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与科学利用探析

2020-05-26 02:03冯春
卷宗 2020年8期
关键词:纸质资料服务

冯春

摘 要: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地质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地质勘查和科学研究工作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地质工作服务领域实现了从以服务矿业为主向支撑服务矿业、民生改善、城市规划、生态文明建设、防灾减灾、农业农村发展及国防建设等方面不断拓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地质资料所能提供的信息越来越丰富,地质资料在经济社会中的服务作用日益凸显,对于地质资料服务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政府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的关注。本文在分析了地质资料管理现状和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通过信息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深度开发等几个方面着重探讨了地质资料管理与利用的对策,旨在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理论性的参考意见,更好的满足政府决策、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的服务需求,提高地质资料的利用效果。

关键词: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科学利用

1 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现状

1)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的实际状况。目前,我国的地质资料档案一般由国家、省市地质资料馆等专业地质资料馆和基层地勘单位保管。近年来,各级专业馆的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长足的发展,但是,基层地勘单位的地质资料档案管理工作仍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受管理体制的制约,财政预算资金对地勘单位的地质资料管理投入处于缺失状态。地质资料管理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得不到地勘单位的重视。长期的投入和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地勘单位地质资料保存设施落后、保管方式比较原始,存在管理人才缺乏、专业化水平低、专业管理培训缺失和信息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几十年以来地勘单位所积累的一大批原始资料、纸质成果报告、实物地质资料,因缺乏有效的保护,已出现损毁现象,急需进行抢救性修补与保护。

2)地质资料档案数字化的实际状况。地质工作者在工作中产生的大量地质资料,形成了今天的地质资料档案。早期的地质资料档案主要以纸质形式保存,后期的档案实现了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共同保存。纸质档案具有保存时间长,易识别、存储形式直观等优点,但又有保管难度大、易老化、易损毁、易丢失等弊端。与纸质档案不同的是,电子档案具有信息存储量大、载体的多样性及信息资源的共享性等优点。针对纸质资料档案的体积大,数量多,查阅、保管不便的弊端,全国的地质资料馆、地勘单位已经启动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对没有电子档案的纸质资料,进行采集、加工、处理、存储,依靠现代化的存储管理软件和硬件支持环境,建立地质资料数据库。不仅保证了地质资料保管的永久性,而且实现了电子资料替代纸质资料的借阅,避免了对纸质地质资料的损害,达到了对资料的最大保护。并且,利用计算机系统存储地质资料使得存储的空间无限扩大,利用局域网进行交流、借阅,使得共享更高效、便捷。但是,部分基层地勘单位由于馆藏建设、设备购置与人员培训等投入缺失,信息化系统建设仍处在滞后的状态,尚未真正摆脱以手工作业为主的工作方式,无法充分发挥地质资料数字化所带来的应用效果。

2 地质资料管理与科学利用路径

1)信息化管理。近年来,地质工作的范围逐步拓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更是不断深入各个领域,地质资料档案实现与计算机技术的有效融合,既是网络时代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求,更是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

建立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要求在确保地质资料信息真实性、完整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大数据处理的优势,运用现代地质工作理论、方法,对地质资料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建立起各种专题数据库。通过检索、查询、储存、综合分析和应用共享,实现地质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和时效性,促进地质资料的资源高效共享,发挥出地质资料档案的最大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

国家高度重视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原国土资源部出台《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方案》之后,地质资料的信息化管理向集群化和产业化的方向高速发展,地质信息在资料汇交、信息加工、监管和社会化等方面越来越系统化和规范化。

2)社会化服务。加强地质工作,不仅是缓解资源约束、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城乡建设、开展国土整治的重要基础,也是防治地质灾害、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无论是从开展国土资源调查,还是进行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无论是开展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还是为城市空间布局、产业升级转移、扶贫攻坚、废弃矿山生态治理恢复等提供技术支撑,都离不开地质工作。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地质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作为其基础工作的地质资料档案管理工作,更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创新精神为引领,以社会化服务为目标,全面提升管理水平。一方面增强地质资料管理的汇交水平,建立地质资料数据采集、生产、汇交、保管、服务为一体的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新模式。另一方面要强化社会服务性,提升地质资料的公开利用的程度,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自然资源中心工作,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3)建设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平台。2017年,原国土资源部印发《地质资料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工作方案》,提出依托国土资源门户网站和国土资源业务网,在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共享服务平台、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管理与服务平台、地质资料委托管理系统、地质资料汇交信息公示系统、油气钻井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已有信息系统基础上,梳理、整合、构建统一的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信息流程,建设形成地质资料信息管理服务系统,支撑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和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之间开展跨地区、跨层级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信息共享利用,形成全国统一、动态更新、多级联动、权威发布的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体系,为地质资料汇交人和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目前,地质资料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已经建成并开始运行,提供全国各级馆藏机构和委托保管单位的地质资料信息公开,计成果资料41.5万档、原始资料5.9万件、实物资料1.9万件,提供目录信息统一查询、在线文件浏览、下载等。该平台的成功运行标志着我国地质资料信息化、地质大数据开发利用、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4)进行综合研究和深度开发。面对市場经济发展带来的信息需求,人们对地质资料的需求也发生着变化。地质资料档案的深度开发及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是未来资料利用的热点。在互联网背景下,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突破传统,改革创新,盘活地质资料,延伸地质资料服务产业链,实现对地质资料的深度开发成为必然。要推进地质资料信息开发利用体系建设,培育地质资料开发利用服务新兴产业,促进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开创公益服务与商业服务有效结合的新服务模式。要创新服务内容、方式、方法,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在对地质科学数据和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各种专题产品,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变粗加工为精加工,提供原材料到提供成品,资料服务为知识服务,行业服务为社会服务,推动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工作向纵深发展。

3 结语

新中国成立以来,地质工作成就卓著,为新中国独立的工业体系建立提供了矿产资源保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党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和新的发展理念的新的历史节点上,地质工作的重要性作用更加凸显。充分挖掘地质资料档案的潜在价值,把地质资料档案用好、用活,及时有效地满足社会各项建设事业的需求,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当前地质资料管理开发利用工作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王新春.齐钒宇.商云涛.高学正地质资料数据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矿业,2016(6).

[2]胡青.戴庆嘉.康晓钧地质档案资料的开发与利用[J].第四届全国地质档案资料学术研讨会文集.

[3]何兴.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与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9(09):59+61.

猜你喜欢
纸质资料服务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纸质书与《北京是个好地方》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