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语学科日臻成熟的标志

2020-04-29 06:46吕巧平
中国图书评论 2020年4期
关键词:学人专著学术研究

吕巧平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重视学术史研究[1],作为学术史研究内容之一,中国德语学科史的研究逐步引起我国德语学人重视。笔者所言之“中国德语学科”指中国学术界以德语语言、德语文学、中国与德语国家在语言、文学、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交流为研究对象,以描述和研究其现状与发展规律为研究目的,以人文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为方法论系统所进行研究的一种外语类学科。而“中国德语学科史”研究则致力于叙述、研究中国德语学科发生、发展的历史,中国德语学科史研究是中国德语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需,也是中国德语学科作为独立学科逐步成熟的标志之一。

《六十年来的中国德语文学研究》[2]这部专著并非叶隽首次论及中国德语学科的发展历史。此前,叶隽已出版两部专著,一是《德语文学研究与现代中国》[3],二是《德国学理论初探——以中国现代学术建构为框架》[4]。以笔者愚见,以上三本著作自成一体,共同形成一个专著系列,是叶隽关于中国德语学科史研究的系统思考,为我国学术界展开对中国德语学科史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中国德语学科史的研究与我国其他学科的学术史研究呈现同步进行的局面,这不啻中国德语学科史研究和我国学术史研究的一件幸事。

之所以将《六十年来的中国德语文学研究》《德语文学研究与现代中国》和《德国学理论初探——以中国现代学术建构为框架》这三部专著合在一起讨论,是因为,这三部书从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与研究结果、研究方法论与理论建构等诸多角度来看,都以历史本身作为研究起点,以历史发展作为学科发展的时代背景,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描写和研究中国德语学科发展的历史,力图为中国德语学科寻找发展的问题,寻找德语学科发展的方向,并提出德语学科发展的战略和战术。这三部著作各有侧重,《德语文学研究与现代中国》是作者关于中国德语学科史的开篇之作,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我国19世纪后期至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德语学科史;《德语学理论初探——以中国现代学术建构为框架》则更侧重从理论上探讨中国德语学科与我国现代学术建构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德语学科史研究者关于本学科学术理论建构与探讨的必经之路;《六十年来的中国德语文学研究》则延续作者在前两部专著中所述的学科发展历史脉络,论述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德语学科发展历史。这三部书构成一个整体,它们以中国近代晚期、现代和当代历史为历史背景,以中国近现代与当代外语教育史为历史参照,以近代、现代与当代学术史研究为学术研究基础,以当今世界通用的学术研究方法作为方法论系统,对我国德语学科发展史进行了研究。这三部专著在学术研究范式方面达到一脉相承。而《六十年来的中国德语文学研究》的出版使中国德语学科史的研究呈现了一个完整的历史演进过程,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

作为中国德语学科史研究“三部曲”,叶隽在《六十年来的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中一方面延续了其前两部著作的研究范式,另一方面也对前两部专著的研究内容做了总结和升华。这三部专著的突出之处甚多,笔者在这里仅举几例。

1.德语学科史得到科学而系统的研究。德语学科在我国属于一种外语学科,我国的外语学科主要关注对象是外国语言、外国文化、外语学习或外国文学等,至于从事外语学科建设的人、机构、研究范式等,这些内容一直以来并未得到外语学科学者应有的、足够的重视。随着20世纪90年代我国重视学术史研究,学科史研究得到了逐步加强。德语学科史研究属于外语学科史研究中的分支之一,以德语学科史作为研究对象的德语界学者并不多。我国大部分日耳曼学者主要以德语语言、德语文学等为研究对象,相反,他们对于我国德语学者、我国德语学术研究机构和我国德语学科史的关注也并不多。在我国的德语学科史研究学者较少的情况下,叶隽的史学著作成书具有定音、定调的基础功能,叶隽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在现代学术研究框架中,在中国近代历史、现代历史和当代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描写并研究中国的德语学科史,分析和评价中国德语学科史上的人物、代际转换、范式转换、研究机构,以及德语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叶隽这三部系列德语学科史专著的出版说明,德语学科史研究已经正式成为我国德语学人的重要研究对象,为我国德语学科进一步发展做出了贡献。

2.德语学科史相关史料丰富而具体。近年来,关于我国德语学科史的研究论文在逐步增加。德语学人也用德语描写中国德语学科发展的历史,在德语杂志上发表。叶隽本人也有数十篇论文论述德语学科史中的某一主题。但受论文的篇幅所限,一篇论文往往很难论及较长历史时期的学科发展情况,也较难在史料丰富和史料真伪考究方面超过一部学术专著。而学科史专著则可以做到史料丰富而准确。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在我国德语学科史专著仍然稀缺的情况下,叶隽的学科史专著完成的基本任务是提供第一手史料。而提供第一手史料本身则要求作者在史料真伪辨析和准确无误方面做到极致。从这一角度来看,叶隽的学科史专著提供了宝贵史料。作为中国德语学科史撰写者,作为学科史研究学者,叶隽在其三部学科史专著中,均以历史数据为基础,他往往以多种文献为基础共同佐证一件史实或一个论点。这三部专著所涉及的史料之龐杂、所跨越历史时期之长、史料真伪考究之严格都使其成为我国学科史研究专著中的珍品。叶隽以近乎一致、相互呼应和不断延续的方式研究德语学科发展史,他不仅实现了对德语学科发展史的系统性描述,而且对德语学科史进行了学术性研究,他的三部曲不似普通的编年史撰写,也不似普通的学术论著,而是夹叙夹议,有问、有答、有评、有论,立论有根据,评论有标准,为中国德语学人开展德语学科史研究做出了很好的前导性工作。

3.中国日耳曼学者作为研究对象出现在德语学科史研究中。叶隽关于中国德语学科史的研究专著尤其关注中国学人及其学术专著和学术建树。叶隽从学科史角度研究我国的德语学人,他采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以文献资料和采访相结合的方法,用以点带面的方式谋篇布局,以德语学科史上的学术大家为典型代表,探究中国德语学科史的发展特点和学术研究历程。叶隽关注中国德语学人这一知识创造群体,将他们分为第一代至第六代学人,在某些专题叙述中,叶隽也以2.5代学人或4.5代学人作为代表,来描写中国德语学人之间的代际转换和研究范式转换。作为一部学术专著,叶隽在讨论各位前辈与同辈学人的学术建树时,统一将现代学术研究范式和学科建设作为标准,温情脉脉地讨论前辈大家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得失,用词不可谓不中肯,批评不可谓不辛辣。在评论中,叶隽尤其强调中国德语学人在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中的主体性,强调学术自信的建立和发扬。而正是对前辈学术成果的批判性梳理,才有可能更好地发现德语学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重大发展困境。对于前辈学术成果的批判与总结使得德语学科史研究最终可以服务于德语学科的发展。

4.在现代学术研究框架中进行德语学科史研究。在三部关于德语学科史的学术专著中,叶隽并没有将德语学科发展作为孤立的论述主题来分析,他始终将德语学科发展和德语学人之学术研究置于广泛的学术史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中加以考察,将之置于中国文化史、大学史、中国社会历史中加以观察,故而,叶隽所进行的德语学科发展史研究将中国学术研究发展史作为学术背景、以中国和世界的近代史、现代史和当代史发展作为学科史发展的历史背景,这种对德语学科史研究的学术研究方法既可以以小见大,可以于细微处见波澜,也可以使人在关注德语学科史发展中,始终关怀学术研究的整体发展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大局。通过在现代学术架构中研究学科史发展、通过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论的选择,叶隽的学科史研究将中国德语学人的学术研究与全世界科学知识创造相联结,中国德语界的学术研究因而也是科学知识创新研究的组成部分之一。

5.《六十年来的中国德语文学研究》是德语学科史研究成为重要研究主题的标志。对于德语学科发展而言, 《德语文学研究与现代中国》《德国学理论初探——以中国现代学术建构为框架》和《六十年来的中国德语文学研究》这三部学科史著作的出版意义重大。这标志着,德语学科史研究已成为德语学人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这也标志着,我国德语学科作为一门外语类学科已经日臻成熟。作为系列性学科史专著,这三部学术专著论述了中国德语学科的发端、发展和当前发展状况。这三部专著涉及19世纪以来中国德语学科发展的方方面面,包括学人、学术专著、学术机构、学术研究范式,尤其是德语学科建设中方法论系统的建设。三部专著合在一起,可使人读出来无间断的德语学科历史梳理、无差别的学科理论讨论和学科发展的各个领域。对于德语学科的初入门者而言,或者对于年轻一代德语学人而言,如果要参与德语学科的建设与德语文学研究,那么,这三本书都属于必读的基础文献。

与叶隽所做的德语学科史研究相呼应的是,德语学人在跨学科研究和方法论系统建设方面不断探索,对德语学科的最新发展也做了研究报告,这方面有两部专著尤其值得一提,即钱敏汝、卫茂平、魏育青、孑L德明( 2008)著《当代中国德语专业教育研究报告》[5]和贾文键与魏育青( 2011)主编的《中国德语本科专业调研报告》[6]。这两部调研报告与叶隽的学科史研究专著相结合,可以使人了解我国德语学科发展历程、当今发展状况的基本概貌。这五部著作可使人知道,德语学科从哪里来,迄今为止中国德语学人已经做了什么,他们在哪些方面还没有做,中国德语学人还可以做什么,中国德语学科将来能够往哪里去,还需要做哪些事情以及如何做。实际上,学科史研究本身的功能正在于此,关于一门学科发展历史的研究可以使人了解到一门学科的发展来路和发展现状,使人清楚一门学科历史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鉴于叶隽的三部专著属于我国德语学科史最早的研究成果,叶隽往往以某一代人的学术领袖为参照,评论各代德语学人在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方面的建树,很自然地,在某些历史细节描述方面尚有继续丰满的必要。此外,中国德语学人是一个不断壮大的研究人员团体,中国德语界仍有许多学术大家,关于这些德语学人的个案研究尚需加强,尤其是关于现代和当代德语学人的个案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德语学人所选择研究对象和研究重点也在发生不断的调整,这也导致中国德语学科史的研究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因此可以说,关于中国德语学科史的研究刚刚开始,方兴未艾。这一点叶隽在其专著中也有论及.目前,大量与德语学科发展史相关的学术研究课题或者尚未开始,或者刚刚萌芽,或者虽有成效,但仍未入佳境,仍需我辈德语学人继续努力,加强对一些学科史专题研究的关注,比如中国的德语文学接受史、中国德语文学翻译史、中国德语语言研究史、中国与德语国家交流史,等等。毋庸置疑,叶隽的学科史专著为开展德语学科史的其他专题研究打下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诚如叶隽所言,一个学科之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学科的学人,取决于学人的敏于求知,当学人秉承学术史自觉和学科史意识并开展学术研究时,学者才能在知识共同体中安身立命,并安置其精神灵魂。这恐怕也正像是叶隽的自我批判之言。从这一角度讲,葉隽以一人之力,完成三部德语学科史专著,以统一的学术研究范式,总结了中国德语学科发展的经验,评述了中国德语学科发展的得失,这足可使叶隽本人成为当代中国德语界之大学者;其学术研究之严谨、历史数据之精确、文字描述之真切皆使这三部著作成为学科史研究佳作。单以这三部学科史专著为中国德语学科发展所做的贡献而论,叶隽获得盛赞应当之无愧。

注释

[l]陈平原. 《学术史丛书》总序[A].叶隽.德语文学研究与现代中国[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

[2]叶隽.六十年来的中国德语文学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6.

[3]叶隽.德语文学研究与现代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叶隽.德语学理论初探——以中国现代学术建构为框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5]钱敏汝,卫茂平,魏育青,孔德明.当代中国德语专业教育研究报告[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6]贾文键,魏育青.中国德语本科专业调研报告[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对外经贸大学德语系

(责任编辑魏建宇)

猜你喜欢
学人专著学术研究
专著《众神狂欢》节选(评论)
西南联大学人访书阅读活动考察
黄玉峰:要做“学人”, 不做“学霸”
Analy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university English
厉震林和他的电影研究
数字生活方式对高校教师学术研究之影响
翻译专著与教材的成功嫁接
黄白黑漂流记 有根的石头
当代艺术档案的认识与收录方法
《学人》第三期目录(论中国学术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