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人民主体性思想

2020-05-10 03:01苏海新
党政干部学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

苏海新

[摘  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性思想形成的代表性经典文本。人民主体性思想的形成,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演变即从青年黑格尔派转向共产主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着深远的影响。马克思关于人民主体性思想理念有其萌芽、形成和发展的轨迹,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有个性的个人、人的自主活动以及人受生产力的制约等角度阐释了丰富的人民主体性思想。马克思在文本中人民主体性思想的鲜明论证特点,主要体现在批判与建构的统一、求真与求善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关键词]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主体性思想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0)07-0010-05

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诞生的标志。在此文本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首次被马克思从社会生产力、生产方式等层面完整地诠释,他以“现实的个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起点和逻辑先决条件,揭示了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学术界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展开了多维度的研究和多方位的解读,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各自从历史观、国家观、交往观、历史唯物主義、分工思想、意识形态思想、共产主义思想及共同体思想、“异化”概念等不同的层面及角度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相应的文本考量和诠释。但是,鲜有学者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蕴涵的人民主体性思想进行深入挖掘和考量。人民主体性思想凝练着马克思主义的智慧结晶,马克思本人一生都在致力于人类彻底解放的道路的探索。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青年马克思人民主体性思想的演变轨迹的梳理,以及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文本解读,拓展马克思人民主体性思想的理论空间与问题视阈,加深人们对马克思人民主体性思想的理解。同时,这也有助于在新时代持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中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马克思人民主体性思想的演变轨迹

马克思早期的哲学思想同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哲学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马克思与恩格斯受黑格尔哲学影响很大,他们正是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扬弃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唯物史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与恩格斯通过清算和批判黑格尔哲学,并且在吸收了其中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唯物史观。作为贯穿唯物史观的重要命题的人民主体性思想是马克思在批判“批判的批判”的过程中逐步阐发并确立的。因此,研究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性思想有必要考察《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马克思人民主体性思想的演变轨迹以及它与黑格尔哲学的内在关系。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从“现实世界”的角度批判宗教。中世纪的欧洲,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深深地烙上了宗教的印迹,科技和哲学沦为宗教的“婢女”,国家政权深受宗教的影响和支配。“人”沦为“宗教的人”,人的关系沦为宗教的关系。马克思从“现实世界”的角度深刻指出宗教是一种被颠倒了、被歪曲了的社会现实,宗教的根源在人间并非天上。他认为宗教是先验的国家的产物,揭露普鲁士政权是披着宗教的外衣巩固不合理的现实制度。马克思强调宗教与历史的关系不能颠倒,是历史决定宗教,而非宗教决定历史。他指出,古代宗教的毁灭和古代国家的毁灭并非互为因果,古代国家的毁灭是古代宗教毁灭的充分条件之一。马克思从“现实的世界”批判宗教,从政治现实批判宗教,这样就将“人”从宗教的控制支配中解脱出来。

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揭露“宗教的解放”的非现实性,回答了是人创造宗教而非宗教创造人的问题。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强调,路德创立的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虽然解放了受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桎梏的肉体,却又给人的心灵套上另一种枷锁。宗教改革的本质就是以一种新教义取代旧教义,宗教变得更为世俗化和普遍化。这就是宗教本身解放的非现实性,宗教只会麻痹和消磨人民的主体性意识,掩饰尖锐的阶级矛盾。在马克思那里,“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1]2。马克思用“人民”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废除人民的“虚幻幸福”,追求人民的“现实幸福”,人才是主体,人创造了宗教而非宗教创造人。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在同鲍威尔及其同伙鼓吹“批判”及“批判的批判”为代表的唯心史观的理论交锋中,将其关注的“人民主体性”问题引向现实。为了建立和维护自己的“天然”权威,阶级社会的统治者通常杜撰或编织神话故事来蒙蔽人民大众,以神对尘世的统治粉饰权贵对人民大众的统治。“批判”及“批判的批判”为代表的鲍威尔们将自己圣化为发现“永恒真理”的先知和哲学家,群众只不过是创造历史的材料,他们这些先知和哲学家才是历史伟业的编织者和创造者。在他们看来,自我意识和批判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群众活动是历史发展的掣肘,有了群众对历史上的一切伟大活动表现出关注与热情,才使得这些活动难以有效开展并成效甚微。马克思尖锐地指出,“批判的因素”和“群众的因素”互为斥力,相互排斥。正因为如此,批判被认为是由鲍威尔及其门徒彰显出来的,并非群众的作用。马克思深刻揭露和批判鲍威尔们的傲慢与狂妄,指出“主体不是人类中的个人所实现的批判,而是批判的非人类的个人”[2]204。马克思认为,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体是群众,而非受到“天恩”启示的先知或者哲学思辨家。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所指的“群众”必然分化为两大阶级: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资本家通过对资本的占有与集中从“群众”中抽离出来,而“群众”的主体随着资本家的抽离逐步变为“靠资本家工资养活的工人”。此时的劳动已经发生了异化,工人创造了劳动财富,但享受不到劳动成果。而资本家不劳动却可以坐享其成并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在这种条件下,工人沦为创造劳动财富的工具,工人的劳动不得不降格为谋生的手段,失去了其最为根本的意义。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人民主体性”的关注已经从抽象逐步转向了现实。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人民主体性思想

伴随着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的逐步演变并发展成熟,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他们打算通过清算自己以前的哲学信仰,研究他们的历史观与德国哲学思想体系历史观之间的本质区别。在《形态》中马克思与恩格斯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他们从唯物史观出发,对“人民主体”进行了从“思辨的批判”到“物质的批判”的一种全新的批判,也对其他的重要概念做出全新的阐释。所以,在《形态》中,马克思系统地阐释了自己的人民主体性思想,这对于后来共产党人的伟大社会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具体而言,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有个性的个人与人的自主活动以及人受生产力的制约等角度阐释了其人民主体性思想的深刻内涵。

1.在出发点上,人民实现主体地位是以“现实的个人”作为逻辑前提的。从唯物史观的层面上看,“现实的个人”是全部人类历史的出发点,这是无法否认的现实前提。“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146“现实的个人”既不是单纯的“肉体组织”,又不是彼此孤立的、虚幻的、抽象的人。“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1]151,他们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个人,他们的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遵循自己的意图在特定历史环境中改造着世界。他们自己是“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1]151。马克思进一步提出“现实的个人”是阶级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赋予了“现实的个人”与“人民大众”相同的内涵,也就肯定了人民大众的主体性地位。

2.在价值判断上,人民实现主体地位是以“有个性的个人”作为价值导向的。在《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深刻指出,人民实现主体地位的价值导向就是要使人能够成为“有个性的个人”。阶级社会中的个人隶属于一定阶级,他们的个性受到一定阶级关系的制约,“阶级的个人”代替了“个性的个人”。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下,无产者的联合并通过这种联合得到全面发展,消灭劳动这个“整个旧社会生存的条件”,才能实现自己的个性与自由。只有实现了自己的个性与自由,才能消灭“阶级的个人”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偶然现象。“有个性的个人”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有个性的个人与偶然的个人之间的差别,不是概念上的差别,而是历史事实。”[1]203因此,人民实现主体地位就是要逐步消灭“阶级的个人”,真正成为“有个性的个人”。

3.在内涵上,人民实现主体地位是以自主活动作为基本内核的。人民实现主体地位的“天恩”既不来自上帝的赐予,也不来自思想家的勾勒,只能来自人民大众的“自主活动”。马克思在《形态》中明确表述的“自主活动”即人民实现主体地位的基本内核。自主活动见证了在“这些不同的条件”下由助力逐步演变为阻力的过程。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这些不同的条件”影响各种交往形式交互联系的产生序列,“比较发达的生产力”摆脱旧交往形式的束缚,随之产生新的交往形式来适应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这种新交往形式又会被另一种适应发展、进步的交往形式取代。换言之,交往形式是“自主活动”的决定性因素,事实上折射出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生产力发展在没有被交往形式限制之前,个人的活动才算得上“自主活动”。这种“自主活动”的价值实现方式是自愿基础上的分工、公平基础上的分配以及自由基础上的交往。但是,现实条件并不具备这一价值实现方式,在生产力同大多数人相对立的环境下,个人为了维持生存被迫同生产力保持唯一的联系——劳动。“异化劳动”下的个人极度厌恶、抗拒劳动,但为了维持肉体的存在又只能向劳动屈从;尽管有“劳动自由”的机会,但却没有“自由劳动”的事实。在马克思的哲学新视界中,“自主活动”是衡量人民实现主体地位的一个新的现实尺度。

4.在现实基础上,人民实现主体地位是受生产力制约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明晰了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要受到生产力制约的历史事实。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现实条件下,自然而然形成的分工、私有制的分配方式、片面性的交往,使得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受到局限。第一,自然而然形成的分工促使社会关系人格化产生,促使人的本质片面发展。分工的出现反映的是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马克思认为,真实的分工虽然是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开始的,但是真实的分工发展逐步带来了脑力劳动对体力劳动的占有。这从深层次体现了脑力劳动的主体性,而体力劳动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维持肉体的生存层面。因此,这种分工支配着现实的人进而使之成为片面的人,其主体性有着浓厚的阶级色彩。只要人们的劳动分工是自然而然而非出于自愿形成的,那么对人们自身来说,其本身的活动就成为一种外来的和对立的力量。人始终受到这种“异己”的力量的压迫,而无法驾驭。第二,私有制的分配促使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受到局限。分配与分工相伴而生。马克思认为,在同一件事情中,分工意味着活动,私有制意味着活动的产品,这二者其实是一种对等的表达方式。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和劳动之间出现了分离,资本家占有资本,工人阶级只能被迫屈从于生存的世俗利益追求,在这种现实条件下工人阶级根本得不到解放。第三,片面性的交往制约着人民主体性。交往形式是衡量生产力的发达程度的现实尺度。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人们的分工、分配具备单一性,交往也受到局限。人们的普遍交往是随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才得以建立的。

5.在最终发展趋向上,人民实现主体地位是以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作为终身奋斗目标的。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必须通过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与高度发达、普遍的共产主义意识与彻底的共产主义革命手段、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构建的共同体来完成。第一,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达。马克思在《形态》中指出,消灭人的异化来实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无产者”;这些“无产者”是与“有钱有教养”的资产阶级处于对立面的。而这两个条件的满足是以高度发达和巨大增长的生产力为前提的。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突破交往的地域性限制,带来人们的“普遍交往”,促使这些“无产者”形成阶级的联合力量。第二,普遍的共产主义意识与彻底的共产主义革命手段。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产生无产阶级,“这个阶级构成了全体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从这个阶级中产生出必须实行彻底革命的意識,即共产主义的意识”[1]170。无产阶级只有具备普遍的共产主义意识,才能通过彻底的革命手段使自己成为彻底的革命群众并推翻统治阶级,实现共产主义本身。第三,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构建的共同体。共产主义是需要在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实现的一项“世界历史”性的事业。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国内与国外市场互通,促使人们的交往变得频繁,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依赖性变强,并最终发展为世界性的统一整体,此为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的存在是具备世界历史意义的,共产主义也必须以“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能得以实现。此外,马克思认为,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同体”是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这个共同体不是将人民群体视为“局外人”的虚幻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每个人可以建立自己的联合并以此获取自身的自由,每个人才能全面充分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可以真正实现,实现真正的“自主活动”,这才是人民主体地位的本质。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民主体性思想的论证特点

从整体来看,马克思关于人民主体性思想的论证是批判与建构同时进行的,即马克思在批判传统意识形态的同时,也实现了其人民主体性思想的理论建构。这主要是因为马克思进行理论研究的对象发生了转变,即以人民作为自己理论服务的对象并以此作为自己理论研究的基本价值原则遵循。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马克思所运用的建构方法,他运用辩证法的力量、价值观的力量对传统的观念进行批判,并立足于时代的实践完成了人民主体性思想的理论建构。

1.论证特点之一:批判与建构的统一。批判性是马克思在《形态》一书中论证人民主体性思想的基本特点。马克思直接以批判的论证方式来清算自己以前的哲学信仰,在批判不合理理论和意识形态过程中,事实上也是在批判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同时还蕴涵着对以前的自我观念及信仰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清算自己原有的信仰,这个清算过程就是批判不合理理论和意识形态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揭露宗教史观及英雄史观为代表的唯心史观的本质。同时,批判的过程也是建构的过程,就是以否定形式加以建构的过程。在《形态》中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性思想就是在批判的过程中建构并发展起来的,“于批判中构建”。一方面,马克思既批判了以主观臆想为基础的“绝对主体”,也批判了以直观反映为基础的感觉主体;另一方面,又论证阐述了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人民主体”。“现实的人及其发展”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在对费尔巴哈等为代表的德国“思辨”哲学及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过程中逐步创立起来的。在对“异化劳动”的批判过程中,马克思揭示了人的全面充分发展与自由的最终发展趋势。他在批判虚幻共同体的基础上创立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总体而言,马克思在《形态》一书中批判与建构并非因批判而批判、因建构而批判,而是为了“改造世界”,为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奠定理论根基。

2.论证特点之二:求真与求善的统一。在《形态》中,马克思论证人民主体性思想是求真与求善的辩证统一。求真与求善的辩证统一,实际上反映的就是追求真理与创造价值。求真乃手段,求善乃最终目的。一方面,《形态》中马克思人民主体性思想蕴涵价值理想。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这一历史前提出发,以“有个性的个人”作为其人民主体性思想的价值指向,并最终设定实现人民主体地位的全面发展的终身价值目标。从现实物质活动开始,然后在此基础上阐明精神活动;从实践开始,然后在此基础上阐明思想的形成。这就是说,人民主体性思想的现实基础必须是“现实的个人”的客观物质实践活动,其形成过程和价值目标的实现是不能脱离“现实的个人”的实际生活过程的。另一方面,《形态》中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性思想具备真理基础。求真的过程从一开始就带有求善即追求价值的目的。为了实现人民主体的终极价值目标,马克思必须寻求并借助科学的理论武器。我们发现,正是在客观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进而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来实现人民主体的价值目标。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与建构方法,马克思人民主体性思想以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依据,将真实解释世界、有效改变世界作为实践尺度,以期助推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进步,使其具有真理性。求真与求善的辩证统一还体现在实践过程中真理到价值、价值到真理的双向交互耦合过程。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性思想是以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依据的科学学说,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追求人民主体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而这个价值目标又促使马克思科学地研究社会现实存在,这本身就是一个真理不断趋向价值、价值不断走向真理的过程。

3.论证特点之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形态》中,马克思不仅从理论上论证了人民主体性思想的基本观点,还从实践的角度阐释了人民主体性思想的现实必然性。正是在历史进程中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才使马克思脱离自己的阶级而归附于革命的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对人类未来的掌握,是在实践中以实践的方式改变世界,也就是无产阶级通过“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方式掌握人类的未来。要使人民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成为历史的主宰,人民就必须在实践中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自己的主体地位,必须通过实践来完成,而且这一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人民自己解放自己的过程。人类历史进程是一个不断进行自我否定的辩证过程,人民在实践中自己解放自己的过程就是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的具体体现。只有这种实践的方式才有可能真正建构起人民主体的社会,人民主体性思想也才能够真正完善起来,对人民也才具有现实的意义。因此,在《形态》及其后的理论探索中,马克思恩格斯都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解释世界的同时又改变世界。他们强调思想与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解释世界是改变世界的理论前提;强调实践的意义,其根本理论特点就在于改变世界的实践性,不断进行推动社会进步及人的自由发展的实践探索,并坚持实现理论与无产阶级实践的结合,从此开启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将无产阶级革命从自发的状态带入到了自为的阶段。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的完成标志着马克思人民主体性思想的形成。马克思不僅自觉地将人民主体性思想运用和深化到理论层面,而且将这一“批判的武器”运用到“武器的批判”的革命实践领域。在革命实践领域,巴黎公社所采取的一系列社会措施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保障与提升。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建立的人民政权正是马克思人民主体性思想的成功运用。中国共产党人充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坚持与实践马克思人民主体性思想,带领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中不断书写民族复兴的伟大篇章。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责任编辑  姚黎君  魏亚男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