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爱独居的蝗虫集群成灾

2020-06-01 07:52赵序茅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2020年5期
关键词:成群蝗灾蝗虫

赵序茅

2020年2月11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向全球发出预警,称希望全球高度戒备现在正在肆虐的蝗灾,防止被入侵国家出现粮食危机。

据悉,本次蝗灾始于非洲。随后,蝗虫群飞过红海进入欧洲和亚洲,目前已经到达巴基斯坦和印度,距中国可以说仅一步之遥。

要形成蝗灾,必须有大量蝗虫,

还要集结成群

大家应该都见过蝗虫,不少人小的时候还捉过蝗虫。很多人可能会好奇,田间地头常见的蝗虫,是如何突然爆发,并成灾了呢?

一般而言,蝗灾的发生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蝗虫数量突然增加;二是蝗虫大规模地集群。其实,蝗虫一直都存在。一般情况下,蝗虫受限于自然条件,种群数量都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平日里农田、地头间三三两两飞舞的蝗虫,是无法构成灾害的。只有蝗虫数量突然爆发式增长,才可能产生危害。

干旱、过度放牧,

都可能导致蝗蟲大量繁殖

中国古代有“旱极而蝗”的说法,认为蝗灾往往和旱灾相生相伴。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有利于它们生长发育。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

现在,非洲、阿拉伯国家和印度、巴基斯坦正遭受蝗灾,蝗虫群距离中国近在咫尺。不过,此次蝗灾是由沙漠蝗造成的,中国不是沙漠蝗的分布区,因此对我国形成严重威胁的概率比较小。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由于蝗虫的种类比较多,蝗灾发生的原因也很复杂,不完全一样。有的蝗灾不仅仅和气候有关,过度放牧也会导致其发生。

对中国危害很大的是亚洲小车蝗。小车蝗属在世界上有30多个种,都是欧洲、非洲、大洋洲和亚洲等地区的主要害虫。亚洲小车蝗喜欢取食氮含量较低的食物,高氮食物会使它们的身体变小,还会让它们的生存能力有所下降。而过度放牧会导致土壤中氮含量降低,从而使得植物的含氮量降低,为亚洲小车蝗的生长和发育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在蝗虫腿部,有个集结成群的“开关”

环境条件和人为活动导致蝗虫数量突然增加,这只是蝗灾形成的第一步。下一步,蝗虫还要集结成群,集体行动。

其实,蝗虫平时都喜欢独居,只有突然大规模集群之后才能造成更大的危害。那蝗虫为何会聚集呢?这也是许多昆虫专家研究的热点问题。

英国牛津大学的动物学家发现,蝗虫后腿的某一部位受到触碰时,它们就会改变原来独来独往的习惯,变得喜欢群居。蝗虫身上可能具备某种让它们集群的“按钮”,某些触觉因素会使蝗虫改变习性。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对处于独居阶段的沙漠蝗虫进行试验,反复触碰它身体的多个部位,以寻找让蝗虫产生集群的“按钮”。结果,他们真的找到了,让蝗虫集群的“按钮”就在其腿部的某个部分,当这个部位受刺激之后,它们就会突然变得喜爱群居。在某一自然环境中偶然聚集的蝗虫后腿彼此触碰,可能导致其改变习性,开始成群生活,其成员以同一方式大量增加,进而形成蝗灾。

当蝗虫具备了上述条件,蝗虫群会越聚越大。一个数量多达400亿只的蝗虫群一天可以吃掉8万吨食物,相当于40万人一年的口粮。吃光一个地方的粮食后,它们就会起飞、迁徙,吃光,再迁徙。飞蝗成群后一般可以迁飞600千米,有些能够迁飞数千千米。这期间不断会有新的蝗虫加入它们,蝗虫的群体会越来越大,所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

蝗灾能造成多大的影响?

人类与蝗虫打了几千年的交道,也留下不少记录。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对于蝗虫的记载,就是一部灾难史:

《礼记·月令》有“虫蝗为灾”的记载。唐宋以后,造纸术的改进和纸张的普及,为历史的记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蝗灾的记载也越发详细。例如,唐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群飞蔽天,旬日不息,草木叶乃畜毛尺,饿 枕道”。

根据记载,从公元前707年至公元1907年的2600多年中,共发生蝗灾500余次。

总之,在中国古时,蝗灾可是与水灾、旱灾并列的三大自然灾害之一。古人靠天吃饭,一旦地里的庄稼没了收成,接下来便是饿殍遍地、揭竿而起。

到了现代,蝗灾带来的影响依然不容小觑。1985—1996年的12年间,蝗灾在黄河滩、海南岛、天津等蝗区连年发生。

看似不起眼的昆虫在迁徙的途中可以爆发出惊人的能量,能够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

在人类的历史上,那些看似强大的猛兽,如狮、虎、豹,却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多大的伤害。相比之下,这看似弱小的蝗虫竟然危害无穷。看来,强者未必恒强,弱者未必恒弱。人类需要重视地球上存在的每一个物种,哪怕它看似微不足道。

(选自2020年2月18日“科普中国”,

猜你喜欢
成群蝗灾蝗虫
危害中国农业几千年的蝗灾
海豚项链
你真的认识蝗虫吗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都2020年了,人类为啥还拿蝗虫没辙?
意大利撒丁岛遇严重蝗灾两千多公顷农田被毁
蝗虫
妻妾成群是天堂吗
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的蝗灾与社会应对
你的美丽被人摘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