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四融”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2020-05-11 05:51富欢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18期
关键词:职业发展就业指导能力培养

富欢

[摘 要] 以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供给侧改革为切入点,重点结合学生的素养提升与能力培养、创新训练与创业孵化、校内活动与校外实践等教育教学环节,积极开展“双创”教育、“RBG交集”、培养理念及“三全四融”训练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 职业发展;就业指导;能力培养;“三全四融”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要求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切实把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纳入人才培养工作,列入就业“一把手”工程,把课程建设和效果列入就业工作评估范围。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高等教育经过十余年的教育教学改革,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列入了必修课,并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设课程不少于38学时。目前许多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是按教育部要求开设了,但教学效果却并没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其原因就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体系中涉及的大学生学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提升、就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指导、正确择业、就业形势和毕业教育内容,放在大学四年的任何一个学期来进行教学都很难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因为这些内容分别贯穿在大学四年间学生成长全过程,而且教育部也要求就业指导课程要采取全程、全员和全方位(“三全”教学模式)的模式进行,但是真正做到“三全”教学模式的教材目前没有,真正做到全程教学的学校由于课时(38学时)有限也很难贯彻落实。所以高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和效果就成了一个很难调和统一的问题,其结果是许多大学生毕业时职业发展不清晰、就业意识薄弱、职业素养欠缺、就业能力不足、专业技能不强、眼高手低、心态浮躁、就业不稳定,对大学生的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带来极大影响。

二、研究现状与分析

我国近年大学生就业市场关系紧张,矛盾众多。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多,质量参差不齐,而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加之往年沉积的往届毕业生数量,导致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2018毕业生人数达到820万,超过2017年的795万,达到历史新高。不断增长的大学生数量与市场提供的岗位形成了不对等。

受长期精英教育的影响,部分毕业生择业观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偏离社会用人单位现状,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及就业核心竞争力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导致有业不就的错位现象依旧存在。这些现象一方面与部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职业生涯发展与学业规划的迷茫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部分高校人才培养主要局限于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传统活动的组织管理、自身条件的实习实训和现有师资的教学管理模式、方法有关。诸如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脱离、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离、职业素养与习惯养成脱离等问题,这些正是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主要课题和重要内容。

三、“三全四融”教学体系的理念与模式

所谓“三全”就是按教育部的课程建设要求进行“全程、全员、全方位”的开设;“四融”就是“课上指导与课下研修融合、生涯规划与科学认知融合、素养提升与能力培养融合、创新创业与社会实践融合”,其主要目的就是在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四年全程中,把励志教育、梦想渴望、学业规划、生涯发展、素养提升、能力培养、“双创”教育、求职礼仪、自荐模式、就业形势、毕业教育等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不同学期的不同成长阶段,最终目的是有效促进大学生的科学就业、正确择业、快乐从业、高质量就业和创新创业。

四、“三全四融”的教学体系的实施内容

1.贯彻大学全程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必修课38学时)。大一上学期开展适应大学与励志教育(6学时),引导学生了解大学、适应大学,自信自律、自强自立;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唤醒学生的内心渴望,激发学生的励志梦想,要求学生撰写“我的大学”第一章:仰望星空,驾梦启航;第一个假期要求每位学生走访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三个不同企业,根据走访企业的见闻、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员工素质、经营现状、发展建议、人生思考等,撰写“我的大学”第二章:见闻社会,思考学业。

大一下学期开展职业发展与学业规划教育(6学时),指导学生通过职业生涯测评系统,科学的认识自我、规划自我和发展自我,引导学生学有动力、行有方向、发展有目标,要求学生撰写“我的大学”第三章:规划自我,贵在践行。第二个假期要求每位学生自己选择一个和所学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不少于15天的在岗实习,并与一名企业经理(或主管)访谈,与三名企业员工较深入交流,撰写“我的大学”第四章:了解企业,思考人生。

大二上学期开展素质提升与习惯养成教育(4学时),指导学生认识自信自律、感恩友爱、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拒绝抱怨、勇于担当、不畏挫折、坚持不懈等职业素养在职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校内与校外的各种实践活动和日常生活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素养的提升与养成,要求学生撰写“我的大学”第五章:提升素养,锻造品质。第三个假期要求每位学生选择一个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企业顶岗实习一个月,以岗位要求、敬业意识、团队精神、工作能力、遇事心态、协作配合及单位评价等为素材,撰写“我的大学”第六章:素养重要,赚钱不易。

大二下学期开展核心就业能力的培养(4学时),指导学生通过校内的社团培养和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加强语言表达、文明礼仪、文秘写作、Office办公应用、营销推广、组织策划、团队协作、沟通配合、领导管理等通用及核心就业能力培养与训练,要求学生撰写“我的大学”第七章:强化能力,夯实基础。第四个假期要求每位学生选择家乡某一小微企业,自我举荐给经理或村长做不少于15天的办公助理,撰写“我的大学”第八章:深入基层,初探管理。

大三上学期开展创新精神培养与创业实践教育(6学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模式,引导学生通过五阶递进模式进行创业体验和创业实践,要求学生撰写“我的大学”第九章:创新探索,创业体验。第五个假期要求每位同学自选一个科技型企业进行一个月的创新创业体验,并撰写“我的大学”第十章:科技创新,智慧创业。

大三下半学期开展求职礼仪指导和求职简历制作教育教学(6学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应聘口才、面试技能、自荐策略、着装要求和礼仪把握,要求学生撰写“我的大学”第十一章:盘点自我,自荐攻略。第六个假期要求每位学生前往自己喜欢就业与生存发展的城市或地域进行实地考察,并亲身体验自荐求职的过程与感受,同时撰写“我的大学”第十二章:自立跋涉,发展考察。

大四上学期开展就业观念、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科学就业、正确择业、自主创业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教育(6学时),要求学生撰写“我的大学”第十三章:不忘初心,展翅环宇。

2.第二学年全程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32学时)。作为创新训练,要求每位学生锁定一个学习或生活中的不方便加以深入剖析,并应用创新思维的研究方法,探寻变不方便为方便的解决办法,形成创意产品或创新专利,并撰写创新创意实践报告。作为创业实践,要求每位学生根据个人爱好与自身能力,选择一种近似于零门槛、零风险和零投入的微创项目进行创业体验,并撰写创业体验或创业实践报告。

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旨在为学生探索一种能够在学校学业学习期间立德树人及全程培养综合素质与核心就业与“双创”能力的模式、途径、方式与方法,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的职业发展,最大限度地面向社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最大限度地指导不同学年的学生按照不同成长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模式方法进行教学训练,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养成良好生存习惯与职业素养,最大限度地通过学生的就业及“双创”教育协会与社团推动历练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七个假期投身社会见习、实习与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通过培养和指导20%的优秀学生骨干去带动和影响80%的普通学生群体,在学校的主导和就业创业教师的引领下将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和“双创”能力培养回归给以学生为主体的比学赶帮超活动,为高校“双创”能力的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做出积极的探索。

猜你喜欢
职业发展就业指导能力培养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中的思想引导策略研究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