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艺术设计教育困境分析及有效途径探索

2020-05-25 18:46彭静
鸭绿江·下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途径探索艺术设计信息技术

摘要:信息时代催生了各种信息产业和交叉学科。信息艺术设计是基于数字技术的设计。信息艺术设计发展需要人才,而人才培养依赖教育。当前,我国信息艺术设计教育面临诸多问题,教育模式仍需探索。本文直面信息艺术设计教育困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积极探索有效解决途径。

关键词:艺术设计;信息技术;教育困境;途径探索

一、信息艺术设计建立背景

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依赖日益增长,逐步形成了基于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智慧生活方式,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成为主要需求。市场主体顺应市场需求,纷纷投入到各种知识和信息组成的消费产品和新型服务研发中。信息产业生产对信息人才需求激增,为填补人才缺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融合催生新交叉学科,推动教育改革。

二、信息时代艺术设计的内涵

艺术设计区别于艺术欣赏,设计产生于生产实践的需要。信息时代解决了传统艺术设计受限于表达形式的问题;使用数字工具实现设计精细化,提升审美价值;网络和虚拟现实技术让设计突破具体“物”的限制,进入抽象“物”的领域,扩大设计使用范围;技术取代人工完成机械环节,提升效率、节省人力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加速行业革新发展——实用、审美、经济、服务、娱乐、技术、个性等纳入设计需求。信息艺术设计是历史发展、社会进步下艺术设计发展的必然阶段。科技、经济、社会等优异的外部资源让设计满足新需求成为可能。但要真正实现信息艺术设计的价值,人才才是关键内核。

三、信息艺术设计教育困境及解决途径

人才培养依赖教育发展。信息艺术设计整合信息技术和艺术设计,国内发展时间短,经验不足,国外尚处在探索阶段,且各国国情差异大,缺乏参考。信息艺术设计教育要想实现长足发展,必须根植本土,直面教育困境,提出解决方案。

困境一:错误的“跨学科”教育理念。

信息艺术设计跨学科性质决定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既要掌握设计基础能力又要适应数字社会发展,改变了艺术设计的教学方式。一些教师无法掌握技术,延续传统教学方式;另一些教师体验到技术带来的便利,教学中过分重视技术。这种情况在信息艺术设计教育中普遍存在,两种类型的教师都缺乏“跨学科”教育理念,无法培养出真正的复合型人才。

解决途径: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应当明确信息艺术设计的本质是设计。创新内容是设计的灵魂,信息技术是媒介和手段。信息艺术设计不在于要求设计者掌握能够实现设计的技术,而在于做出技术能够实现的设计。信息艺术设计教育应以培养设计能力为重,课程设置以设计为主,奠定扎实的设计基础,培养大胆想象、敢于颠覆的创新创作意识;在信息技术方面,开设适量课程,教授简单操作方法,了解技术运行原理,培养信息技术思维方式。在设计时带有技术思维,保证设计产品技术上的可实践性。

困境二:信息轰炸下创新意识培养困难。

信息时代,数字产品和服务极大地丰富着社会生活。人们一边享受技术便利,一边承受信息轰炸、产品更迭频繁、市场瞬息万变的影响。学生可以轻易获取各种信息转化为设计灵感,但信息泛滥导致甄别信息难度大,出现设计蜻蜓点水、盲目跟风、迎合讨好等现象。在信息爆炸的社会大环境下,创新意识培养举步维艰。

解决途径:创新难,难在新。长期接收过剩信息会影响个人价值判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是关键。适当增设社会学、心理学等社科课程,培养质疑和批判思维,提高理性思考能力。数字技术为无数幻想提供了实现可能,但创新不是天马行空、异想天开,不能只注重数字化表达的外壳,表达的内容更重要。教育中应当引导学生回归本心——设计是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的。设计来源于生活并回归生活,需要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共情能力。适当增设文、史、哲等人文课程,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体验生活,提升情感感受和表达能力。

困境三:人才输出面临两方挑战。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市场准入门槛低,设计产品鳞次栉比、良莠不齐,消费者眼花缭乱,设计市场难以预测。广受业内好评的产品叫好不叫座,拉低行业水准的产品消费者却趋之若鹜。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人才,行业和市场双重标准从教育实践层面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

解决途径:人才输出是高校教育最后一环,也是教育的试金石。培养应用型人才,将教学和项目实践结合制定新的课程考察方式,项目实践就是上课,实践成果就是成绩,培养知识应用能力;引进双师型教师,以实际案例教学、模拟设计,了解行业动态;深度推动校企合作,了解企业需求;创建校内平台,选择优秀的学生设计推向市场,打通学生和市场的直接联系,让学生在和行业、市场的不断磨合中成熟。

设计在行业和市场双重标准下难以平衡,但分析已有成果发现,成功设计大都有深度且能引起广泛共鸣。设计的深度在于内涵——体现設计者价值理念,而民族意识是最广泛而持久的共鸣。教育中应当重视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其内在精神和核心价值,引导学通过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创新表达,让民族文化重获新生,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四、结语

信息艺术设计发展还将经历长时间摸索,信息艺术设计教育应立足于社会实际,结合人文、社会科学理念,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艺术设计为内容,培养学生感知、整合、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向社会输送具有人文素养、科技思维和设计能力的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潘丽娜.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分析及教学模式探索[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0(6):82-86.

[2]田园,田卫平.中英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9):76-78.

[3]师丹青,王之纲,徐迎庆等.信息艺术设计 :在艺术和科学融合的“临界点”上[J].装饰,2019(317):50-54

[4]李根.信息艺术设计——信息社会下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新趋势[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0.

[5]付志勇,钟艺琪,薛倩琳.创新与思辨:信息艺术设计之实践运用——对话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师生[J].中国艺术,2019(3):62-69.

[6]陈改花.创新意识在信息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研究,2018(37):226-227.

作者简介:

彭静(1994-7-),女,汉族,湖北荆门人,助教职称,现就职于贵州城市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途径探索艺术设计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浅谈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探索
书封与现代艺术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辩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