各年级学生分布基本均衡;学生政治身份及是否为学生干部的统计结果显示党员占比约为9.85%,学生干部占比约为37.85%,与高校学生整体状况相吻合。从学习成绩来看,学生群体中学生成绩从很差到很好的占比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正态分布,符合学生整体学习状况。 从学生家庭特征来看,应用型高校中农村学生占比较高,约为67.31%,且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占比较高, 约为44%, 而城市学生仅为18.77%, 这与两所高校的社会影响及地理区位相关。一方面,与“双一流”建设院校相比,应用型高校的社会影响力较弱;另一方面,蚌埠市与凤阳县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较差,且远离中心城市,因此,很难吸引来自大中城市的考生。

(二)校园社会资本指标体系及描述性统计

结合校园社会资本的内涵分析,本研究基于产出视角构建了校园社会资本的测量体系,具体指标含义及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校园社会资本指标体系

表2 列出了校园社会资本的四个产出维度,并利用五点量法对各个问题进行了差别赋值,从低到高依次取值为1、2、3、4、5;分值越高表明各维度社会资本越高。对比校园社会资本各维度指标均值与理论中值可知,当前应用型高校校园社会资本整体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具体来看,校园社会资本中社会网络互动频率维度的均值最高,为4.03,约为理论中值的1.34 倍; 最低的为社会参与指标,为3.02,与理论中值基本持平。

四、校园社会资本的差异化分析

在产出视角下,结合校园社会资本的维度划分,分别从学生个体特征异质性及家庭特征两个方面对校园社会资本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一)校园社会网络的差异化分析

表3 列出了校园社会网络的差异化分析结果。结果显示,与男生相比,女生校园社会网络规模及互动频率均值较低,且二者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在应用型高校中,女生的社交范围较小,与其他个体间的交流程度也较低。专业不同的大学生校园社会网络在规模及互动频率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文科生的校园社会网络较高,这与专业特征相关。 应用型高校中文科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社会实践联系的更为密切,专业课程也多与社会紧密相连。 相比之下,理工科学生的学习多以实验为主,活动范围也大多限制在实验室,因此,校园社会网络规模及互动频率也较低。 从学生年级来看,高年级的同学校园社会网络水平较高,在社会网络规模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生活历程有关。 年级较高的同学社会网络累积的时间较长, 因此,社会网络规模也较大。学生干部及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校园社会网络水平较高,这与现实相一致。 学生干部在校园内可以掌握更多信息,更容易与其他主体建立社交联系;而学习是大学生的主业,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可以通过学习与他人建立联系,因此校园社会网络水平较高。对比发现,在应用型高校,党员与非党员学生其校园社会网络水平并无显著差异, 说明校园社会网络的扩张与学生政治身份无关。 除此之外,家庭住址及经济状况对学生校园社会资本的影响也不大,说明在高校,校园社会资本的建立受家庭影响较小。

表3 校园社会网络的差异化分析

(二)校园社会参与差异化分析

从校园社会参与来看,存在明显差异的特征主要来自学生个体特征。 表4 显示,党员与学生干部的校园社会参与程度较高,说明具备学生干部身份的大学生可以在校园中得到更多参与校园社会事项的机会;除此之外,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在高校举办的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或实践训练中主动性较高,因此,校园社会参与程度较高。

表4 校园社会参与差异化分析

(三)校园社会信任差异化分析

作为校园社会资本的技术产出,社会信任主要受学生心理因素方面的主导和影响。 表5 显示,性别是校园社会信任差异的重要因素,女生对其他社会主体的社会信任程度较高,这与女生心理特征有关,善良及单纯的女性固有特征决定了高校女生对其他主体的依赖程度较高, 因此也更愿意相信他人。 大四学生对校园其他主体的了解程度较深,因此也更愿意相信身边熟悉的个体。 从学生身份来看, 学生干部及党员对身边同学的信任程度较高,且与非学生干部及党员相比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学生干部的自身特征相关,一般学生干部更具积极向上的热情,因此也更愿意相信身边同学。 与学习成绩中等偏下的同学相比,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更愿意相信他人,这一现象与学习过程中团队合作的建立相关, 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团队合作意识更强,更愿意与他人建立合作关系。

表5 校园社会信任差异化分析

(四)校园社会声望差异化分析

校园社会声望的差异化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学生的校园社会声望存在显著差异,大四学生校园社会声望显著高于低年级学生,说明社会声望的建立需要长时期的积累,大四学生的年龄及在校经历比较丰富,受尊重程度也较高。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及学习成绩较好同学的校园社会声望显著高于其他同学,说明学生在学习、工作中建立的比较优势有助于提升自身价值;另一方面,具备某一方面优势的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更容易帮助到其他同学,因此,校园社会声望也更高。

表6 校园社会声望差异化分析

五、结论与讨论

从产出视角来看,社会资本可以分为“规模产出、技术产出、行为产出、效益产出”四个方面,是一个多维度的体系。 结合校园社会资本的产出,利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地调查数据,分析了校园社会资本的差异性。 结果显示,不同类型校园社会资本的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与家庭特征相比,学生个体特征是影响校园社会资本的主要因素,受心理特征、学生自身优势等因素影响,在学生政治身份、学生干部及学习成绩等方面存在异质性的同学,其校园社会资本差异性较为显著。 因此,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差异,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协助不同类型学生建立自身优势,不断提升学生自身价值,才能持续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校园社会资本水平。

猜你喜欢
应用型资本校园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资本支出的狂欢:投资潮即将到来 精读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资本策局变
第一资本观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