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的效果观察

2020-04-27 12:36刘明刚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87期
关键词:翼状胬肉羊膜

刘明刚

(青海省大通县人民医院,青海 西宁 810100)

翼状胬肉为临床常见、多发性眼部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主要发病部位是鼻侧睑裂区,主要临床表现局部球结膜或结膜下组织呈三角形样增生而侵犯角膜[1]。该疾病发病机制临床尚未明确,但长期户外工作者、低纬度、中老年群体发病率相对较高。对于该病可以采取非手术治疗、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在明确手术指征的情况下多以手术为首选治疗手段,但不同手术治疗方案临床疗效具有差异性。本次研究以内翼状胬肉患者40例为样本对象,评估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价值,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6年9月—2018年8月时段内翼状胬肉患者40例,根据手术方式的差异性分组。A组20例,男女比12:8,年龄最小36岁,最大76岁,均值(53.26±3.14)岁;病程1.5年~5年,均值(3.69±0.25)。B组20例,男女比13:7,年龄最小38岁,最大78岁,均值(53.48±3.36)岁;病程2年~6.5年,均值(3.48±0.42)。两组基线资料均保持一致在研究范围中(P>0.05)。

纳入标准:①纳入对象均经临床诊断确诊,为初诊型患者,发病部位鼻侧;②具有明确的手术指征;③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支持。排除标准:①肝肾等功能严重不健全者;②意识、认知、精神严重障碍者;③并发结缔组织疾病者;④其他过敏性结膜炎、沙眼等眼部疾病者;⑤凝血机制异常者。

1.2 方法

A组:翼状胬肉切除术+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具体操作:给予患者奥布卡因结膜囊表面麻醉,鼻侧球结膜下利多卡因浸润麻醉,从角膜缘胬肉体部将球结膜切开,分离胬肉和角膜间黏连,翼状胬肉体部完全切除,胬肉头部逆向撕除,将角巩膜残余病变组织、鼻侧结膜下增生组织刮除,巩膜血管给予灼烧止血。指导患者上下转动眼球,将结膜区域充分暴露出来,结合巩膜暴露区大小在颞上方取相应带有结膜瓣的角膜缘干组织,上面皮向上贴在角膜缘干细胞组织缺损处,10-0线结节对位缝合,术后对照组予以常规包扎。

B组:实施翼状胬肉切除术+羊膜移植术,胬肉切除术同A组,生物羊膜以上皮向上的方式在巩膜创面平铺,根据创面缺损情况适当修剪生物羊膜,保持创面和羊膜的一致性及贴合性,注意不可留下羊膜下积液,使用10-0线对合间断缝合植片和结膜。

1.3 观察指标

泪膜破裂时间:采取荧光纳素染色试纸染色,指导患者眨眼,对瞬目后睁眼到角膜开始出现黑斑的时间进行计算,使用秒表,3次后取平均值。

复发标准:手术部位的结膜存在明显充血、肥厚现象,角膜创面侵入新生血管、结膜组织,侵入范围在角膜缘>1 mm。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4.0 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泪膜破裂时间

术前两组泪膜破裂时间对比差异不大(P>0.05),术后两组泪膜破裂时间均明显提高,且A 组显著高于B组(P<0.05)。见表1。

表1 泪膜破裂时间对比(±s,s)

表1 泪膜破裂时间对比(±s,s)

组别 术前 术后7 d 术后1个月 术后3个月A组(n=20) 7.32±1.12 9.96±1.16 10.95±1.15 13.76±1.06 B组(n=20) 7.39±1.04 9.21±1.14 10.16±1.25 12.82±1.05 T 0.204 0.062 2.080 2.817 P 0.838 0.046 0.044 0.007

2.2 复发率

经术后随访,A组复发率较B组更低(P<0.05)。见表2。

3 讨 论

在临床,状胬肉属于结膜组织成纤维细胞增生性病变,以球结膜局部纤维血管组织增生侵犯角膜为病理基础,该病对患者危害性较大,因泪液血流动力学异常从而导致患者出现眼干、屈光不正,且随着疾病的进展,对角膜造成机械性牵拉,影响患者视力,最终对患者正常工作及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目前该病临床治疗方法较多,如冷冻治疗、激光治疗、药物治疗等,均无根治性作用,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

表2 复发率对比[n/%]

本次研究结果:术前两组泪膜破裂时间对比差异不大(P>0.05),术后两组泪膜破裂时间均明显提高,且A组显著高于B组(P<0.05);经术后随访,A组复发率较B组更低(P<0.05)。由此可充分证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在增强疗效及降低复发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取材来自患者自体组织,在受损区域移植植片能够起到重建和修复的作用,促进干细胞增生,使眼表生物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得以恢复,同时还具有屏障保护的作用,以免新生血管、赘生组织侵入角膜,故降低疾病后期复发的风险,因取材为自体组织,生物兼容性强,可促进术后患者更快恢复,增强疗效[2]。羊膜移植术,取材为胎盘最内侧血管膜,具有一定抗炎功效,同时促进上皮细胞生长,使巩膜保持良好的上皮表型,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术后复发的几率,但该方式虽然取材比较便捷,但具有较高的环境要求,且羊膜经消毒处理后仍存在较大的感染风险[3]。

综上所述,翼状胬肉患者采取翼状胬肉切除术+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羊膜移植术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临床疗效更优,术后复发率更低,故推荐应用。

猜你喜欢
翼状胬肉羊膜
产前超声诊断羊膜带综合征2例
刨根问底之翼状胬肉
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逆行撕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应用
产前诊断羊膜腔穿刺术改期的原因分析
翼状胬肉的治疗及其并发症
飞入眼睛里的“翅膀”
眼睛长胬肉要不要治
经腹羊膜腔灌注术治疗未足月胎膜早破的临床效果观察
羊膜载体对人子宫内膜细胞HGF、MMP-9、VEGF表达的影响
翼状胬肉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后口服中药治疗6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