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建实践解析与反思
——以河南信阳郝堂村、西河村为例

2020-05-22 08:42金乃玲李静疑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合肥230000
安徽建筑 2020年4期
关键词:西河建筑师房屋

金乃玲 ,李静疑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1 引言

乡村建筑是乡村文化的载体,是与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生命体。乡建活动受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经济技术等多方面影响。乡建并非简单的城市建设模式的复制,更多的在于乡村内在生命动力和活态品质的挖掘与提升。乡村有其独特的经济性、社会性、地域性等特点,连接着历史和未来,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建筑改造更新往往是乡建工作的开端,它能快速有效地改善村庄的环境风貌,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为其他后续工作奠定基础。

2 乡建实践解析

2.1 郝堂村乡建实践解析

郝堂村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五里店镇东南部,西邻浉河区,南接罗山县,距信阳主城区约20km,地处大别山余脉,是典型的豫南山区村落。2009年,乡建院在郝堂村开启乡建实践,具体工作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是2009~2011年,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以内置金融为切入点,重建村社共同体。第二阶段是2011~2013年,著名画家、乡建实践者孙君所带领的团队以“郝堂茶人家”的建设为契机,进行乡村生产重构、环境整治、建筑改造,探索生产生态生活共赢的农村建设模式[1]。

2.1.1 乡建基本思想

“以农民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把农村建设的更像农村”是乡建院设计团队进行实践的基本思想,农民所想的、支持的、积极参与的就是设计团队需要重点谋划的。围绕着这一基本思想,设计团队首先做了三件事。第一,尊重历史和保护环境。村内有一棵200多年的古银杏树,位于全村的制高点昭庆禅院遗址处,古银杏树见证了郝堂村的兴衰更迭,已成为村庄的守护神,村民要像尊重祖先一样尊重古树。村内绿树成荫,设计团队禁止任何人砍伐村内的任何一棵树木,所有建设必须为树木让路,这让村民体会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第二,疏通水利。农村环境污染最严重最难治理的就是河道污染,为解决此问题,设计团队在村内筑坝截流,提高水位,用于农田灌溉和改造200亩荷塘。荷塘带来商业价值和景观价值,同时其具有污染自循环净化能力,极大地改善了河道污染问题。第三,文化建设。农耕文明的核心是孝道,因此,针对性地重构农村文化尤为重要。在乡建实践第一阶段,李昌平组织了“夕阳红养老资金互助社”,推动养老中心建设。第二阶段,建设了郝堂小学,让小孩可以就近读书[2]。现在,郝堂村的老人是老有所依,小孩是学有所往。

2.1.2 乡建实践操作

郝堂村的规划不同于常见的城市规划,其建立在对村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人文历史充分研究的基础之上,并一直处于“活”的调整状态中,乡建院将这种规划方式称为“动态规划法”。郝堂村规划保持了村落原有的田地形态和房屋肌理,关注传统文化,全力修复庙宇、家祠等紧密联系村民的文化场所,并考虑村民生活的切实需求,改善住宅内部功能,改建厕所,提高村民生活舒适感。

1号院是郝堂村第一个改造的房屋,设计师保留了原有房屋的主体结构和使用空间,加固房屋外墙,拆除封闭的砖石围墙,扩建了生态小池塘。看似简单的改造操作,增强了房屋场所归属感(图1)。3号院是典型的豫南传统土木混合结构房屋,已多年无人居住,荒废待修。乡建院花费2万元购得此房屋,在保留原有房屋基址的前提下,将房屋改造为茶室和接待中心。传统的房屋格局和立面形式与新植入的功能、保温隔热技术相融合,使房屋焕发新的生命。3号院的意义不仅于此,其更是转变了村民对待传统土房子的意识。

图1 改造后的郝堂村1号院

图2 廊桥

台湾著名建筑师谢英俊在郝堂村设计建造了3座轻钢结构建筑——廊桥、尿粪分离式厕所和茶室。廊桥位于村庄中部,便于村民上山劳作通行。24m长的轻钢拉索结构廊桥与周围的房屋、山体形成鲜明的对比(图2)。尿粪分离式厕所将尿液流入集尿装置,粪便进入集粪装置中,减少排泄物与空气的接触,降低病菌滋生。茶室建于处理污水的水解酸化池之上,西侧紧邻过村河道,涓涓细流声与绮丽的丘陵风光渗透至茶室内,让人心旷神怡[3]。不同于传统豫南风格的民居,轻钢结构建筑为郝堂村带来新的技术和可能性,新与旧,刚与柔,现代与传统,在同一时空交相辉映。

2.2 西河村乡建实践解析

西河村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周河乡,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整个村落与周围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山、水、田、屋相得益彰,是豫南古村落的典型代表。西河村已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第十四届中国景观村落名录。中央美术学院何崴老师团队对西河南岸原粮管所进行了改造更新,使其焕发新的生命。

2.2.1 乡建目标

西河村因其明清古民居、精美的雕刻、美丽的自然风光,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西河村成为旅游型古村落。设计师希望通过对废弃粮管所的改造更新,一方面改善村落的自然环境和村民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提高游客接待服务能力。建筑内部及周边环境的改造使粮管所重新融入村落,为村民提供新的公共活动场所。博物馆、活动中心和餐厅等新功能的植入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2.2.2 乡建实践操作

设计师首先以产业和功能为切入点,对粮管所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将粮管所最大的房子粮仓留给村民,改造成一个村民活动中心,希望这里能为村子和村子周边服务,满足村民的一些活动需求。设计师将原本较为封闭的空间打开,扩大沿河面窗户尺寸,让阳光、空气进入内部,形成一个和古村之间更强的对话(图3)。同时,尽量保留墙面上的历史信息,营造一个新的乡村公共建筑的气质。

图3 改造后的村民活动中心

对于博物馆的定位,设计师并不希望它是一个“高大上”的纯展览空间,而是希望它兼具展示、制作、销售等功能,成为提升村庄知名度,拉动村庄经济的激发点。因此,博物馆没有过于程式化的装饰,内部空间简洁朴实,甚至刻意保留了改造施工过程中的痕迹。通过收集、修复、展示当地农耕文化的传统遗存,包括手工榨油的油车等农具,这个博物馆成为了一个可供游客参与的展览空间与生产空间,为村庄新经济(茶油、板栗加工)提供文化支点,也成为村落对外宣传的重要题材。

特色餐厅是博物馆和村民活动中心的配套设施,主要为外来游客提供就餐便利,为留守村民提供就业机会。餐厅由粮管所原来的附属建筑改造而成,保留了原建筑富有表现力的红砖墙,但拆除了建筑西侧两间的内部隔墙。新建的西面山墙借鉴了当地的花砖砌法,并加以改良,建构成一个万花筒般富有视觉感染力的镂空山墙[4](图4)。

3 乡建实践反思

3.1 “自下而上”的介入方式

乡建本身就是一种“干扰”,其强度的把控非常重要。适度的干扰,可以激发乡村活力,促进乡村生态系统在平衡的状态下不断更新发展。过度干扰则会伤筋动骨,破坏乡村系统的平衡[5]。乡建不同于城市建造,建筑师可以直面最终使用者——质朴的村民,因此,建筑师需摆脱个人情怀式的自我实现观念,更多地关注乡村生产与生活的本质,尊重使用者的诉求,以“自下而上”的方式介入其中,万万不能搞亢奋式的、运动式的、口号化的、自上而下的、救世主似的指手画脚的规划设计,不要完全把所谓的风貌或个人情节植入乡建中[6]。

3.2 多元化参与和操作

图4 镂空山墙

乡建可以是不同专业背景的人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程度参与的,它可以是多元化的,并非建筑师独享的舞台。目前国内乡建实践依据参与人群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艺术家下乡,如左靖、欧宁等人发起的“碧山计划”。第二类是专业建筑师下乡,如浙江大学贺勇老师在鄣吴镇的实践,南京大学张雷老师在深奥村的实践,黄印武在大理沙溪的实践。第三类是资本企业通过旅游等市场手段介入乡村重建。真正的乡建应该是产业形态、社会形态、空间形态、文化形态等的“异质同构”,单纯依靠某个人或某类人很难从根本上带动乡村振兴,因此,企业家、艺术家、规划师、建筑师等各类人需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共同为乡建贡献力量。

每个村庄所处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现状特征都各不相同,因此,乡建的操作手段绝不能是程式化的,不能以“任务和指标”为导向,应当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走符合村庄发展方向的建设道路。

3.3 “低技高效”的建设方式

“低技”并不是让乡村回到夯土时代,而是将过去的、即将或已经消亡的、有传承价值的传统建造技术起死回生。“高效”强调的是选择“此时此地”最常用的、最方便的建造工艺和方法,“低技高效”与现今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理念完全吻合。

“低技高效”的建设方式也有助于传统工艺的传承。几千年来,人们通过自己动手盖房子,将施工技艺在父母与子女、师傅和徒弟之间代代相传。作为建筑师,我们要尊重祖先留下的智慧,依据村庄当地制造加工手段,尽量采用低技化的建造方式解决房屋的功能需求。同时,建造时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并通过适当引导,让当地工匠学会建筑师所提供的稍加改良的建造技术和建造方式[7]。

建筑师不仅应该向地域文化学习,更要放下身段向当地工匠学习。何崴老师在改造西河村粮管所时确立“5-3-2”原则,施工时50%依据建筑师的图纸,30%根据现场情况调整,20%留给当地工匠自由发挥,正是这20%的自由发挥[8],给建筑带来无限可能性。

3.4 “未完成”的设计状态

“建筑被使用,比其他任何东西都重要”,这是何崴老师在改造西河粮管所时反复告诫自己和团队的。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许多网红乡村建筑,房子建筑好后,拍个照片登在网站和杂志上,曝光后拿奖项,但没过多久就被遗弃了,这是对乡村脆弱环境最大的破坏[9]。因此,建筑师要非常谨慎,尊重使用者的切身需求,对村庄抱有敬畏感和责任感。建筑和人一样,都会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建筑的使用需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所以,建筑师需要营建一种“未完成”的设计状态,建立动态中的完善,而非静止的“高完成”,正是这种“未完成”的不确定性才展现了乡村建筑的地域性。

4 结语

村民是乡村真正的主人,建筑师作为外来的帮助者,应当尊重乡村的历史、地域文化、传统工艺,以低的姿态“自下而上”式地介入到乡建中,并且联合各个背景的专业人士,采用“低技高效”的建设方式,为村民营建“未完成”的动态完善的建筑。

猜你喜欢
西河建筑师房屋
昆楚高速公路 西河特大桥上跨成昆铁路成功转体
大西河,冷色调的生命
大西河,冷色调的生命
烟雨蒙蒙青西河
UMAMMA历史房屋改造
房屋
青年建筑师
——张以俊
转租房屋,出现问题由谁负责?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奇怪又有趣的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