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 崎 石 桥厝

2020-05-14 05:05林文清
闽都文化 2020年3期
关键词:川上遗民长崎

林文清

经常在日本各地游走,发现一个问题,日本基本没有江户时期(1603-1868)之前营造的石桥,很多石桥都是江户以后营造的。江户之前所营造的桥基本都是木头桥。近期,拜访了几位日本学者,终于知道了其中奥秘。

日本是一个岛国,山多平原少,溪流沟壑众多,人们相互交往没有桥梁会造成诸多不便。江户之前,日本经历了数百年的战乱,战争械斗经常发生,山川沟壑是屏障和隔断,避免战火波及,拆掉桥梁是最快的办法。建造简单的木桥是战时需要,况且当时日本建桥技术落后,营造一座高等级的桥梁,相当困难。

南明时期,大批明朝遗民东渡日本,其中不乏各界精英和能工巧匠。黄檗僧人东渡日本传播佛学经义,也带来了乐善好施的风气。中国古代,僧人就经常修桥铺路,许多古桥也都是僧人发起营造。在长崎市区,有一条河流叫中岛川,在这个小山川上有20多座桥梁,基本都是江户之后营造的石桥,且一半以上是明朝遗民设计并出资营造的,并且都和黄檗僧人或檀越有着关系。

长崎市“眼镜桥”

“眼镜桥”旁的默子如定雕像

比如说“眼镜桥”。1634年,黄檗僧侣、长崎兴福寺第二代住持默子如定设计并在长崎市中岛川上建造的“眼镜桥”,是一座石制的双孔拱桥。两个圆圆的拱门相连,远远望去好似一副眼镜,由此得名。桥旁有默子如定的雕像,据说默子如定在石桥下藏着20颗心形石,眼见并摸触就能得到幸福。建造之时,除琉球王国的天女桥之外(当时琉球还不属于日本),这座桥是全日本唯一一座石制拱桥。1960年被列为日本国家重要文化财产,是日本三大名桥之一。

东渡的黄檗僧团,明代遗民檀越向日本传播明代建筑技艺。默子如定在开堂说法之余,也向日本人传授建造石桥和砖桥技术。“眼镜桥”成为日本桥梁建筑史上拱式构造的鼻祖。

后来,中岛川上陆续建造了很多石桥。“眼镜桥”与附近20座古桥鳞次栉比,彼此相距不足百米,形成著名的“长崎石桥群”。

1652年,兴福寺苏姓檀越建造了“高丽桥”石桥。1653年,明朝遗民巨贾陈道隆建造的石桥“一濑桥”成为长崎十二景之一。1654年,福清籍大檀越大通事林守壂建造了“中川桥”。1666年,福清籍大檀越何高才建造了“百尺桥”。1679年,福清籍大檀越、魏氏乐谱撰写人魏之琰建造了“石廊桥”。

“中川桥”架在长崎旧街道的鸣泷川上,是樱马场通往一濑的唯一通道,是长崎通往一濑的要塞,也是长崎历史上第6座石拱桥。它的建成,为长崎市交通创造了便利。“中川桥”是鸣泷川上一座小型石桥,365年来没有崩塌的记录,只是围栏部分作了加固。

1655年,隐元禅师在长崎住了一年多后,经这座桥走向京都,传播佛学经义、明代文化,开启弘法之路,为日本江户时期的社会发展及中日两国间的民间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林守壂作为翻译随从隐元禅师北上京都,皈依佛门,终老在京都黄檗山万福寺宝善院。

以隐元禅师为代表的明朝遗民所传播的明代文化在日本被称为“黄檗文化”。黄檗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与互鉴做出积极贡献。这些石桥是明代侨民、遗民桥梁建筑的佳作,也是联结两国的民心之桥。

猜你喜欢
川上遗民长崎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为什么核爆城市长崎纪念地位不及广岛
川上的诗
难忘的长崎蛋糕
品朱耷《安晚帖》诗画,悟“真”情
遗民傅山的书法艺术探析
试论清初边塞词中的遗民情结
最后的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