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向毛泽东学习战略预见

2020-05-14 07:29郝敬东熊玉祥牛玉俊
新传奇 2020年4期
关键词:战争毛泽东事物

郝敬东 熊玉祥 牛玉俊

2019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纪念日。毛泽东在长期的指导中国革命战争中,尤其是在事关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紧要关头,高瞻远瞩,把握大势,成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战略预见范例,形成了科学的战略预见思想。今天,学习毛泽东战略预见的思维、方法,对于提高战略思维水平和战略指导能力,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毛泽东在长期的指导中国革命战争中,尤其是在事关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紧要关头,高瞻远瞩,把握大势,成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战略预见范例,形成了科学的战略预见思想。

“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

毛泽东深刻指出:“什么叫做领导?领导和预见有什么关系?预见就是预先看到前途趋向。如果没有预见,叫不叫领导?我说不叫领导。”这就是战略预见的本质和价值。

毛泽东认为,所谓预见,不是指某种东西已经大量地、普遍地在世界上出现了,在眼前出现了,这时才预见;而常常是要求看得更远,就是说在地平线上刚冒出来一点的时候,刚露出一点头的时候,还是少量的、不普遍的时候,就能看见,就能看到它的将来的普遍意义。

1930年,毛泽东为纠正一些同志的悲观情绪和错误思想,预断“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革命很快走向高潮,他形象地指出:“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绝不是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科学的战略预见。

战略预见为战略指导所必需。战略指导源于战略预见,核心是战略预见。如果缺少战略预见,将会带来盲目性,减弱其实践指导价值,指挥员可能变为“乱撞乱碰的鲁莽家”。毛泽东强调,如果对战争没有一个大概的估计,就“只能跟着战争打圈子,让战争把自己束缚起来”,陷入被动。因此,战略指导应未雨绸缪、见微知著,以增强主动性、计划性、灵活性。

战略预见具有动员、鼓舞作用。科学准确的预见能够激励群众,增强斗争的信心和热情。这是战略预见的一个重要功能,也是毛泽东战略预见的一个鲜明特色。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预见力,在澄清“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中,作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科学预见;在消除“亡国论”的悲观情绪中,作出“日本必败,中国必胜”的正确预断,等等。

“知其大略,知其要点,是可能的”

毛泽东认为,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不管怎样的战争情况和战争行动,“知其大略,知其要点,是可能的”。这是进行科学战略预见的依据和前提。

战争有规律可循。历史上大多数军事家认为“战争是蒙着一层阴影的科学”“在战争问题上,一个人永远无法有把握地预测上帝是怎样安排的”等。而毛泽东则提出军事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军事的规律和其他事物的规律一样,是客观实际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除了我们的头脑以外,一切都是客观实际的东西”,并强调“我之一方是比较确定的。敌之一方很不确定,但也有征兆可寻,有端倪可察,有前后现象可供思索。这就构成了所谓某种程度的相对确定性”。因此,战略预见就有了客观基础。这是毛泽东在战略预见上的一个重要观点。

大方向、大趋势是可以认识的、预见的。毛泽东还提出战争是有规律的,并强调:“依目前条件来看,战争趋势中的某些大端是可以指出的。尽管往后变化难测,愈远看愈渺茫,然而大体的计算是可能的。”他把战略预见的重心放在战争趋势、形态、进程、结局等未来大势上,对大略、要点进行超前认识和判断。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指出农村包围城市的大方向;在抗日战争时期,描绘了持久战三个战略阶段的大轮廓;在解放战争时期,绘制了战争进程全盘的大图样等。这些“贯通全战略阶段乃至几个战略阶段的、大体上想通了的、一个长时期的方针”,一开始就为战争的全局、全过程、结果指出了大方向,有利于对整个战争加以把握和控制,为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神奇的预言是神话,科学的预言却是事实”

在中国革命战争实践中,毛泽东总是比别人站得更高、望得更远、看得更准,形成独具特色的战略预见思维、方法。

坚持客观全面。毛泽东认为,只有“采取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战略预见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是一种综合性的思考程序,应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以战略全局、最终目标为起点。毛泽东对抗日持久战的战略预见之所以正确,就在于是客观地“从全部敌我因素的相互关系产生的结论”。

抓住事物本质。毛泽东强调:“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學的分析方法。”战略预见作为一种超前认识,只有揭示事物内部联系的规律性,掌握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才能得出科学的、正确的结论。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不为美苏严重对抗的表象所迷惑,指出美苏不会开战即为一例。

分析各种矛盾。毛泽东指出:“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其中,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主导作用,决定发展方向。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正确预见,就是建立在“详细地去察看引起革命高潮的各种矛盾是否真正向前发展”的基础之上。

把握时代特征。鲜明的时代特征直接影响事物的发展方向。毛泽东在分析抗日战争时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正是毛泽东把抗日战争看作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才科学预见了日本必败、中国必胜的战争结局。

着眼长远态势。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强调,“战略指导者当其处在一个战略阶段时,应该计算到往后多数阶段,至少也应计算到下一个阶段”。战略指导的要义是预防,如果领导者缺乏预见的长远性,指导实践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徘徊,行动就带有盲目性。因此,战略预见必须着眼未来、重视长远。

列宁在《预言》一文中指出:“神奇的预言是神话,科学的预言却是事实。”今天学习毛泽东的战略预见思想和实践,仍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猜你喜欢
战争毛泽东事物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象牙战争
单独中的洞见
战争催生的武器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战争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