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总结法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2020-05-11 05:51田丽刘桂艳邱頔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18期
关键词:归纳总结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田丽 刘桂艳 邱頔

[摘 要] 以有机化学教学为案例,根据有机化学课程特点,提出将归纳总结和比较对比的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从而使学生可以熟练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

[关键词] 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归纳总结;比较对比

有机化学作为化学和化工相关学科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内容十分丰富,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创新能力、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然而有机化合物数量庞大,每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种类繁多,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多而杂,如果分散学习和记忆,往往难以完全掌握,更谈不上灵活运用有机反应[2]。笔者在多年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学好有机化学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是通过归纳总结、比较分析进行知识点的梳理,使零乱、分散的教学内容形成体系,深入学生的脑海,从而达到熟练掌握。

本文介绍几种归纳总结的方法,希望对教师的教学和同学们学好有机化学有所帮助。对于相关联的章节和反应,可按以下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一、将性质相似的章节总结在一起掌握

比如在讲授烯烃和炔烃两章内容时,烯烃和炔烃都可以进行催化加氢、亲电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而烯烃和炔烃又有各自的特性,比如端基炔烃具有酸性,可以与金属钠和重金属盐发生一些特殊反应等。因此,将以上两章的内容共性总结归纳为表1。

通过对上述烯烃和炔烃相类似性质的总结,把零散的反应形成了一个体系,掌握起来变得很容易。

二、对相同的反应物在不同的条件下的反应进行总结归纳

比如烯烃与单质溴在光照或高温条件下可以发生-H的取代反应,而在CCl4溶液中发生加成反应。之所以产生不同的产物,是由于反应经过了不同的历程,在无过氧化物存在条件下,反应按亲电的加成机理,中间体经过了碳正离子的历程,碳正离子的稳定性决定加成方向,加成遵循马氏加成规则。在加入过氧化物时,反应机理为自由基的历程,在过氧化物存在条件下,溴化氢产生了溴自由基,溴自由基对双键进行加成,加成端测,形成的自由基中间体更稳定,因此是反马氏的加成规则。

丙烯与氯气在高温和光照条件下,发生-H取代反应,该反应也是自由基的历程,经过了烯丙基自由基的中间体过程,而在四氯化碳溶液中发生的是亲电加成反应。

乙苯与氯气在三氯化铁催化下,发生了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而在高温和光照条件下发生了-H的取代反应,该反应也是自由基的历程,经过了苄基基自由基的中间体过程。

在讲述这些反应时,首先介绍反应的机理,之所以形成不同的产物,是由于经历了不同的反应历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避免死记硬背。

三、对于羧酸衍生物还原到醛的反应的总结

羧酸衍生物的还原反应比较复杂,在不同的条件下还原的产物不同,因此对形成同类产物的反应做了以下总结:羧酸衍生物在温和还原条件下可停留在醛,而不会进一步被还原,能够被还原到醛的羧酸衍生物有三类反应,一是酰氯在硫酸钡毒化钯的催化氢化的条件下可以被还原到醛,另外,酰氯在三叔丁氧基氢化锂铝存在条件下也可被还原到醛。二是羧酸酯在高位阻的异丁基氢化铝存在条件下也可以被还原到醛。三是腈类化合物在异丁基氢化铝还原剂和酸性二氯化锡存在条件下也可以被还原到醛。

上述三类还原反应的共同特点是碳链中的双键是不会被还原的,因此这些还原试剂是选择性的还原试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有机化学是化学专业和化工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化学课,然而由于有机化合物数量庞大,每类化合物的化學反应种类繁多,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多而杂,因此,要及时对繁杂的知识点进行概括和总结,让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链条,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下)[J].电化学教育,2004,(3),(4):1-6.

[2]吕慧丹,刘勇平,梁军.基于高素质化工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J].高教论坛,2016,(3):68-71.

猜你喜欢
归纳总结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浅析助词「は」和「が」用法
高中有机化学高效性课堂教学的策略实践研究
有机化学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