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20-05-27 23:53张瑞祥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农村教育教学创新互联网

张瑞祥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教育;教学创新

一、问题提出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力,正在潜移默化推动着政治、经济、生活、科技朝着更高的方向发展。“教育”作为社会存在的一种手段,必然也会随着互联网的浪潮,呈现出信息化发展的趋势。随着经济发展,农村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提升,教育信息化的脚步慢慢从城市延伸到农村。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正式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运用互联网+教育,缩小区域、城乡、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1]。刘延东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把握“互联网+”潮流, 通过开放共享教育、科技资源,为创客、众创等创新活动提供有力支持,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教育公共服务[2]。

互联网时代农村教育的发展受到国家政府的广泛关注,政府的一系列行动措施,使互联网对农村教育的影响越发深化,但经过实践却发现农村教育对互联网的适应性却受到限制,这就需要深入研究农村教育的特征、现状,找到问题的本质才能进行创新和推动。

二、互联网时代下农村教育的特征

(一) 高效便捷

“互联网时代教育”表现的是用互联网思维,对教育整体或部分进行创新,使教育发生质的提升,达到水平的飞跃,推动教学方法和思维的变革[3]。

农村传统教学中,教师黑板板书,师生课堂互动局限于教师的语言描述和学生的想象。课堂时间不能被有效利用,学生思维不能散发。互联网教育可以通过电子白板和教师制作课件,把章节重点以绘声绘色的视频或者图片展现给学生。一方面,简化了教师的教学,更多时间关注学生、组织协调课堂。另一方面,多感官激发学生内驱力,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对上课的兴趣,打破了原有的关系结构,使师生互动更加融合。利用互联网的开放创新,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创造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管理也可以运用互联网,将教务电子化,利用信息化设备检查监督学生。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作业、课件、重要知识点通过互联网转发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空间被无限扩大,提升教学效果。

(二) 开放融合,资源共建共享

“互联网+教育”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提供了校内校外共建共享和持续进化的生态环境。社会开发商业APP,教师利用自身知识素养对APP加以整合,在后续的共建共享中更新完善,生成性价比更高的教学APP,为教师提供资源分享的平台。把优秀教师的录课视频发布到APP,通过视频的点击下载量,可以发掘更多优秀教师。对教师来说,这种方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发动力,有利于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学生通过教学APP可以在家就上名师课堂,分学段学科精确学习,既减轻了家长辅导负担,又可以筛选学生喜欢的学习模式,提高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当前,我国农村不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利用互联网时代农村教育的共享性特征,可以减少区域间的不平衡,缩小地区差距,相对促进教育公平。强、弱校之间可以进行“捆绑教学”,一个强校与几所弱校捆绑交融,形成一个共同发展体,捆绑关系以制度的形式规定下来,真正实现理念共享,管理共享,成果共享。

三、互联网时代农村教育的问题表现

(一) 基础设施薄弱,配套不完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互联网的普及为促进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带来很大的契机,同时,政府也为互联网在农村教育教学的普遍应用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投入了较多的人、财、物。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完善程度是衡量农村教育互联网普及程度的重要指标,通过对部分有代表性的农村学校进行调查后发现,政府的关注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但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完善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许多农村学校在硬件、软件以及信息数字化、课程开设等方面还存在配套不完备、不全面的现象。

调查发现,农村学校计算机数量与学生数量严重不均衡,且计算机硬件配置较低,机器损坏率闲置率高。教学软件也大都满足不了实际教学的需要。再加上各种维护和开发也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农村学校财力很难维持这些开支,导致计算机成了一些学校信息化设施的摆设,一些学科基本还是采取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模式,没有条件进行现代化的教学内容演示。

(二) 校领导、教师观念落后,优质师资短缺

校长和教师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互联网时代农村教育所持的观念,将会抑制或促进互联网在农村学校的推行。农村校长大都长期生活在农村,条件的局限性让他们对互联网的认知存在片面性,相对于需要花大量资金且成效不一定好的互联网教育,他们则更偏向于保守的教育教学[4]。校长作为学校最高领导者,有责任对学校各项管理教育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即使部分农村校长对互联网农村教育有好的認知,他们也很难具备充足的信息和能力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制度做出较好的决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大规模往城市涌进,为了保证学校教育质量和班级正常授课,农村实行“撤点并校”政策。由此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优秀师资的流失。留下来的教师一般年龄较大,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不会正确熟练地操作信息化设备。虽然有的农村学校也较好地普及了教育信息化,但部分教师可能由于惰性,过度使用信息化教学,对一些生涩难懂的知识点仅用课件一笔带过,则违背了互联网教育的初衷[5]。

(三) 互联网时代农村教育制度政策不完善

制度具有导向和规范的作用,使行动者的执行和评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互联网时代农村教育积极稳妥地发展,离不开好的制度作保障。

我国尚未建立完备的互联网农村教育体系。农村学校互连网的应用比较散,自上而下形成不了领导有效、执行有方的状态。小规模,偏远农村教育跟大规模条件较好的农村教育相差很大,教育呈现出“马太效应”。投入农村学校的信息化装备的数量及质量,设备维护人员的素质,资金投入和使用都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设备投入不达标,损坏率高,等于变相浪费。设备维护人员大多是仅掌握一些技术皮毛的非专业人员,互联网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多为一次性,没有持续稳定的供给主体。资金的使用零散,各部分花费没有相对稳定的投入比率,随意性大。校长和教师的培训考核缺乏持续性。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对决策起拍板的作用,因此,必须要注重前瞻性能力的培养。教师培训的方式、内容、时间,不同地区没有标准的权威参考。互联网时代农村教育需要相应完善的政策制度做保障。

(四) 互联网时代农村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笔者从教育部官网整理了2017-2019年近三年的全国信息化设施投资金额。其中,计算机台数分别为13 311 486台、12 905 526台、12 336 917台。多媒体教室间数分别为422 748间、396 709间、368 207间。教育科研设备投入金额分别为60 746 398.74万元、55 134 919.21万元、49 812 055.73万元。信息化设备投入总额分别为17 505 555.78 万元、15 870 274.95万元、14 251 585.04万元。统计调查,当前我国有近7万个农村教学点,教育信息化投资需要140亿元。通过对比分析教育部官网发布的教育信息化投资额,这些资金分配到各农村学校,支持度还是有所不足。政府虽出台了相关政策对农村教育信息化投资有所倾斜,但政策的执行多偏向优质学校,信息基础好的学校越来越好,小规模落后的学校仍旧动力不足。此外,学校自筹和社会捐款也是农村教育资金来源,但是所占比例微乎其微,政府虽然是供给主体,但财政的拨款大块用于提升升学率,用于信息化建设的数额还是相当有限[6]。

四、农村教育适应互联网时代知识传播对策

(一) 强化硬件、软件、数字化资源相关基础设施的投入

没有基础设施,互联网农村教育就是纸上谈兵。互联网时代农村教育具有共享性特征,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可以逐步缩小农村跟城市间的“数字鸿沟”。在硬件投入上,首先,应保证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大面积覆盖。其次,上级政府应当为学校配备数量适当的计算机、投影仪等信息化教学设备。硬件的配备要结合学校实际,不必追求价高功能新颖。此外,由于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分布年长者居多,要考虑到设备的简单易操作性,硬件的投入以实用为主。软件方面则应偏向于课件创新、课程共享、智能APP开发应用。比如语文,当教师制作出来的课件生动映射课本内容时,就能更好提高视听效果,加深学生印象。另外,农村学生通过课程软件,联通外界优秀教师,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享受优质教学资源[7]。疫情期间“MOOK”“钉钉”“腾讯视频”这些APP有效保障了停课不停学。北大公开课等也为学生学习提供契机。此外,要对设施维修更新给予专项资金加以保证,避免影响课程进展。学校课程的开设要注意均衡,对综合类课程、实验演示类课程,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为同学们搜集学科相关视频资料加以补足,再加以细致讲解,而不是仅有空洞的理论。

(二) 增加师资培训,转变传统理念

观念是一个人对事物的主客观看法,它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思维转变了,看待事物的视角就变了。校长和教师首先要转变对学生的优劣评定标准,校长的战略规划和教师的教学工作落脚点如果仅是学生学业成绩,就会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站在学生本位思考,认识到学生是能动的人,才会转变思维,充分挖掘到互连网的价值。校长要培养对互联网的敏感性,思考新型学习模式下如何利用互联网,带动农村教育的变革。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校的学生培养方案,教师教学改革方向,更好促进学生发展。

对于教师而言,如何保证教师数量,留住优秀师资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关键。用政策吸引师资留住师资,政府要根据地区学生结构分布,合理安排特岗数量。此外,还要注意特岗教师的学科分布。为了推进互联网时代农村教育的发展,可以对信息技术方面教师数量进行倾斜,根据招聘教师的学科素质高低,在薪资水平,福利待遇,配偶工作方面给予相应的照顾,提高农村教师的积极性。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通过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学技巧,可以把自己所学以更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进行简单测评,划分等级。等级不同,培训也不同。农村教师年龄结构都偏大,培训时要考虑到教师的个体差异,让教师主动接受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培训的方式多样,学校可以引进“青椒计划”“兴成长计划”等优质社会公益教师培训课程[8]。对教师来说,线上培训可以更合理统筹时间。当地政府应主动发挥中间人的作用,通过对所在辖区范围的农村学校信息进行汇总分析,统筹“校际合作”主动促进不同层级水平的学校定期交流,学习优势,补齐不足,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三) 完备制度政策,深化评估保障

好的政策是基础,政策执行是关键,充足经费是保障。运用互联网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是目标。要把“督政”与“督学”相结合,形成推动互联网时代农村教育发展的合力。互联网时代农村教育发展,政府重基础设施投资,轻长远战略安排,要转变这种政策思路,重建设,重运用。政府要建立三个层面的评估指标,首先,“基础性发展”阶段的评估指标。在这个阶段,要对投入到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是否达标进行评估,对设备利用率损坏率设置最低点,避免资源闲置浪费。其次,规范性发展阶段的评估指标。在此阶段,要把一些发展较好的学校作为示范点,作为标杆,规范其他农村学校信息化发展[9]。最后,主体性发展阶段的评估指标。在这个阶段,不同地区可以将本土特色融入到互联网教学中,发展农村教育特色。对校长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水平,教学应用效果进行定期考核评价,并将评估结果赋以权重,跟教师的薪资建立联系。为了留住师资,有的地区在教师培养、职称评定方面,县教育局设定了《特别优秀青年教师推荐县级骨干教师实施方案》,通过政策吸引师资,留住师资。

(四) 多方筹措资金,补齐经费短板

教育属于“混合公共物品”,具有很明显的正的外部性,如果仅有私人提供,政府不予以支持就会出现供给不足的现象。教育的属性决定了政府必须成为教育产品的主要提供者。为避免互联网时代农村教育经费不足,政府部门要设立专门的农村教育财政拨款部门,提高政府对农村教育的关注度。“小政府,大社会”,政府资源有限,政府在履行主体责任的同时,要建立相关的政策,调动社会、市场,積极投入到教育事业上来,为互联网时代农村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农村学校可以发展本土化教学,通过互联网,共享本土教育,主动提高外部吸引力,加大投融资力度。资金的使用要注意比例,对于硬件设施尚可的农村学校,应该分配较多的资金投入到教学软件开发。对于规模较小、条件较艰苦的学校,先补足基础设施,然后再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情况,合理分摊教育经费。也可以设立模范学校,以点带面,全面促进农村教育互连网的应用。此外,还要有一定比例的经费保障软件硬件的开发维护。学校要建立专款专用以及经费监督保护机制,经费的使用公开透明,做到专款专用。

猜你喜欢
农村教育教学创新互联网
关于如何优化农村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探索
浅谈如何改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探究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探究
古代社学对发展农村教育的启示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