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地区级课程构建

2020-05-11 06:06唐盛昌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绿色环境课程

唐盛昌

摘 要: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目前各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方向。文章分析了国际上K-12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地区课程建设的基本脉络,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这一方向,提出未来可持续发展基础教育地区级课程架构应聚焦于四个模块。其中“生态与环境”需重视因地制宜,形成地方特色;“价值观与能力”的教育关注使学习者正确理解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价值观;“课程与教学”具有跨学科探究属性,需要关注区域性、阶段性和社会性,进行整体规划;“科技与创新”模块需要思考最新科技进展与教育结合的新生长点,不断重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和课程内容。

关键词:K-12;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行动建议

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全球各国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定位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根据可持续发展需要而推行的教育,是以培养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其目标是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科学知识、学习能力、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1]根据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可以将K-12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解为:着眼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生态与环境知识、价值观和跨学科问题解决能力,以及能够迎接智能时代挑战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教育。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发布的《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保护、恢复和促进可持续利用陆地生态系统”与“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等目标,显现了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要求;201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大会通过了《教育2030行动框架》,对《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教育目标做出了具体和可衡量的规定,其中包括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关内容。[2]2016年9月,我国发布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绿色发展”是我国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具体在教育发展上将“到 2030 年,确保所有男女童完成免费、公平和优质的中小学教育,并取得相关和有效的学习成果”作为落实目标;2019年2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印发,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的战略任务,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也成为重要的内容举措。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落实,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联合有关部门成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绿色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总课题组,并成立了“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专项研究”课题组。课题组将研究的视角定位于我国K-12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地区级课程如何构建与行动,从“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这一方向出发,形成了我国K-12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地区级课程构建思路与行动建议。

一、我国K-12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地区级课程构建思路

梳理国际上K-12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地区课程建设的脉络,可以进一步打开我国K-12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地区级课程构建思路。在分析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课题组基于我国实践与基础,提出了具有我国特点和世界先进水平的课程构建思路。

1国际上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地区级课程构建的脉络分析

各国在构建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地区级课程上的做法各有其特点,课程建构的思路差异也很大,本文主要选取了幾个发达国家有代表性的地区级课程建构专题进行剖析。

(1)国际上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地区级课程要素举隅

英国在地区级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上倡导建立可持续学校(Sustainable Schools)和可持续发展学校自我评估系统等策略。70%以上的英国学校参加了“生态学校”(Eco-school)项目。参加的学校由一名理科教师作为联络人,组织学生团体申报参加,需要完成10个备选课程板块(生物多样性、海洋与河流、能源、垃圾、水、健康生活、校园、全球公民、交通、减少浪费)中的若干个,最终给予“绿色旗帜”(Green Flag)的荣誉。[3]美国华盛顿地区制定了K-12 环境和可持续教育的标准,关注学生应该在课程学习中了解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相关内容,包括科学学科、社会学科、英语文学、数学以及艺术、世界语言、全球化教育、教育科技和生涯教育等科目;关注环境和可持续教育融合课程学习标准的建立,形成三项领域(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可持续发展与公民责任等)的课程标准,并推进三项领域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形成教学课程体系。西班牙借助地区高等院校的力量,加强了地区教师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内容的培训,主要针对社会生态系统中四大模块(环境系统,环境系统服务,个人、社会与环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与三大议题(生物多样性的流失、保护、消耗,生物多样性在当今社会经济模式下的地位,环境污染对不同生态系统的干扰)展开。韩国通过《人性教育五年综合计划(2016—2020年)》,引导各地区在人性教育中专门设置“环境教育”章节,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在学校课程中的落实,包括对环境教育概念的理解,持有端正的环境保护习惯,检测对环境的认识,诱发环境教育的动机,寻找环境教育方法,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日本横滨市教育委员会从2016年起让中小学与企业、大学等联合推进ESD(可持续发展),在学校里推进浸透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该地区的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加入了防灾、可持续生产及消费、生物多样性等学习课题,在教材编写上更好地实现跨学科组合。除此之外,一些主流的国际课程也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主题,如国际文凭组织在经济类课程设置中关注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整合。在其更新的经济学教学大纲中,经济学分为四大教学模块,分别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以及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作为一个单独的教学模块,里面详细罗列了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概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发展中国家可以提高自己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法等问题。

各国在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地区级课程建构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即通过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课程加以促进,如澳大利亚政府和教育部门一直致力于促进各方社会力量协作,建立结合地区实际的STEM实践社区,同时开放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等社会机构,使之成为STEM教育非正式学习的场所。美国《STEM2026:STEM 教育创新愿景》报告关注网络化且参与度高的实践社区,将教师、学校、企业、博物馆、正式与非正式教育等与 STEM教育有关的各方面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相互协作的网络化关系的系统。[4]

(2)国际上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地区级课程建构的基本脉络

从一些国家在地区级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要素组合来看,未来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建构的基本趋势主要包括:关注引导学生对生物多样性、海洋与河流、能源与环境、健康生活、绿色校园、全球公民、交通等课程内容板块的选择学习;关注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在科学、社会乃至艺术、语言、生涯教育等科目中的整合与渗透;关注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公民责任三大领域的课程标准建立;借助地区高校的力量,强化对教师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建构培训,包括个人、社会与环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重视把地区环境教育的落实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以人的发展来推进环境教育(包括节约能源、垃圾分类、废品再利用等);关注在经济学的教育中融入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包括经济生产中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问题,即生产给环境带来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等各类污染,各种污染如何影响人们的健康,造成更多的社会问题,以及自然资源被过度开发会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的形式多样的渗透,以跨学科的方式为切入口,如在语文教学中渗入环境理解问题;组织野外环境保护活动;专业人员讲解垃圾的分类和最终的处理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起认识环境、保护环境的观念;通过STEM课程,关注现代网络、信息科技與绿色可持续教育的融合等。

2我国K-12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地区级课程构建的基本框架

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我国K-12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地区课程建构应体现中国智慧和中国特色。2018年11月,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20周年总结大会召开,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挪威、法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00多名专家与校长、教师代表,共同总结了1998年至2018年间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10项成果,即以多种形式促进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组建全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指导机构,开展本土化专题研究,发表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论文与专著总字数达500万字以上;积极向政府建言,并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国家公共教育政策与教育规划;开展课程、教学与学习创新研究,促进了学校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并培育了一批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优质教育的实验学校、实验区和优秀个人;开展全国性青少年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学习科技创新实践成果培养、征集、评选与表彰活动,推出了上千项优秀创新实践成果;建立了校长、教师可持续发展培训制度与有效方式;同部分社会团体、博物馆、企业等利益相关者建立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合作联盟;建立了含杂志、网站、微信等方式在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信息收集、储存、交流与服务平台;建立与汇聚了一支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组织与指导专家队伍;搭建了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专家网络与交流合作平台。[5]《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基本理念更加注重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知行合一、融合发展、共建共享等。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履行我国对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承诺,其目标是“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科学知识、学习能力、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6]

结合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经验,课题组认为我国K-12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地区级课程构建基本框架应关注以下几个内涵:第一,“生态与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教育源于环境教育,但又与环境教育有所不同,目前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解大多遵循环境保护思路。第二,可持续发展课程的本质是价值观与能力的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目标应包括“价值与能力”的要求,使学习者能够正确理解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价值观。第三,可持续发展课程与教学的跨学科探究属性。可持续发展课程内容涉及各个领域,不是单一学科课程所能全纳的,其课程体系建设需要进行整体规划;同时可持续发展观具有区域性、阶段性和社会性。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和课程内容受国家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区域社会政治经济现状所制约。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应该与区域传统和文化特色相结合。第四,可持续发展课程建设需要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一推动力。经济和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技不断进步和创新,科技创新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为:科技创新不断重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和内容;科技创新让可持续发展教育手段更多样,课程形式更丰富。

二、我国K-12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地区级课程行动建议

在基础教育阶段构建世界一流水平的可持续发展课程,需要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我国各区域的特色。因此我国K-12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地区级课程行动,在未来5-10年的时间内宜围绕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四个核心内涵——“生态与环境”“人的价值观与能力”“跨学科的课程与教学”“科技与教育创新”进行课程建构。各区域可结合本区域的教育发展现状、环境优势、发展愿景等选择相应的模块,根据思考与行动建议形成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课程拼盘”。

1“生态与环境”课程领域的行动建议

参照国内外生态与环境基础教育课程的要求,各地区或学校在设计生态与环境基础方面的主题课程时,应考虑如下思路:(1)结合地区地理与人文环境特点,构建校本课程体系。K-12生态与环境教育课程要取得实效,需重视因地制宜,形成地方特色,与本地区甚至本校的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相结合,从而保证国家所倡导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有机融入相关课程,既体现其公共性,又尊重地区的实际与差异。[7]各地区与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利用周边生态教育资源,积极开发生态保护、节能减排、绿色出行、循环利用、低碳生活等方面的校本课程。(2)生态与环境主题课程应向学前教育阶段延伸。

在开发K-12环境教育课程方面,应重点关注四个方面:选择适合学生探究的环境;重视学生自发的好奇心;活动主题选择及角色分配应贴近自然;应随时补充有关环境的基础知识。[8](3)建设符合区域特点的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形成校内环境教育合力。环境教育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需要学生走出教室,与自然环境真实接触。国内很多地区也结合区域特点开展了各种类型的生态环境社会实践项目。如2018年8月海南省教育厅印发文件,推进开展“生态文明研学旅行”,引导学生和家长亲近自然,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参与感和实践性。(4)生态环境教育课程与生命教育课程相互渗透,升华生态环境课程的实践效果。如1-2年级的要求中包括“亲近大自然,爱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3-5年级包括“初步掌握突发灾害时的自救能力”;初中阶段包括“理解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珍惜水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高中阶段包括“关心人类生态危机,理解生态伦理,自觉参与环境保护”。(5)因地制宜開发K-12系统化的生态环境教育课程。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还存在内容系统性、衔接性不强,缺乏可操作性的课程评价机制等问题。(6)加快制定区域级环境教育政策法规。各地区可以结合地方环境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地方法规,统筹教育资源,以提高环境教育实效。

“生态与环境”课程领域图谱建构行动可以考虑如下推进方式:(1)根据地区生态环境特点,充分考虑学前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活动水平,形成专门针对学前阶段特点的环境教育。(2)开发适用于K-12各学段教师生态环境教育培训的教材,对教师进行专业的生态环境知识及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可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建立年审制度,通过听课、查阅教案、交流展示等形式对生态环境类相关课程及渗透课程的授课教师进行评估,并选择优秀案例予以表彰、推广。(3)建立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配合的全机构生态与环境教育合作网络。生态环境教育需要政府、学校、社区、企业、社会的全方位合作。还需完善地方性生态教育基地的规范化管理,将教育基地作为学生校外环境教育的重要载体,引导学生依据所在地区生态环境的数据与资料,将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关注区域环境问题,思考作为一名市民应如何更好地守护和建设家园环境。(4)多领域合作开发生态与环境地区级教材,保证生态与环境教育课程教材的质量。充分尊重生态与环境教育的跨学科与社会化属性,与地区的经济水平、文化背景、资源状况、环境条件等相匹配的同时,又能够将地方问题放在全球背景下思考,站在全人类发展的角度树立生态环境价值观。(5)积极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营造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是集教育、卫生、建筑、规划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儿童友好”的相关理念和要求应体现在城市建设的各方面。

2“价值与能力”课程领域的行动建议

可持续发展教育最终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学生这方面的价值观与能力,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结合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系列报告,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素养分为“价值观、知识、能力、行为方式”四部分,而其中“价值观”处于统领的地位,“能力”则是“知识”与“行为方式”之间的重要衔接。因此,“价值观”与“能力”是地区级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建设中的首要问题。在“价值与能力”课程领域的课程图谱建设方面,应关注学生的收集与加工相关信息分析可持续发展事件的能力,准确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价值观及评价他人观点的能力,多维视角分析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探究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能力,关注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并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的能力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素养。参照国内外生态与环境基础教育课程的要求,各地区或学校在设计生态与环境基础方面的主题课程时应考虑到如下几个思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价值观与核心能力的课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以可持续发展核心价值观及能力为主题的教育;一类是在其他课程中渗透核心素养价值观与能力的教育。持续发展价值与能力方面的课程建构应关注学生心理认知水平的内化,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相结合;关注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理解教育。

“价值与能力”课程领域图谱建构行动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结合学科核心素养,提炼符合地区特点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和能力落实路径。地区教育部门可结合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及核心能力,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环境特点等具体制定可操作性的落实路径。(2)将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与能力教育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和实施能力。(3)通过主题课程提升学生对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的关注和参与度。学校可以通过主题课程或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问题,并根据自己的探究,逐渐形成合理的建议。(4)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树立世界公民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建构难度较大,需要从区域层面整体规划,自上而下推进。由于目前我国并未制定统一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标准,各区域可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区域层面的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标准,形成K-12阶段国际理解教育系统机制。还需进一步加强职前和在职教师国际理解素养的培养,并建立科学合理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评价机制。

3可持续发展“课程与教学”领域的行动建议

我国K-12可持续发展“课程与教学”领域图谱构建可以采用如下四种方式:(1)跨学科式。在各领域中选取有关的概念、内容方面的论题,将它们合并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2)学科渗透式。是将可持续发展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课程之中,通过各门学科的课程实施,化整为零地实现教育目的与目标。[9](3)主题教育式。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班团队活动、学校日常生活及管理等形式进行可持续发展主题教育。(4)融入主流课程式。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某一或某些内容与传统学科结合,使该传统学科课程以新的课程形式出现。

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可以遵循如下思路:(1)可持续发展教育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体系应具有跨学科探究性。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础教育课程建设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在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体系建设中,要把握两个基本原则,即跨学科性和探究性。(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价值观及核心能力。分学科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是目前中国基础教育领域最重要的课程组织方式。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与教学最有效的方式便是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3)将社区理念与STEM教育融合,形成广泛、多样性的社区参与。大规模、高质量的STEM社区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STEM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和社区成员的全面发展以及社区的可持续发展。[10]

可持续发展“课程与教学”领域内容建构行动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与学校课程体系深度融合,借助校外资源,构建校本课程,形成一批可持续发展课程试点校。各地区可利用区域名师资源,自主开发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特点的线上课程。可先由区域重点中学承担部分课程的开发,逐渐扩展到整个区域,甚至实现跨区域线上资源共享。(2)开发教育课程与教学资源,探索形成可持续发展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以地区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开发或收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材料供教师、学生和家长使用。通过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展示活动等,指导和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有效使用。(3)整合区域优势资源,打造STEM教育区域共同体。区域教育政策制定部门确认区域所拥有的优势教育资源,对其可利用程度及教育效能进行评估,形成教育资源数据库。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考虑适切性,结合与STEM领域相关的地域问题开展。(4)建立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师培训体系,选拔具备一定可持续发展教育能力的青年教师,通過培训打造骨干教师团队。

4“科技与创新”课程的行动建议

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智能环境不仅影响着教与学的形式,更影响着全球的文化与生态,是可持续发展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科技与创新”课程领域图谱构建思路有:(1)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在学校营造资源的数字空间、教与学的数字空间、管理的数字空间,促进课程与教学重构。(2)基于数字化创新实验室的课题研究和体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学习力。(3)高校、研究机构参与基础教育阶段可持续发展课程开发与教学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路径。可持续发展是基于传统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经济、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各要素之间的相互隔离、彼此冲突而提出的,它的实现从根本上必须依赖可持续发展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和沟通。(4)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校园环境融为一体,提升师生甚至周边社区居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学生周围的学习环境,产生的浸润式的影响更为深刻,可以使学生在知识学习和实践经验之间建立直接的连接,获得直接的体验,这是可持续发展课程目标的催化剂。

“科技与创新”课程领域图谱构建行动建议有:(1)梳理区域内创新实验室,包括高校、科研院所的高端实验室资源,形成创新实验室共享机制,给学生提供参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领域的课题研究的机会。(2)线上课程资源可以作为学生可持续学习力提升的有力补充。在线学习是可持续发展基础教育课程的有力补充,在线学习的一大优势是课程活动可以随时随地发生。(3)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教师的数字化素养,重塑教师角色。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下,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应定位于教学的协调者、支持者、指导者,应该具备帮助学生在信息时代更好地思考、学习、成长的教学能力。[11](4)利用与教育结合的新生长点,推进学校教育模式变革。思考未来五年重要技术进展(创客空间、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物联网)[12]对基础教育的影响。(5)校园建筑设计关注新能源的使用,建设生态校园,营造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环境氛围。生态校园的建筑设计融入并体现环保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蕴含可持续发展文化,可为学生提供健康、安全、和谐的成长空间。以芬兰为例,很多学校建筑和学习环境体现了环保理念。如沃里克森学校的主体建筑物的大堂内最显眼的是电子显示屏,屏幕即时显示室内外的温度、能耗信息,同时还显示有多少能量来自电力,有多少来自风能或太阳能。学校的垃圾处理系统能够做到整个学校的垃圾零排放,直接把垃圾再利用做成液态焚烧原料送往发电场,充分体现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学生每天都在接受真实生动的环境教育。[13]

综上所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国K-12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地区级课程构建思路与行动建议,可以从“生态与环境”“价值与能力”“可持续发展课程与教学”“科技与创新”四个方面深入推进,这将是一个长期的、立足于我国地区发展的长远探索。

参考文献:

[1] 史根东. 可持续发展教育对新时期学校教育的启示[J]. 教育研究, 2010,(5):98-101.

[2] 新华网. 可持续发展教育备受国际社会关注[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17/c_128724780.htm,2018-8-19.

[3] Eco-schools[EB/OL].https://www.eco-schools.org.uk,2019-12-04.

[4] 赵慧臣,马悦,马佳雯,姜晨.STEM教育中如何实现教育公平——《STEM教育需要所有儿童:公平问题的批判性审视》报告启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5):59-67.

[5] 中国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20年 可持续发展教育引领办学新方向[EB/OL].http://www.sohu.com/a/275084702_100147263,2019-2-23.

[6] 史根东,王桂英.可持续发展教育基础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59.

[7] 张善超, 李宝庆, 徐敬平. 生态环境教育有机融入中小学课程:困境、路径与特色[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14):38-40.

[8] 陶苑玲, 李莉. 北美环境教育协会的幼儿园环境教育及其启示[J]. 幼儿教育, 2016,(12):54.

[9] 徐辉, 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51.

[10] 赵慧臣,张艺苇,张亚林,张银平.从参与、愿景、设计到实施:STEM社区如何构建持续性的教育创新——基于美国《STEM社区参与的DIY指南》的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17,(11):72-79+94.

[11] 张力玮, 吕伊雯, 潘金晶. 教育信息化助力和平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甘地和平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所所长阿南沙·库马尔·杜莱亚帕[J]. 世界教育信息, 2017,(20):5.

[12] 张春华,吴莎莎,白晓晶,季瑞芳,李国云.以学生为中心的未来信息化发展——《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基础教育版》解读与启示[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8,(1):42-45.

[13] 康建朝.芬兰学校建筑和学习环境的特点及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8,(1):67-71.

猜你喜欢
绿色环境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环境清洁工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漫观环境
追踪绿色的秘密
自行车的发明
再造绿色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