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加速转变国际人才交流方式

2020-06-01 05:26苏光明
国际人才交流 2020年5期
关键词:科技疫情

文/苏光明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人类面临的一场危机,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世界。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国际人才交流工作要适应新形势,借用新技术,采取新路径,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准确识变,掌握国际人才交流新变化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传统国际人才交流模式,但同时催生并推动了新的国际交流合作路径。

应对危机的压力和政治运作的逻辑,不断冲击着国家间信任和合作的基础,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疫情下的国际社会合作机制脆弱,尽管存在着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等平台,但是其动员资源的能力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应对当前全球疫情的需要。二是疫情推动了大国之间的战略竞争,某些国家和利益集团利用疫情加快推动自己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争夺。三是疫情被意识形态化,导致所谓的国家治理模式和全球治理模式的竞争。四是疫情被国内政治化,成为一些国家国内选举、党派竞争、政治合法性斗争的议题。这些特点和表现,也使科技垄断性与国界性渐趋增强,对后疫情时代的国际科技人才交流合作产生影响。

与此同时,疫情助推了新技术的快速应用,产生了新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流合作方式。人工智能、大数据、远程会议、云计算等技术为国际抗疫提供有力支持,远程办公、在线会议、网络课堂等也成为疫情下保证各类组织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信息手段。这些技术对国际合作的模式路径提供了新的方向,我们应在国际人才交流中积极探索、应用新技术,促进国际科技交流便捷高效。

科学应变,构造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新框架

目前,我国正处在“两个大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汇期,我国与国际体系的互动从“改变自己,影响世界”逐步走向“改变自己,塑造世界”。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的形势下,我们应抓住时机,积极构造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新框架。

调整政策导向。一是以抗击疫情为契机,积极开展全球卫生领域的科技合作,在公共卫生、疫苗及药物研发等领域倡导推动国际科技人才交流。二是牵头推动大科学计划和工程,针对气候变化、生命健康、环境保护等全人类的共同挑战,深度参与科技合作,并找准切入点,设置课题,自信与公开地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三是以提供科技援助为基础,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人才交流,深化与亚洲、欧洲的科技交流,提升日、韩等国家科技合作层级,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四是积极完善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贡献全球治理的中国国际科技合作方案。

调整合作模式。基于疫情对国际互信的进一步打击,科学技术的垄断性与国界性渐趋增强,科技人才的流动性会进一步受阻。应逐步改变请进来的科技人才引进与合作模式,通过对具体人员、具体项目的分解与组合,不一定谋求国际科技人才的人员到位,而是谋求国际科技人才的智力到位,让国际科技人才远程介入我国以及全球科技合作。

一是按需制定更为灵活的科技合作和人才引进计划。改进国际科技人才交流的计划周期,要长短结合,更具灵活性。二是探索基金制的科技合作模式。设立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母基金,调整资助方式,发挥社会力量和民间机构的能动性,以国家少量资金撬动民间资本,实现政策基金与民间基金的有效配套。三是丰富人才引进和科技合作的形式。适当打破“刚性制约”,拓展柔性化人才引进方式,探索订单式的科技合作。

调整操作方式。一是以任务导向为主,分类管理、灵活资助。采取更灵活的资助方式,由国内划拨项目经费拓展到国际科技项目招标,鼓励企业对科技合作、技术攻关采取全球招标,撬动国内民间机构力量,多种方式吸纳更多国际科技资源。二是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保障科技合作项目实施成效。系统分析线上线下科技合作的特点及优劣势,结合更加精准的人才引进及科技合作计划,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推动。三是强化国际合作的风险管理。

主动求变,搭建国际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新平台

主动在危机中求变,既是对历史的洞察,也来自对现实的把握。疫情过后,科技创新和竞争会更加激烈,我国国际科技人才的合作路径,要适应新形势,借用新技术,采取新路径。其中,搭建国际科技合作新平台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合作路径。

加强平台的顶层设计。一是平台设立应与国际科技合作及人才交流的计划、项目设立相契合,以更加精准服务科技计划,减少浪费。二是应构建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民间机构运营为主的平台架构。加强对国际智力资产和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法规研究和普及教育,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法规进行运作。三是在平台建设上,随着5G、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人才交流跨越空间限制,交流的及时性和效率不断提高。应充分研究并推动线上科技合作平台的建设,使平台既可以服务线下合作,提升合作周期的成效、节点、流程化及信息化的管理能力,也可以发挥平台信息化的特点,实现远程合作。

完善平台管理治理机制。一是便捷性管理。逐步建立线上平台的交易和管理规则,细化材料甄别、人员面试、项目洽谈、合作签署、资金资助、合作执行、合作评估、合作成果展示等各环节的管理机制,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甄别、评估科技合作价值,推进相关信息软件建设。二是安全性管理。优化线上传输加密以及其他先进技术,保护人才、科技合作及科技成果的信息安全、知识产权等。三是开放性管理。推进具体项目的双向沟通与合作,并建立网络撮合平台,整合多种资源供需对接,实现精准的数据挖掘和匹配。

充分发挥第三方平台和新技术的作用。美东时间3月30日,联合国在纽约总部宣布,腾讯公司成为其全球合作伙伴。联合国与腾讯达成合作之后,来自全球的对话参与者将通过腾讯会议、企业微信两大平台,并借助腾讯同传技术,灵活组织和参与不同规模的在线会议。此外,钉钉、华为云WELINK、字节跳动飞书都各有特色、表现不俗,都可作为第三方平台为交流提供支撑。可以看出,新的信息技术、信息产品的推广应用,为我国国际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提供了更为灵活的思路。为此,我们应大力推动数字技术大规模应用,同时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第三方在线平台开展合作,以提高交流效率,降低交流成本。

3月13日,北京,中韩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合作机制正式成立并举行首次视频会议(图片来源:新华社)

一是关注公共交流平台中的前沿思想,大力增加著名科技人士视频演讲,关注国内外诸技术大咖在各种知名论坛和重要科技盛会中的发言内容,领悟跟上前沿思想和科技创新意识,并以此为契机,开展合作交流,以解决技术型、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等真正的刚需。

二是突出“先进知识体系引进”和“先进经验流动”,不拒众流,方为江海,要侧重先进经验流动,将有关项目择优融入平台,并将其规模化、网络化,产生飞轮效应,以避免单纯的低质量人才流动所造成的合作进展缓慢及成效不佳,最终助推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是扩展交流介质上的内容,进一步将优秀书籍、视频等版权化的内容加入交流范围;顺应当下潮流,充分利用实时在线直播这种形式,突出其在疫情等特殊情况下逆流而上的特点,不断带动相关项目移动化、在线化,从而方便大众更便捷、更友好地开展交流。

印度知名女作家阿兰达蒂·罗伊说:“从历史上看,大瘟疫迫使人类与过去决裂,想象一个重新开始的新世界。这一场流行病也不例外。它是一个门户,一个连接这个世界和下一个世界的入口。”我们应审慎看待疫情对国际科技人才交流路径的冲击,积极调整,有所作为。

猜你喜欢
科技疫情
战疫情
笔中“黑科技”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当前 警察不退
待疫情散去 春暖花开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