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美德探索

2020-05-06 08:58寇远明
家长·下 2020年1期
关键词:途径探索

寇远明

摘要:新时代,家庭美德建设尤其重要。青春期孩子与父母的交流沟通不好,会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导致家庭成员之间情感暴力,甚至发生极端事件。根据青春期孩子的身心特点,采取传统书信交流的方式,打通家庭成员沟通“瓶颈”,是家庭美德建设的一条途径,既弘扬中华传统的书信文化,营造书香家庭氛围,还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书信交流;家庭美德建设;途径探索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再次提出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作为着力点,推动践行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互助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倡导现代家庭文明观念,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让美德在家庭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道德养成的起点。新时代,新特点,新信息,在我们身边,因家庭矛盾出现惨剧的案例甚是普遍,孩子和父母缺乏沟通,走向极端的例子也不少见。让家庭成员之间能够很好地交流和沟通,可能会化解很多矛盾,从而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更能够促进家庭美德建设,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青春期孩子身心特点与成因

(一)身心特点

青春期孩子,对世界充满懵懂与好奇,加上身体迅猛成长,心里也有了性别意识,有了青春的幻想,有了心里秘密。加上中学阶段学习压力逐渐加大,人际交往变得有些复杂与敏感,他们开始焦虑而又浮躁,冲动而又忧虑,多愁善感而又喜怒无常。与同龄人交往,很在意真诚与忠实,也很自我,同学之间很容易因琐事发生矛盾;与成年人交往,渴望独立与平等,希望摆脱成人的束缚与管控,但又不能管好自己,就与教师、父母自然产生了矛盾。这时骂不得,打不得,笑不得,哭不得,仿佛不管成人怎么做,孩子都不满意,成天与家长冷眼冷脸冷战,与教师逐渐疏远,开始表面应付教师,心灵的窗户已经对成年人关闭。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孩子的第一次“心理断乳期”。

(二)成因

1.自身原因。青春期症状,本源于心理,表现于情绪,根源在于人“性”的发展。由于性意识萌动与性别意识的深化,心里有了自己的秘密,又喜欢关注别人的心理,想知道自己在别人心里的接受与欣赏程度,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一个秘密抽屉,装着自己的秘密,也装着与他人共知而不愿第三人知道的秘密。有的话当面说,他不想听,不愿听,知道你是为他好,他也忍不住要叛逆,是面子与个性独立需求在作祟。

2.客观因素。父母或长辈对孩子不理解,不尊重,没有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能感知孩子的喜怒哀乐,常常从成人角度评价孩子所作所为,形成交流障碍。一股的父母因工作忙,就急躁草率处理亲子关系,居高临下,即使偶尔的忍让,最终还是暴露管教的目的,让孩子彻底关闭彼此之间的交流通道。也有教师与同学的其他原因,让孩子情绪不好,心理消极,孩子不愿交流,父母和长辈急于解决这种现象;或出于想帮助孩子,急于求成,形成交流不对等、不适时等障碍。

二、实施途径与方法

(一)途径

面对这种青春期孩子最常见的现象,如何打开孩子的心门,在父母与孩子之间架起良好亲子关系的桥梁,有助于家庭美德建设呢?

用传统的书信交流方式,将是一条有效健康的途径。传统书信交流不只是一种沟通形式,还是一种文学样式。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将其政治上立场和对变法的决心表露无遗;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把他与裴迪两人之间的思想、志趣上的相互欣赏,以独特的诗歌美感与韵律表现出来,流传至今。

至于诸葛亮的《诫子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等,无不是文质皆美、情韵生动的名篇。《傅雷家书》给予我们教育者的智慧和思考,那更是经典。这些既是书信,也是传统,更是优秀文化。

(二)益处

1.孩子在乎自己在别人心里的认可程度,希望得到自己没想到的一些东西,意外的书信,会让孩子对生活充满未知,更有期待。

2.书信属于私密的物件,满足了孩子自我保护与“窥探”他人心理的需求。文字更理性,让青春期的孩子能静下来理性思考,不急躁。

3.书信可保存,可不断交流下去,有一定的连续性,不会造成“冷战”,还有一定的时效性,避免矛盾的激化与发展。

4.形成成长档案袋,是孩子成长历程中一笔财富。

5.传统书信,是一种礼仪,表达了对孩子的尊重,体现一种平等。许多当面和口语说不出来的话,书面语言可以锦上添花。书信中称呼、用语,都能促进个人文化素养和文雅气质的提升,训练孩子阅读与写作的能力。

6.家庭成员之间,坚持用传统书信交流,适时增加一些家庭阅读,拓展家庭成员之间书信交流的内涵,不局限于解决矛盾和问题,对人、对物和阅读书籍进行交流,营造家庭书香氛围,这对于家庭美德建设和弘扬中华传统书信文化很有帮助,有利于青春期孩子健康成长。

(三)方法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行合一,行动第一。在班级管理中,合理适时促进家庭传统书信交流,重在家校协同,稳步落实。

1.学校推动。

(1)预热。学期初,班主任给每个孩子写一封信,谈年级学段一些特点变化,给孩子们分析年龄身心发展特点与变化,提出教师的建议,让孩子有一个较理性的自我认识。

(2)启动。半期考试后,倡导每个孩子给教师或家长写一封信,写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与希望,可匿名,还可相互抄写,避免教师与家长识别笔迹,让孩子们能写真话,诉真情。

(3)实施。家长会时,把信贴在教室后面,教师与家长先观看阅读,自由交流,再召开家校联谊会。会上,教师与家长可主动针对孩子的书信,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为孩子下阶段学习与成长形成共识。家长会后,家长针对某些可能是自己孩子的心声,结合自己孩子的现状,反思自己的行为,给自己孩子写一封信,坦诚交流,化解误会和矛盾。

(4)总结。各班召开一次以“理解沟通”为主题的班会,邀请部分家长参与,在班会上互读书信,化解矛盾,加深情感。

2.家庭助力。

(1)固化途径。建议家长和孩子彼此难以交流时,以书信的方式作为交流的途径,促进家庭成员沟通理解,及时化解误会,避免矛盾升级。

(2)形成制度。学校倡导家庭形成定时书信交流制度。

(3)拓展内涵。学校定期推行家校书信交流活动,以书信为主题的钢笔书法比赛、手抄报比赛、传统书信知识讲座、传统书信故事会等,促进家庭书信交流实施和发展。

举行系列读书活动,利用师生、父母子女共读一本书的形式,倡导书信交流读后感;家长也可根据自己的工作、生活及閱读的经历,定期给孩子书信交流自己所得,构建和谐亲子关系,架起一道沟通桥梁。

三、建设家庭美德和传承文化

(一)家庭美德建设

在传统书信交流中,形成和谐的家庭关系和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家庭成员之间相亲相爱,长辈言传身教,子女耳濡目染,用良好家教家风涵育道德品行,从而推进家庭美德建设。

(二)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传统书信交流,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我们通过多种形式推动家庭成员之间利用传统书信交流,不断丰富书信交流的内容,形成了良好的书香氛围,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庭美德基因,在活动中弘扬传统书信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既是一条途径,更是一种理念,本身也是一种家庭文化。

猜你喜欢
途径探索
推进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的途径探索
农村公益设施运行维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依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与途径探析
试论强化基础党建工作的有效方式
乡村旅游助力精准扶贫的途径探索
浅谈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探索
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学校外拓展途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