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 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0-05-13 02:40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96期
关键词:呼吸衰竭呼吸机组间

蔡 燕

(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江苏 镇江 212000)

重症肺炎属临床发病率较高的危重疾病,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免疫系统炎症反应,大部分患者伴有呼吸衰竭,如未能得到针对性治疗干预可危及生命安全[1]。临床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多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改善患者缺氧状态,常规有创机械通气主要缺陷为通气耗时较长,呼吸机相关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部分患者产生呼吸机依赖,导致其脱机难度较大。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属全新机械通气治疗方案,关于其临床应用研究资料较少[2]。本次回顾研究我院就诊的84例患者病例资料,研究分析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的具体操作方法及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收集2017年1月~2020年5月的病案资料,排除入院时间小于24小时、面部外伤和畸形不适合行无创通气的病例。经CT、胸部X线、心电图等常规检查确诊为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入选为本次回顾性研究病历共计84例。根据入院后通气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对照2组(各组人数为42例),对研究组患者资料进行统计,男22例,女20例;其中年龄52~78岁,平均(64.59±5.38)岁。对照组患者资料进行统计,男23例,女19例;年龄54~76岁,平均(64.51±5.24)岁,基线资料对本次研究无不良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84例患者入院后给予基础性的治疗措施,具体措施包括对症支持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祛痰、舒张气道、营养支持等。

完成上述基础治疗后两组患者均行机械通气治疗,研究组患者起始机械通气治疗模式为辅助/控制模式,逐步调整为PSV(压力支持通气)。医师密切监测患者通气状态,将PSV缓慢降低,使数值稳定在10~12 cmH2O,待患者产生PCI窗(肺部感染控制窗,X线胸片检查肺部浸润影缩小,啰音减轻,体温低于38℃,白细胞计数低于10×109/L),将通气模式切换为无创通气。如患者自主呼吸试验成功,可拔除气管插管,通气模式调整为口鼻面罩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如患者自主呼吸试验失败,需等待试验成功后调整为无创通气模式。

对照组患者待PCI窗出现后持续行有创通气,医师将呼气末正压通气设定为4~5 cmH2O,压力支持通气设定为5~10 cmH2O,待患者各项生理指标稳定后可将气管插管拔出。

1.3 评价标准

统计并评估组间治疗后机械通气相关指标,包括有创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总时间、撤机成功率、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等。统计并评估组间治疗后炎症因子指标,包括TNF-α、IL-6、ANP、NT-proBNP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计算各类数据,本次研究中计量资料为(±s),检验方法为t,计数资料为(%),检验方法为x2,如P<0.05,则组间有差异。

2 结 果

2.1 统计并评估组间治疗后机械通气相关指标

统计并评估组间治疗后机械通气相关指标,研究组患者优势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统计并评估组间治疗后机械通气相关指标[±s,n(%)]

表1 统计并评估组间治疗后机械通气相关指标[±s,n(%)]

组别有创通气时间(d)机械通气总时间(d)撤机成功率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研究组(n=42)6.95±2.3811.29±3.1834(80.9)3(7.1)对照组(n=42)14.55±3.0122.17±3.2523(54.8)10(23.8)t/x212.83515.5076.6044.459 P 0.0000.0000.0100.034

2.2 统计并评估组间炎症因子相关指标

统计并评估组间治疗后TNF-α、IL-6、ANP、NT-proBNP等炎症因子相关指标,研究组患者分别为(1.86±0.24)μg/mL、(7.34±1.02)pg/mL、(145.36±20.19)pg/mL、(70.33±10.19)pg/mL,对照组患者分别为(3.25±0.44)μg/mL、(11.36±1.82)pg/mL、(230.58±23.67)pg/mL、(91.05±10.47)pg/mL,研究组患者优势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重症肺炎属临床多发危重急性病,患者多伴有呼吸衰竭。临床治疗需通过机械通气增加机体氧供应,改善缺氧状态,缓解临床症状。不同机械通气治疗方案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显著,医师需结合患者病情评估结果确定治疗方案。

将本次研究数据梳理分析可知,采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的研究组患者机械通气指标及炎症因子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据此可认为该治疗方案可缩短有创通气时间,提高撤机成功率,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降低体内炎症因子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常规通气治疗模式为气管插管有创通气模式,治疗期间为协助患者呼吸,需建立人工气道。有创机械通气总通气时间较长,极易诱发呼吸机相关肺炎等并发症,不利于患者康复[3]。无创正压通气可有效完成呼吸道引流,缓解体内缺氧及呼吸机疲劳,通气过程无创,可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呼吸道产生大量分泌物,气道受阻导致机体严重缺氧,单纯采用无创通气无法改善呼吸道引流不畅等问题,采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模式可实现二者优势互补,改善机体缺氧状态,也可清除气道分泌物,减少通气操作对呼吸道粘膜的损伤,可缩短有创通通气时间,改善治疗及预后效果[4]。同时,本次研究对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指标进行评估,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多伴有机体炎症反应,采用有创-无创循环机械通气可降低体内炎症因子指标,减轻机械通气对患者心功能的损伤,有助于提高撤机成功率。

由此可知,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呼吸衰竭呼吸机组间
达格列净对预混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PB840呼吸机维修技巧与实例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更 正
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临床护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