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

2020-05-11 05:51张倩盛开李慧李岚涛王宜伦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18期
关键词:实践创新教学改革

张倩 盛开 李慧 李岚涛 王宜伦

[摘 要] 土壤肥料学是农学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繁多,理论性强,同时与生产实践密切关联,教学质量要求高,教学难度大。为了适应农业高等院校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对土壤肥料学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 土壤肥料学;教学改革;实践创新

为了适应高等院校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在现有课时甚至课时量调低的情况下,如何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从教学师资队伍入手,新老教师相辅相成

教师是课堂得以存在的重要角色,教师除了要有专业而全面的基础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教学技巧和授课经验。目前一些高校引进了较多的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研究方向多为微观课题,能够紧跟学科发展前沿,掌握最新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但往往与生产实践脱节,同时缺乏教学背景,这非常不利于土壤肥料学的教学。教出来的学生思路灵活,但基础知识不够稳固。相反,高校老教师多年从事一线教学和实践,通常对生产实践中的问题有着深刻的了解,教学经验丰富,但往往汲取新鲜知识的渠道较少,个别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对前沿问题接受能力差,无法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更多的新鲜知识,教出来的学生往往基础知识扎实,但缺乏活力。其次,带领青年教师到基地进行实践锻炼,承担不同层次的科研课题,把专业知识、实用科技和推广项目灵活应用到具体生产中,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锻炼他们的教学能力,提升科技攻关、技术推广的水平。

二、注重教学技巧,把学生作为课堂引领者

1.从生活、生产过程引入机理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农业院校的学生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对农业生产活动有着或多或少的了解,把生活、生产知识引入枯燥复杂的机理问题,可以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和好奇心,比如“锄头下有水,锄头下有火”,其含义是耕作松土切断了土壤表层的毛细管以降低水分蒸发,同时,有利于土温的恒定,这一问题将土壤水分和温度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1]。另外,在授课过程中尤其是初期更应该将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灌输给学生,提高他们对本课程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使教育更富于生命力、感染力。同时,树立严谨求精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激发其对本学科学习的积极性。

2.设置综合性问题,引导学生上下联系总结。土壤肥料学是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很多知识点的解答往往需要多个章节的知识点的上下联系。设置综合性问题供学生思考,可以辅助其巩固掌握的知识。比如“秸秆还田情况下,为何提倡补施氮肥”,这一问题需要学生了解土壤有机质的周转、土壤结构、土壤水热性质、土壤动物及微生物区系活动等一系列知识,这类问题学生往往会出现考虑不全、一知半解的情况,需要任课教师加以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重点介绍专业生产中涉及的土壤肥料学问题,增强学生的共鸣,在今后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加强对知识的巩固,使整个学科课程的设置效果达到最优。

3.提出开放性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查找资料。对院校所在地区的土壤肥料现状着重讲述,同时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比如我国土壤有机质变异规律,再如土壤结构部分区域土壤团聚体形成机理,答案为东北黑土区是有机质-碳酸盐胶结形成,黄土高原区为碳酸盐-有机质胶结形成,南方红壤区则为氧化物-有机质胶结形成。这一问题并非是本科教学中所要求掌握的内容,有相当的难度,但确实是硕博论文研究的热点,对于深刻理解培育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这一内容大有裨益。这类问题的设置可以激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2],查找资料、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对于他们未来的进一步深造提供兴趣点,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创新意识,提高其综合能力。

三、更新教学手段,提高课堂的充实度

土壤肥料学部分知识过于枯燥乏味,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从宏观到微观揭示学科的内在机理,授课教师需在讲述过程中将平时所收集的生产实践经验或者是农谚用生动的语言穿插进去,从语言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讲解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甚至可以对教材的重点、难点提出质疑,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其次,适时捕捉学生心理,及时捕捉学生思维兴奋点,比如,如何理解通过对土壤有机质的提升来改善土壤肥力。另外,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如土壤母质部分、土壤分类部分,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采集的矿物岩石标本、用乒乓球自制的粘土矿物晶格构造等教具。肥料学部分结合各元素章节展示各种植物营养缺素、丰裕田间景观图片。在这个过程中,采用对比法,既可以节省时间,更加有利于记忆,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四、改革实验教学,与时俱進

实验是土壤肥料学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部分。随着测试结束和仪器的开发,多年传统实验教学中的手段正在逐步被淘汰,如土壤全氮的测定,老旧及危险的蒸馏装置已被自动化蒸馏仪取代,测定速效钾的火焰光度计法也逐步被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取代,更不用说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相关指标的测定。对于此类问题,我们提倡将传统实验教学中的原理装置介绍清楚,要求学生在深入了解原理的基础上,引入新型仪器,给学生独立操作的机会,如此更加契合生产实践。部分专业因课时量减少,实验内容减少,学生无法全面掌握扎实的实验技能,我们提倡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为其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夯实基础。

五、调整考试方式,全面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

成绩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规定目标,具备了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手段,又是学校和教师检查教学效果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方法。传统的土壤肥料学课程考试常为闭卷考试,这种考核往往造成学生的死记硬背,同时个别老师为了减少工作量,增加了客观题份额,无法全面考核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掌握程度,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为此,我们将考核分为三部分,除了平时成绩的考核(考勤、提问、笔记)外,加大实验成绩的比例,将实验课上操作的规范程度及实验报告结果分析进行打分。将考试分为闭卷与开卷两部分,闭卷部分着重主观题的考查,开卷部分以前沿问题为基础,要求学生自己查找论文,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成绩考核的改革,可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不仅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而且能正确处理好考试与平时学习的关系,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实现素质教育。

随着农业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无论是求学深造还是就业创业,都要求农林院校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具备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必须依托教育教学的改革,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重视程度,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世亮,刘芳,化党领,等.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实践能力——土壤肥料学教学新模式的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1).

[2]李纯华.改进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8).

猜你喜欢
实践创新教学改革
新课程高考对学科思维素养的创新考查
引机械创新设计项目入机械原理教学
面向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嵌入式系统教学研究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