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氏宗祠坊石质文物保护初探

2020-05-05 02:15王洪明
山西建筑 2020年9期
关键词:石质宗祠牌坊

王洪明

(黄山市徽州区潜口民宅博物馆,安徽 黄山 245900)

1 方氏宗祠坊石质文物概况

1.1 概况及历史沿革

方氏宗祠坊,原坐落在徽州区岩寺镇罗田村村口。为罗田方氏宗祠,门前牌坊,建于明嘉靖丁亥年(1527年)。20世纪50年代皖赣铁路建设,祠堂而过,因此祠堂在1958年铁路初建路基时,已经拆毁,仅剩下祠堂前的一对石狮和一座牌坊,孤单的立在荒野之中。1982年皖赣铁路正式通车,1991年因扩建复线,要征集周围土地,牌坊也在征地之列,经协商,将牌坊迁入潜口民宅明园进行集中保护[1](见图1)。

方氏宗祠坊,整体四柱三间五楼。以平板枋为层,平板枋之下为主体柱梁枋拉结的受力结构,之上为檐楼,且明间高于次间,明间上部又分为三间,正楼高于次楼,整体上看,正楼、次楼、边楼由高到低,形成三个跌级,显得威严庄重。该坊为独立柱基础,做法为素土夯实,该坊柱座石立面做有束腰,圭角下部雕有云头如意纹,上部雕覆莲纹,十分精美。题字牌正反面线刻“方氏宗祠”四个大字,正反面分别刻“魁星点斗”“蟾宫折桂”图案,其上再施平板枋置正楼。正、次楼做法同边楼。

1.2 方氏宗祠坊价值评估

历史价值:方氏宗祠坊,建于明嘉靖丁亥年,是方氏家族的门枋,该坊不是旌表传统一般的忠孝节义,而是出于祈望家族兴旺、飞黄腾达、出官入仕的美好愿景设立此坊,在制度森严的等级社会,有着不凡的历史意义。而牌坊上雕刻的图案信息,则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人文追求,对研究明代中期科举文教、社会风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科学价值:该坊体量宏大,气宇轩昂,高低有致,雕刻手法独到,构件分布有序,榫卯结构精巧。多处运用圆雕、透雕、线雕等技法,其雕刻的图案题材,均有很深的寓意。其建筑造型、雕刻工艺、文辞书法等均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艺术价值:方氏宗祠坊形制成熟,做法严谨,雕刻精美,写实生动,刀法娴熟。石坊正面所雕“魁”字形的浮雕,背面所雕“月宫折桂图”繁复多样,寓意深刻,反映出明代石牌坊博大坚实的气魄和明快洗练的艺术特点。

文化价值:石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礼仪所立的建筑物。方氏宗祠坊是方氏先人为鼓励后人考取功名,诏示先人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所建立的,是徽派建筑中石质文物的代表。

2 方氏宗祠坊的病害分析

石质文物的病害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危害严重的问题,特别是露天的石质文物的损毁更为严重。“石质文物的病害主要受石质本身的性质、结果、保存状况、建造地质、地理等内部因素及外界物理、化学、生物、人为等外部因素的影响”[2]。

2.1 石坊

方氏宗祠坊主要病害表现在石构件开裂、部分承重构件断裂、表面风化、酥粉剥落以及溶蚀、高浮雕局部缺失、柱础存在大面积生物病害。柱网:柱础多处开裂,局部缺失。柱础表面风化、酥粉30%,苔藓、微生物、藻类等生物病害占90%。石柱表面溶蚀、风化严重,局部开裂、缺失。两根中柱存在黑色结壳污染物现象。抱鼓石:夹杆石表面溶蚀、风化、黑色结壳污染物现象严重,局部开裂、缺失。抱鼓石酥粉剥落、空鼓30%。部分开裂、缺失位置存在不适当人为修补问题。梁架:南侧边楼平板枋三处断裂,梁架各承重构件均有大面积的溶蚀,30%风化,部分片状脱落,表面黑色结壳污染物。北侧边楼平板枋两处不适当修补,南北两侧夹楼处平板枋多处不适当修补。铺作:两侧夹楼柱头铺作、南侧边楼南补间铺作均有不同程度的表面黑色污染物现象,各铺作间散斗开裂50%,石栱裂隙7处,裂隙最长150 mm,最宽1 mm。部分栱、斗表面风化、酥粉现象严重。屋面:南侧夹楼屋面一处局部缺失,各楼间屋面石板衔接处均有裂缝,并伴随有漏雨现象。屋顶表面布满黑色污染物。高浮雕:东侧正楼匾浮雕局部缺失,北侧次楼浮雕局部缺失严重,各浮雕均有不同程度的酥粉、脱落,存在风化裂隙现象。

2.2 石狮

石狮主要病害均为表面病害。 公狮:通体溶蚀、泛盐,狮身表面苔藓、微生物等病害约70%,狮背局部存在不适当修补,狮身向西倾斜,无地基基础。母狮:通体溶蚀、泛盐,局部有片状脱落,局部存在不适当修补,母狮右腿有脱落危险,幼狮左腿缺失,无地基基础。

2.3 夯土承台

承台:地面铺墁破损70%,部分地砖破损严重,四周无有效排水组织。护坡:护坡使用干摆碎石堆砌,有外闪空鼓现象,碎石间缝隙较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已丧失稳定性,存在坍塌隐患。

综上方氏宗祠坊、坊后两座石狮以及夯土承台的主要病害为石构件开裂、不适修补,石质文物表面风化、溶蚀、泛盐、生物病害、溶蚀、酥粉、生物病害、狮身倾斜、基础缺失、地面铺墁破损、东南侧塌陷、护坡空鼓外闪、水土流失、杂草丛生等病害。

3 方氏宗祠坊病害治理

方氏宗祠坊石质文物的保护修复主要是通过石质文物的清洗、粘结、加固、修补、表面保护等方式进行。

1)清洗。石质文物上的尘埃、油烟、霉菌、污物、溶盐等对文物都有不同的危害,应采取正确的方法加以清洗或清除。针对石坊、石狮表面苔藓、黑色污染物、表面积尘以及缝隙间的污垢,首先使用鬓毛刷清扫表面泥土灰尘。“清扫干净后做表面处理,使用小竹片、贴纸清理石材表面的苔藓、污泥积土等附着物,用排笔、棉签清理石缝间的碎屑,污泥生物”[3]。黑色污染物部位先喷洒去离子水润湿,用塑料刷等软质工具反复清洗;针对残留的苔藓根系及未清洗干净的黑色污染物采用蒸汽清洗机辅以塑料软毛刷,进行人工清洗,直至清洗出与文物原色匹配为止。石构件裂隙内的污垢,使用蒸汽清洗机进行深度压力清洗;风化严重的石材表面清理,做好预加固处理后用低压喷雾器对文物表面进行清洁。

2)脱盐处理。溶盐对石质文物的破坏既严重又复杂,既有溶盐的化学作用破坏,又有溶盐物理作用的破坏,可溶性盐长时间的富集会加速腐蚀文物本体,对其进行处理是保护石质文物的必要手段。

3)裂隙灌浆。牌坊多处风化剥落现象严重,细缝众多,针对方氏宗祠坊石质文物的特点,选用国产水硬性石灰作为主要的灌浆加固材料。裂缝封闭,首先向裂隙内喷洒少量清水,简单清洗裂隙内壁,使浆液能与岩石表层充分粘结;然后用水硬性石灰封闭裂缝防止漏浆。其次,在裂隙上部预留观察孔;对于裂隙张开度较小无法插入注浆管的小裂隙,可在裂隙旁边次要部位或无雕刻纹饰的地方,钻小孔作为灌浆孔,对于灌浆量较大的裂隙,要分多次灌浆,待下面的浆液凝结干燥后,拔出注浆管,进行上面的灌浆,干燥后补色作旧,对于现有勾缝材料仍然保存良好且具有完好功能的部分应保留,只在表面涂刷薄层灰浆来使整体色彩更加协调。

4)风化加固。石坊、石狮风化、酥粉、剥落、空鼓现象较为严重,针对此现象采取空鼓灌浆、片状脱落粘结加固工艺方法进行加固处理。首先对文物进行表面清理,针对石坊和石狮片状剥落的加固和小型岩块的开裂加固,使用粘结的方法,将剥落的石块重新粘结在原位置。空鼓部位通过小孔对其进行灌注,多次灌注,直至灌注饱满;针对酥粉部分,对文物进行表面清扫后,采用软毛刷或吸耳球轻扫表面积尘,使用喷雾器或软毛刷喷涂酥粉部位,涂刷部位不得与水接触。

5)护坡加固。牌坊基础为后垒砌基础,一侧基础出现空鼓现象,对此使用坐浆法施工,砌筑时应保证砌块间砂浆饱满,粘结牢固。各工作层竖缝应相互错开,不得贯通。砌体表面平整,尺寸符合要求,砌体勾缝采用凸缝,勾缝前清除表面粘结的砂浆、灰尘、杂物,并湿润表面。缝槽深度、宽度不足时,凿够深度、宽度后再勾缝。勾缝宽度一致,不得空鼓、脱落。

4 结语

石质文物的修缮在皖南尚属探索阶段,皖南的石质文物多为牌坊、建筑内的石雕构件、摩崖石刻及石质工具等类型,其对文物的保护多停留在抢险加固、修缮等类型,对于石质文物本身的保护和研究尚不普及,方氏宗祠坊的石牌坊的石质文物保护项目,通过对石质文物表面尘埃、霉菌、溶盐的清洗消除了病害的腐蚀;裂隙及脱落部分的粘结、加固、灌浆等方式增加了牌坊的稳定性和强度;通过表面防护有效防止日晒雨淋对文物的直接威胁,此次修缮是对皖南石质文物修缮的一次有益尝试。

猜你喜欢
石质宗祠牌坊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小兔的“胡萝卜车”
丰碑与牌坊祥云县王家庄
露天石质文物表面苔藓的科学认知和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现存牌坊文化遗迹的地域分异及成因
陈卉丽:石质文物修复技惊世界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拓片制作工艺对石质文物的损害及保护性研究初探
露天石质文物的风化和加固保护技术探讨
福建古田杉洋宗祠遗产调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