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中高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创新探索

2020-05-27 23:03施国山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施国山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思政教育;人才培养

随着高质量发展的继续推进,高职院校从规模化的发展转入内涵式的提升发展。校企合作作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通过校企合作优化高职人才培养机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了高职学生就业率。高职院校在校企共同育人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要顺应校企合作背景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积极主动做好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校企合作共建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 校企合作现状

一方面,高职院校是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进行校企合作,有利于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符合企业需求的专门人才,减轻学生就业压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中,企业需要高校提供技术服务,高校在为企业服务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企业通过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获得新技术,双方获得共赢。但另一方面,企业的利益追求、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不稳定性和流动性比较大,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高校只有通过服务社会的功能,帮助企业更好地创造效益,才能使合作双方站在平等地位,长久合作下去。且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经受了年代的考验,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运转灵活、优势互补的最佳职业教育模式,体现了学校和企业在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上职能明确分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及相关资源共享的原则,其实质是通过学校、企业的合作,培养出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企业一线所需人才[1]。

(二) 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现状

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方向。一是各高校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领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不断上升,并且不断加强和稳定。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逐渐科学化、规范化,有固定的教育教学内容,有丰富的第二课堂辐射,教育教学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但是在开放的环境,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某些方面还稍有欠缺。三是思政教育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显著提高,但是实践能力还有不足。党中央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给出更多的机会深造、研修,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思政理论教师、教学骨干和管理骨干,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高校都具备一支专业为主、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动态平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2]。但是思政教师队伍依旧存在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四是思政教育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意识逐渐突出。

(三) 校企合作共建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从校企合作的紧密度出发,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有一定术业专攻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而人才的录用者是企业,企业的生命操纵在员工手中,那些具有高技能和较高职业素养的员工,有益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高技能高素质员工离不开高职院校的培养,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熏陶。其次,人的发展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从学生转变到职业人,是一个学生作为社会人思想成长的过程。学校和企业要完美地实现无缝对接,完成“大学生”到“职业人”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贯穿学生整个成长蜕变的过程,而不能简化为各自为政的阶段式任务。学校和企业携起手来,密切合作,共同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可能实现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现状

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校企合作中双方共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进行了不断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注重技能教育,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等问题,给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威胁与挑战[3]。

(一) 思政教育内容的变化

学生从校园生活进入社会生活,学习生活环境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开始接触企业文化,按照企业管理制度开始工作和生活。企业的文化和價值观对学生的思想会产生新的冲击。虽然每个企业的文化各有不同,但是,他们的共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学生刚走出校门,对企业和社会发展认识还不够全面,也就容易陷入拜金主义和追求不正当利益的漩涡。企业对学生的教育更多在技能,和学校教育有极大的不一致性,这就淡化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加之企业选拔培养干部、绩效考核更多的是注重业务能力和业绩,学生的道德底线极容易受到挑战,让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在新的环境中迷失自己。

(二) 思政教育载体的变化

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学校通过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通过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系统的教育、课堂的灌输让学生恪守道德底线,正确履行职责。当学生进入企业以后,身份变成了职业人和社会人,他们名义上虽是学校的学生,但实际已经是企业员工,有一定的薪资。企业没有专门开设思想政治课程,只有企业规章制度和“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生存法则。学生失去了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思政教育被边缘化。

(三) 思政教育中学校和企业联系不够紧密

沟通是融汇校企需求,把握学生动态的重要手段,沟通是否顺畅,决定着校企合作的成败,也决定着校企合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4]。没有双方有效的沟通,就没有办法形成有效的协议。校企合作更多的是双方利益上的协议,而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没有进行有效衔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融合企业文化,企业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双方在思想政治教育这方面没有紧密联系,实现学生思政政治教育良性衔接。

(四) 学生难以适应新角色中的思政教育

高职学生本身对思政类的课程就缺乏兴趣,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思政类课程不重要,对其提升就业竞争力没有益处。校企合作模式下,虽然也开展了思政教育,但由于学生对环境适应程度、角色转变程度等的差异,学习的积极性和态度都受到了一定影响。高职学生在刚参加工作时,工作压力大,再加上企业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等,都容易让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产生恐惧或者紧张的情绪,进而产生悲观消极的心理,更不用提主动接受思政教育。

三、校企合作共建思政教育路径创新探析

针对校企合作背景下思政教育内容、教育载体发生的变化,高职院校和企业应该加强联系,发挥校企合作中的双主体作用,提升学生素养,将思政教育的功能做强、做实,常抓不懈。

(一) 学校方面:严格准入机制,构建“大思政”格局

提升合作要求,严格准入机制。首先,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校企合作企业的审核,做到审核规范化、标准化。对每一个合作企业进行管理模式、企业行业背景、是否与学生专业对口、能否将学生所学知识与提升专业技能更好地结合等方面的综合考评。校企合作企业不应该是某个部门领导、专业负责人的个人关系联系而来,也不应该是社会团体推荐而来,而是在学校针对学生专业,由就业部门前往联系考察,经过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党总支委员会讨论后,向师生公示后的企业,做到“凡进必审”,提升学生走入社会第一步的直观感受。其次,提升对校企合作育人的要求。校企合作“实践育人”,学校要有意识地锤炼学生思想,历练学生,引导学生明确进企业的目标意义,让学生在企业中感受思政教育,实现“会上课”到“会动手”的转变。在企业“实践育人”的沃土中,优化教育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坚定实践育人是思政教育的新载体,根据社会需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服务社会。再次,学校应当充分把握学生成长规律,把握思政教育的一般规律,充分探究“大思政教育”观念,实现“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针对企业文化和校园思政教育内容有不同之处的问题,高职院校可以将企业文化、企业核心价值观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通过聘请企业领导或骨干成为思政课教师、企业文化宣传片、企业学习参观、党建互联互动等手段,多角度、深层次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突破时空阻碍,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最后,实行“多导制”全员育人。“多导”包括为学生整个在校生涯配备专职辅导员,再配备优秀学生助力辅导员,协助专职辅导员完成工作,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为二年级学生配备“学业导师”或“专业导师”,由优秀专业教师担任,对学生进行专业兴趣、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的培养引导;在学生定岗实习过程中,聘请企业专家能手或有创新创业能力的老师为“职业导师”或“创业导师”,提升学生定岗实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 企业方面:加强企业文化引领,建立校企共管体制

1、以文化为载体,增强认同感。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它是企业理念形态文化、制度形态文化和物质形态文化的有机复合体[5]。它与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为:一是用正能量激发学生或者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以此规范他们的行为;二者教育方法都是用“课堂+实践”的方式,两者相互交错进行,让学生或者员工接受、认同;三是他们的目标都是要实现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如果将企业文化通过相应的平台,转化成学生在企业中的思政教育载体,将更好地为学生实习、工作打下基础,打破学生认为的思政课“无用论”。

2、用先进典型,为学生树立榜样。用企业中的优秀管理者和优秀员工作为典型人物和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从成功者身上学习优良的职业素养,正确的三观和脚踏实地的优良品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这和思政课“培养什么样的人”目标契合。企业先进典型作为社会人,可以从不同于师长的角度引导学生的成长,进而提高和完善思政课堂实效性。

3、联系高职院校,實行校企共管。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之初,会因环境、角色的转变等因素,形成校园生活和企业工作的落差,进而滋生心理负面情绪。这时,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又处于空白期,容易产生各种问题,例如,顶岗实习混日子、不服从企业管理、逃避实习、跳槽等。企业应主动联系学校,将企业管理制度与学校班级管理制度、课堂管理制度结合起来,相互借鉴,共抓、共建、共管。企业按照需求,与学校确定人才培养规划,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去。在企业实习期间,按组设立由学校辅导员、实习指导老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管理制度,在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工作需求等的基础上,通过多角度、多种方法共同育人,校企相辅相成,真正解决学生需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 学生方面:提高思想认识,提升职业素养

1、提高思想认识。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之外,要对思想政治类课程树立正确的认知。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可以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增加个人魅力。

2、提升职业素养。从学生到职工的转变、理想到现实的转变、理论到实践的转变过程中,学生应当努力学习,适应角色的转变。通过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素养的提升,避免时间观念缺失、工作效率低下、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等诸多问题,不轻易放弃实习生活。用娴熟的技能和较高的素养去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在学校,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多接触社会,获得有效锻炼,合理进行自我评价。通过学校定向的指导,在转变期明确自己的职业选择,形成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职业理念,使得自己的职业生涯持续健康发展。

校企合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高职院校培养目标。通过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得学生在就业时有较好的针对性优势,有益于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