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人语言学博士郑璇:无声世界里的“有声”者

2020-05-06 09:09
北广人物 2020年16期
关键词:聋人特教手语

重庆师范大学特教楼,郑璇正在用手语给24名聋生上着汉语课。她的手像翩跹起舞的蝴蝶,在空中划出一道道手势……

黑色正装、齐耳短发,清晰流畅的普通话,时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若不是她左耳上露出的助听器,很难把她与“聋人”联系在一起。今年38岁的郑璇是重庆师范大学的教授。2岁时,因意外医疗事故,让她坠入了无声的世界。

“不服输的父母没有放弃我。”

郑璇说她聋了以后,父母节衣缩食买来录音机,放大音量让她感知声音、学发音;母亲和外婆一起对她进行康复训练,有时一个字的发音就要练上几个月。经过漫长的康复训练,她终于可以借助助听器和唇读,克服了辨音、发音等困难。6岁时,她像正常孩子一样,进入了一所普通小学读书。上课时,她总是坐在第一排,目不转睛地看老师的口型;下课后,她再向同学借笔记,补上遗漏的内容。回家后,父亲还要结合笔记给她再讲一遍……

异乎寻常的勤奋与刻苦换来了回报。依靠“看课”和课外自主学习,郑璇先后考上了武汉大学和复旦大学,并于2009年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为了中国首位聋人语言学博士。

“唇耕手耘”守护无声世界

2009年,郑璇博士毕业后,放弃了留上海工作的机会,举家来到重庆,成为了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特殊教育系的一名教师,开始了她在三尺讲台“唇耕手耘”的特教生涯。

教好一个聋生所要付出的精力可能是教一个正常学生的十倍。为了把聋孩子们教好,郑璇常常要备课到深夜,一个手语动作、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她都要反复斟酌,精益求精。在郑璇看来,手语是一门非常美丽的语言,手势、表情、身体姿态等,都是无声的情感表达。

“因为我自己是聋人,所以在聋生教学中更有优势。”郑璇说,她能抓住聋生沟通中的痛点,感同身受地去教学,希望能帮助聋人群体打破语言的魔咒。为了让聋生对相关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也为了让他们敢于交流、善于交流,郑璇经常会在课上组织学生做互动游戏。在她的课堂上,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乏味的名词解释。熟练的手语配合唇形,再加上丰富的肢体语言、表情,以及轻松、互动性强的课堂氛围,使得她的课不仅很受聋生的欢迎,其他专业,甚至兄弟院校的师生也常慕名到她的课堂来旁听。郑璇已连续多年蝉联了“重庆师范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称号。

残疾不是缺陷它是人类生命多样化的特点

在聋人群体里,每个个体的听力、言语状况都不相同,但他们共同面临的课题是对沟通障碍的跨越和心灵的自我成长。相对于教会学生手语,郑璇更重视的是帮聋生重塑信心。“大部分聋生的自卑,都是因为沟通不畅引起的。别人歧视你不是因为你使用手语,而是你的畏惧心理带给他人的感觉。”这是郑璇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

已经毕业6年的刘霜霜,现在仍和郑老师联系密切。郑璇记得,刚进入大学时,刘霜霜很自卑,不敢与人交流。但她发现刘霜霜很有跳舞的天赋,“她可以运用肢体语言,将舞蹈里蕴含的情感,表达得酣畅淋漓”。

于是,郑璇就时常鼓励刘霜霜,让她发挥自身在舞蹈方面的特长,多次在演出时,让她担任领舞的角色。慢慢地,刘霜霜越来越自信了,不仅不再害怕与人交流,还时常登上各大舞台。2015年,刘霜霜参加《中国梦想秀》表演手语舞蹈《隐形的翅膀》,感动了在场所有观众。

郑璇的学生张斐然去年高考结束后,收到了7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最后她还是选择了重庆师范大学。“选择重庆师范大学,就是因为郑老师。”张斐然用手语告诉记者,很早以前,她就了解了郑老师的经历,希望能跟随郑老师学习,以后也像郑老师一样帮助更多人。

“残疾不是缺陷,它是人类生命多样化的特点。”郑璇说,不能因为自己身体的缺陷,而拒绝拥抱世界上美好的事物。

除了聽聋人们什么都能做

会跳舞、会唱越剧、写作,多才多艺的郑璇,身体力行地影响着学生们。她爱好文学,擅长舞蹈,喜欢与人交流。这些兴趣特长让她的求学过程和职业生涯充满了欢声笑语,往往令同事或朋友们在不经意间忽略了她的聋人身份。

郑璇曾担任过上海市残疾人艺术团兼职独舞演员、复旦大学研究生舞蹈队队长在“榕树下文学网”推出过个人电子书。她一个人几乎承担了重庆师范大学全部聋人专业及手语公共课的教学。作为中国首位公派聋人教师,她曾到美国聋校进行了一年的授课和交流,并承担了世界手语大会、世界手语翻译大会的很多工作。

在学校里,郑璇经常会组织“手语角”活动,编排手语舞蹈与手语歌给聋生们练习;还经常给聋生们讲聋人名人的故事,激励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她说她想为聋孩子们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特教老师,也希望用自身的经历激励聋人学生努力改变世俗偏见,开创属于自己的未来。

今年是郑璇在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特教系任教的第十个年头。十年来,她培养的毕业生已有近800人,其中,从教率达到了百分之三十。

“只要与‘聋有关的我都关注,并把它们看作是我的专业领域。”郑璇说,她组建的“重庆师范大学手语与聋教育研究中心”,在做好教学科研的同时,还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为推动手语翻译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做出了贡献。

十年来,郑璇以关注聋人的语言和教育为基础,不断拓展与“聋”相关的研究触角,包括手语翻译、聋儿早期干预、聋生融合教育等,已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5篇;出版专著及教材4部;并获得了“全国最美教师”和“全国自强模范”等荣誉称号。下一步,她还将投身国家通用手语研究事业,在更高的平台上,为我国的手语与聋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除了听,聋人们什么都能做”,是美国聋人大学校长金·乔丹的名言,也是郑璇的座右铭。她说:“我们聋人听不见声音,会感到孤独。健全人和聋人之间的沟通有障碍,让聋人成为了一座孤岛。但如果健全人和聋人互相靠近、互相融合,就会消除沟通障碍。”她的儿子今年6岁了。她希望,儿子长大后也能从事手语翻译,继续为聋人群体贡献力量。

据中新网刘相琳/文整理

猜你喜欢
聋人特教手语
手语学习,只为更懂你
“南京特教师范招待所”饭盆
一只普通的食堂饭盆与一段独特的特教历史
聋人文化身份认同的类型及影响因素刍议
自然手语在聋人大学生手语中的使用调查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例
美国聋人文化略观
同样的阳光雨露——特教教师践行者
聋人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提高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