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做一件事

2020-05-14 05:05
闽都文化 2020年3期
关键词:马寅初清华大学清华

边 集

北大堪称大师的经济学家有两个,一个是马寅初校长,一个是陈岱孙教授。同样是第一代经济学大师,他们有很多共同点,都是少年时智力超群,都是拿到了公费留学资格,都是在美国读了博士才回国效力,都在名牌大学任教,而且兼有较高的行政职位。马寅初先是北大总教务长,后来任北大校长,陈岱孙在清华的时候就是经济系主任和法学院院长,1952年院校大合并,第二年他来到北大,任经济系主任,直到1984年。他俩的差异也很大。马寅初特别张扬,陈岱孙非常内敛。马寅初什么话都敢说;陈岱孙不苟言笑、沉默寡言,话特别少,但一字千金。马寅初社会活动尤其多,作为一个经济学家,一两年之内有好几百场演讲,演讲对象是工商界人士;陈岱孙一辈子老老实实做教师,只给全职学生授课,从不对企业家演讲。马寅初动笔能力极强,碰到什么事,马上从经济学角度生发开,见诸报端,所以《马寅初全集》有10卷之多;陈岱孙是清华学派,课讲得甚好,但著述特别少,终生只有一部专著。马寅初世俗名声很大,因为《新人口论》引起极大关注;陈岱孙一辈子相对平稳,没有跌宕起伏的人生,所以普通人多不甚了解。两位还有一个很大差异,马寅初一夫多妻,有2个太太,7个子女;陈岱孙一辈子未婚,一直独身。

陈岱孙

陈岱孙各方面条件如此好,为什么不结婚?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退休教授许渊冲在《这一代人的爱情》中认为,陈岱孙单身,是因为他跟周培源共同看上了王蒂澂,王蒂澂嫁给了周培源,于是陈岱孙从此一生未婚。其实并非如此。当年在“文革”中,造反派贴大字报批周培源副校长,揭发他和太太还有陈岱孙搞三角恋爱。陈岱孙的外甥女唐斯复,看到大字报后回家问陈岱孙,周培源的女儿也同样回家问父母,这些揭发材料是不是真的,陈岱孙和周培源都矢口否认,说那纯粹是瞎说,根本没有这回事。

陈岱孙和周培源私交很好,两人在燕南园住过的房子紧挨着,陈岱孙住燕南园55号,周培源住燕南园56号,但两人并不是同时住在这里。周培源1981年辞去北大校长,便从56号搬走了,陈岱孙原来住镜春园,1989年才搬过来,所以当年周培源住在这儿时,陈岱孙还没过来。

陈岱孙(左)与周培源

后来《东方之子》采访陈岱孙,曾问起这事儿,陈岱孙说的就两点,第一我没时间,第二这种事情怎么也得两情相悦,我没碰到合适的人。

唐斯复回忆说,陈岱孙是家中独子,那个年代的独子,如果不能传承后代,会有很大压力。看着陈岱孙如此大龄还未完婚,家里都很着急,曾几次安排他去相亲。唐斯复还跟着舅舅一起去过中山公园来今雨轩,约见过一位女子,戴着金丝眼镜,波浪卷发型。看上去女方挺中意陈岱孙,但陈岱孙似乎缘分不到,最后不了了之。岁数再大一点,也就算了,一辈子单身。

陈岱孙不结婚,跟他自理能力特别强或许也有些关系,他无论年轻还是年老后,总能把家里收拾得特别有序,用不着有个家庭主妇为他打点。

陈岱孙很随和,和谁都能相处。当年,清华大学从北京撤往西南联大,路途非常艰苦,经常两个教授住在一起。陈岱孙有一段时间住在演话剧歌剧的包厢里,后来搬进一家旅馆,与朱自清同住一屋。当年好多西南联大教授因为合住,关系都闹得十分不愉快。但陈岱孙和朱自清却相处融洽,陈岱孙还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小住为佳,得小住且小住”,下联是“如何是好,愿如何便如何”。

或许,因为心态平和,陈岱孙一生没有大波折,即使在“文革”中,也没受到迫害,这在今天看来,简直是个奇迹。他的祖父和伯祖父,一个叫陈宝璐,一个叫陈宝琛,这两个人都是进士,陈宝琛不仅是进士,还是帝师,是溥仪的老师。陈岱孙的母亲的父辈,系清朝外交官,所以陈岱孙小的时候英语就特别好。按说,这属于大官僚阶级,这样的家庭背景,在“文革”中最易受到冲击。而且,他在美国学西方经济,在当时也应列入“反动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结果他反倒没事,工宣队和军宣队都尊称他为“陈先生”,这挺离奇的。可能跟他性格比较内敛有关系,平时未得罪人,也没有特别出格的行为和文章。

“文革”对陈岱孙来说特别难应付的是学农学工劳动,当年他差点下放到江西鄱阳湖旁边的鲤鱼洲。那是专为北大清华设置的五七干校,条件非常艰苦,很多知识分子死在那里。当年确定陈岱孙这一去向之时,他已经70岁了,已经做好了回不来的准备。但在临行之前,他突然接到另行安排在北京丰台的庞各庄的通知,干的是收麦子活。不过,让一位70岁的老人割麦子,挺成问题的,特别是他身材高,弯腰割麦,腰难以承受。但他挺过来了,学农结束后,马上又去工厂学工,直到70年代初,才回到北大。

在燕南园这些大师当中,陈岱孙的讲课特别出色,有这么几个特点。

燕南园55号,陈岱孙先生故居

一是时间概念精确。他每次讲课,总是提前2分钟站在黑板前,2分钟之后开始讲课,到他讲最后一个字儿的时候正好下课,每次都如此。如果他讲完了没打铃或是打铃了他还没讲完,那一定是铃打错了。他平时的生活作息也是如此。每天6点半起床,7点半早餐,8点的时候,整个屋里包括佣人的声音都会变小,因为他要开始读书了。中午午睡一会儿,晚饭6点半,7点开始看报纸,10点回房休息,每天都这样。他于1997年去世,去世那天早晨他已经昏迷,但6点半的时候还是醒来,要求看钟,看完后点点头,过了不久,又昏迷了,直到去世,享年97岁。

二是听课者记下的笔记,就等同于一部专著。只要手勤快一点,把一次课的笔记记齐,那相当于一部专著中的一个章节。不过,陈岱孙却一直没出书。清华大学有这样一个传统,陈寅恪、金岳霖、钱端升他们的著作都特别少,将大量的精力放在讲义和课堂上了。

三是他的课带有美国实用主义的特点。他讲《财政学》,年终论文是《假如我是财政部长》,非常讲究实际。

四是绝不用英语讲课。陈岱孙从小英语好,又是从美国留学回来的,用英语讲课完全没问题,却全用中文讲课。当时,在清华大学用中文讲课的,只有陈达教授和陈岱孙教授,这在清华大学非常少见。在清华大学用英文讲课是一种风气,因为清华是庚子赔款多赔的余额退回来之后建的留美预备学校,有不少美国老师,中国老师英语也特别好,学生要去美国留学,所以用英文讲课也是为了让他们在留学之前多些英语训练。但陈岱孙认为这样不好,因为学生是中国人。他是一个民族主义者。

陈岱孙讲课的第五个特点是上课从不喝水。每次上课之前,他都会喝足了茶,然后就再不喝水,直到把一天的课讲完。他说自己是属骆驼的。

《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陈岱孙著

受“文革”大环境影响,他的学术思想也受到了很大波及。他在美国读的是西方经济学,到清华大学讲的也是西方经济学,可到了1953年,他要用马列主义思想写《经济学说》讲义,60年代编《经济学说》教材,70年代写《经济学说》专题提纲,都贯穿着马列主义思想。他在1981年写的一篇文章中特别指出,我们国家的社会体制,跟西方社会体制差别很大,所以西方体制下的经济学说并不适用于我们,我们要警惕它,它可能会给我们添很多麻烦。1995年,陈先生95岁,在为丁冰老师著述的一本书作的序言中,他的措辞更激烈,说我们现在面临着两种危险,第一是西方经济学说对中国青年和青年知识分子的毒害,第二是它可能对我们中国的社会体制以及我们的改革开放形成误导。也就是说,他的后半生,全盘否定了自己年轻时代在美国学习过的西方经济学说。

陈岱孙95岁的时候,北大为他举办95岁寿辰庆典,他的许多门生都来献花。他的生日是闰八月二十七日,和孔丘同一天生日,这在19年才能出现一次。所以陈岱孙说,我6岁。19年过一次生日,应该是5岁,但算上1个虚岁,等于是6岁生日。

陈岱孙执教长达70年。1927年,陈岱孙在游学欧洲近一年后回到祖国,9月应聘回母校清华经济系执教,成为学校最年轻的教授之一。此时的清华,正值改办大学不久,于1926年成立的经济系,无论从师资、教学还是课程设置等方面来说,都还处于起步阶段。1928年他担任经济系主任,上任伊始,一面投身于繁重的教学工作,一面致力于经济系的建设与发展。在他看来,“治学如筑塔,基础须广大,然后层层堆建上去,将来总有合尖之一日,学经济学欲求专门深造,亦应先奠广基。”因此鼓励学生不仅要注重“本系课程的基础”,而且应注重诸如政治、历史、哲学、心理、算学等知识的基础。在他的宣传和主持下,经济系确定了“理论、事实及技术三者兼重”的培养目标。经过几年的发展,经济系的规模逐渐扩大,学生人数在众多院系中,仅次于土木工程学系。

1929年,根据当时颁布的大学组织法,清华大学开始形成校、院、系三级组织机构,成立文、法、理三个学院,陈岱孙又任法学院院长,同时成为教授会、校务会议、评议会成员,开始参与校务管理。他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在西南联大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他坚守着教育、学术阵地,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优秀学子,为抗战和国家经济建设积极建言。

1945年11月,陈岱孙和土木系教授王明之先期回到北平,组织并主持“清华校舍保管委员会”工作。面对战后满目疮痍的校园,他带领30多名工作人员,开始了紧张而艰难的交涉与修复工作。经过10个月的艰苦努力,完成了返校师生的安置与秋季学期开学的准备工作。

立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陈岱孙铜像

在1952年院系调整时,陈岱孙离开了清华大学,但他对清华大学的热爱之情从未改变。1980年校庆时,这位已80高龄的老人欣喜地表示,愿为新恢复的经济管理工程系“尽我们的力量,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1984年,他被聘为经管学院首批名誉教授,为学院的发展建设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同时,自1981年清华校友总会恢复活动以来,陈岱孙先后担任副会长、名誉会长,为联络海内外清华学子,加强彼此间的联系与交流,关心母校发展付出了很多心血,他是为母校工作服务年限最长、奉献最大的校友之一。

回顾自己的一生,陈岱孙曾谦虚地说: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教书。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护士说:“这里是清华大学。”

猜你喜欢
马寅初清华大学清华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清华十《四时》中一种特殊写法的“中”字
Notes
孙清华作品
我的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经历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马寅初三骂蒋介石
解放后,马寅初与周恩来的友谊
马寅初三骂蒋介石
无私无畏马寅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