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湾的袖珍岛国——巴林

2020-06-01 07:41高关中
百科知识 2020年7期
关键词:巴林阿拉伯珍珠

高关中

在波斯湾内靠近沙特阿拉伯的海上有一个小岛国叫巴林,全称巴林王国。国家小而富,以自由港和开发石油立国,是海湾地区的贸易转运中心和金融中心。

“海上绿洲”成丝路商港

巴林与卡塔尔隔海相望,由30多个岛屿组成,总面积700多平方千米。其中主岛巴林岛为主体,南北长48千米,东西宽16千米,地势平坦,沙漠广布,被称为“黄沙之岛”;沿海多沙丘,有的高达40米;最高的杜汉山,海拔134米。

巴林四周为海,降雨却出奇的稀少,年降雨量仅100~125毫米。夏季闷热,7月均温30~35℃,白天往往超过40℃。冬季温和舒适,1月均温15~20℃。全国找不到一条小溪,只见干沟,不见河流。

上天赐福,绝处逢生,没有地表水,地下却涌泉,掘井即能见泉。据说,国名巴林就是两股水源的意思。如此福地,在海湾地区甚是少见,巴林自然成为居民聚集的“海上绿洲”,也是过往船只靠泊的补给港和贸易港。有了水,荒凉的沿海地带长出了椰枣林和棕榈林。

据说,上古时期,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曾在此定居,腓尼基人以巴林岛作为转口贸易中心;波斯帝国也曾占据该岛;7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巴林被纳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我国古籍《元史·西北地附录》作八哈剌因,指的就是巴林。那时,中国的丝绸和瓷器都在巴林岛和科威特集散。10世纪时,阿拉伯历史学家麦斯欧迪在他的名著《黄金牧地》一书中曾这样描述说:“中国之船直航至翁蛮(阿曼),波斯湾畔之西拉甫港、八哈剌因、俄波拉、巴斯拉等港。而以上诸地之船舶,亦直接航至中国也。” 今天,我们在巴林博物馆可以看到出土的文物中有中国制造的灯碗、手推小磨、马灯及古钱,说明古代中国人与巴林人已经有了友好往来。

葡萄牙人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后,其军舰于1515年驶入波斯湾,7年后占领巴林。至今,在巴林首都麦纳麦以西5千米的海滨处仍保留着葡萄牙人所建的古堡。1602年,伊朗出兵攻占巴林。1783年,以酋长艾哈迈德为首的阿拉伯人攻入巴林,赶走伊朗人,建立哈利法家族政权,这一王朝一直延续至今。

18世纪末,英国势力伸入波斯湾地区,逐渐控制巴林。1871年,宣布巴林为英国的保护国,从此巴林酋长国丧失了独立与自主。20世纪初,波斯湾发现石油,美国垂涎欲滴,成立了由其控制的巴林石油公司,获得在巴林部分土地勘探和开采石油的租让权。面对西方势力,巴林人民坚持斗争。1971年8月14日,巴林正式宣布独立,全国现分为5个区。阿拉伯语为巴林的官方语言,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执政阶层为逊尼派,而基层群众以什叶派居多,教派争执是影响国家稳定的因素之一。

珍珠孕育巴林

巴林的传统产业是采珍珠。在首都麦纳麦高速公路的进口处耸立着几十米高的珍珠纪念碑,6根弧形巨柱合拢于高空,托着一颗大珍珠,夜晚在聚光灯照射下闪烁着七彩光芒;城中另一座航海纪念碑,两片巨大的风帆夹着一颗大珍珠;其他城镇的纪念碑塔也多以珍珠为主题,意在教育人们是珍珠孕育了巴林。

巴林近海珊瑚礁和浅滩是天然珍珠蚌的繁衍场所,岛民世代以采珠、捕鱼为生。每年夏季,采珠者驾舟出海,在没有任何装备的情况下屏气潜到海底捞蚌,剔出珍珠卖给中东和印度商人。20世纪初,世界珍珠的一半出自海湾,巴林则是珍珠集散中心,为世界最大的珍珠市场。全国有三四万人从事采珠业,麦纳麦的珍珠首饰店鳞次栉比。

1893年,日本培殖人工珍珠成功,40年后,人工珠泛滥世界,天然珠一蹶不振。巴林濒临绝境之际,石油救星飘然而至。1932年,杜汉山油田出油,石油很快使这个贫穷小国富甲天下,但石油控制权长期控制在美国石油公司手中。1978年,巴林实行石油国有化,但经过几十年的开采,石油储量日益减少,如今每年的石油产量已从早年的300万吨下降到 100多万吨。设在锡特拉岛的炼油厂为中东最大炼油厂之一,年炼油能力1300多万吨,大大超过本国的产油能力。如今从沙特阿拉伯铺油管至此,源源輸来原油,炼出成品油,并产出70多种石油化工产品,向30多个国家出口。巴林还有天然气,除提炼为液化气出口外,还发展了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学工业。

基于油气储量不久将会相继枯竭,巴林大力发展多种经济。1971年,兴办中东最大的炼铝厂,从澳大利亚进口铝土,利用本国低廉的电力提炼出精铝,再加工成铝电缆、铝材等成品,供应海湾各国。与海湾国家合办船厂,建有巨大的干船坞,造船修油轮。此外,还与邻国合办钢铁公司,炼铁产钢,并开办轻工业。巴林国内农业微不足道,粮食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巴林依然维持世界天然珍珠贸易中心的地位,还有几千人坚守采珠岗位,至今执行着禁止在巴林进行人工珠交易的法令。世界珠宝商和富翁欲寻天然珠,必须到巴林来,这里绝无人工珠混迹之所。

巴林很早就宣布为“自由过境区”,即自由港,除了以色列以外,所有国家的货物均可自由免税通过巴林过境。不实行外汇管制,外国在巴林投资和分设的银行免征提款利息税,不征个人所得税。自由港促使巴林成为金融、贸易、旅游中心,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

中东金融中心本来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由于那里连年战乱而被巴林所取代。巴林现有200家本国银行和外国银行分行或办事处,为阿拉伯世界最大的借贷市场。海湾国家在巴林合办海湾国际银行,集资100多亿美元(沙特出资最多),吸纳海湾公私存款,提供贷款,是阿拉伯世界最大的银行。

自由港的措施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巴林是自由港,社会开放,来巴林的游客大多是沙特阿拉伯人,因此巴林也被称为“沙特后花园”。

“不夜城”麦纳麦

巴林西距沙特阿拉伯仅25千米。1981~1986年,建成跨海的法赫德国王大桥,把巴林与大陆(沙特)连接了起来。大桥造价12亿美元,全部由彼岸的沙特阿拉伯政府承担,所以大桥以沙特国王的名字命名。就其规模来说,为当时世界跨海第一长桥(如今已被中国多座桥梁超过),实际上由5座桥梁、7道堤坝联成,依托一个自然岛和一个人工岛。过去从沙特乘渡轮到巴林需两个小时,现在乘汽车过桥只需20分钟。从此,阿拉伯人可随时快捷地进入巴林。巴林人的孤岛心态悄然消失,麦纳麦空前繁荣起来,有人戏称麦纳麦成为阿拉伯半岛东海岸的“首都”。

首都麦纳麦位于巴林岛东北部,在阿拉伯语中,“麦纳麦”是“寝宫”“睡乡”的意思。这个名字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古代有一位国王,患有严重的择床病,为了能休息好,他特意为自己修建了一个专供睡觉的宫殿。即使他有事出城,到了睡觉的时间,也一定要回到这个睡觉的宫殿,否则的话,就会失眠。这位择床而寝的君王活了六七十岁,麦纳麦的名字却一直流传了下来。

史书上关于麦纳麦的记载有很多,阿拉伯历史学家伊德里斯说:“麦纳麦城距波斯大陆50个邮驿站远,距阿拉伯大陆4个邮驿站远。她是一座人烟稠密的城市。世界各地的商贾们携带巨款聚集在此地,等待采珠季节的到来。”阿拉伯旅行家伊本·巴图塔(1304~1369)描写道:“该城市整洁宽敞,到处是繁花似锦的园林,绿树成荫,河渠纵橫,地下水位很高,用手便可在地上挖出水来。城内有许多椰枣园、石榴园、佛手柑园和柠檬园,还种棉花。”

在历史上就已经十分著名的巴林,现在在海湾和世界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麦纳麦已经不再是“君王睡觉的地方”,而是“不夜城”,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旅游胜地。麦纳麦现有人口30多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4。事实上,因为国家小,全国都是它的卫星城镇和郊区。全国绝大多数工业、公共建筑、珍珠市场、世贸中心、国际会展中心、阿拉伯海湾大学等高校都集中在这里。由于金融业特别发达,麦纳麦也被誉为“阿拉伯世界的苏黎世”。

独立后几十年来,麦纳麦获得了迅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在这里,古老的风物与现代化的设施形成鲜明的反差;一边是高耸的楼群、幽雅的宅邸、宽敞的街衢,一边是成簇的阿拉伯老式民宅、迷宫似的曲径小巷;古老的双轮无顶马车与新型奔驰车并驶在大街上,骆驼悠闲地躺在有着亿万资金的银行大门前;妇女们有的穿着从头盖到脚的传统黑色长袍,也有的穿着新颖入时的巴黎时装;人们从彩色电视机里学习《古兰经》……

老王宫位于麦纳麦城东南部。市区东、北两面靠海,建有海滨漫步道,路旁挺立着高大的椰枣树和棕榈树。市中心主街称为政府大道,政府大道东面坐落着巴林国家博物馆,在政府大道中段坐落着潜水采珠博物馆,前者讲述巴林的过去和现在,后者介绍采珠的艰辛,都是不容错过的旅行打卡地。巴林大拱门是市中心的标志,四周分布着古老的周五清真寺、珍珠商店云集的金城和热闹的大市场。

1989年,巴林与中国建交。如今中国与巴林的年贸易额与日俱增,中国主要出口商品是机电产品、纺织品、服装、食品等,主要进口商品是未锻造的铝锭及铝材、液化石油气等。巴林自古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这个国家亦在积极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以期将巴林打造成为中国与中东地区经贸合作的桥梁。

猜你喜欢
巴林阿拉伯珍珠
“小珍珠”
为了喝到珍珠
“种”珍珠真神奇
绿珍珠城(上)
来自阿拉伯的奇思妙想
御苑印家俏巴林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阿拉伯小镇的露天集市
巴林石收藏趣谈
巴林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