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超引导下对烧伤患者行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的应用

2020-06-03 03:48杨淑萍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成功率导管静脉

杨淑萍

南阳南石医院 烧伤整形科,河南 南阳473065

重度烧伤患者输液一直是烧伤护理工作中较难解决的问题。由于烧伤患者输液量大、输液时间长、液体种类多,但患者穿刺困难,输液通道维持难[1]。PICC是一种将中心静脉导管通过外周静脉放置的一种治疗方法[2]。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输液已成为中长期输液患者的重要输液通路之一,极大地减少了频繁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3]。但传统的盲穿技术,选择置管的血管较为有限,成功率难以保证,同时也大大增加了置管人员的压力[4]。传统的穿刺技术为提高穿刺成功率,多选择在肘窝附近,增加导管感染和静脉炎的几率,也影响患者肢体活动。有研究[5-6]指出,彩超引导下可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可有效提高置管成功率,术后效果良好。本文选取我院42例烧伤患者,研究彩超引导下行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的运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42例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纳入标准:①年龄均为12岁以上烧伤患者;②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③无置管禁忌症。排除标准:双上肢均烧伤烫伤,无完整皮肤作为穿刺部位。按随机数表法分患者为2组,研究组21例,年龄22~69岁,平均(49.62±6.37)岁;烧伤面积28~90%。对照组21例,年龄23~71岁,平均(48.67±6.24)岁;烧伤面积30~88%。2组患者年龄、烧伤面积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传统PICC置管术:采用PICC置管套装(美国巴德公司生产),导管型号18G(4.0Fr)。患者取仰卧位,选择好穿刺部位后,常规消毒,以原装穿刺针进行穿刺,出现回血后将针芯退出,采用导管顺延穿刺针送至预定长度,将导丝退出,并完成导管与安装器的连接。清理穿刺点周围的皮肤,采用无菌纱布对穿刺点1.5cm×1.5cm部位进行覆盖,后行无菌透明贴膜固定。

研究组患者行彩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术:采用美国巴德公司提供的塞丁格穿刺套件、Site-Rite5TM血管超声仪、导针器套件(20G)、三向瓣膜4Fr-PICC。置管前应取得家属及患者的沟通配合,置管前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了解清楚患病的部位是右侧还是左侧,在健侧肢体上做紫色记号。置管中,患者取仰卧位,对穿刺侧进行核对,确认无误后呈90°于躯干与侧上肢外展处进行穿刺。彩超仪为了方便医务人员操作时可直视到屏幕放于头侧部位。主要静脉等的位置、深度、方向等情况可用探头测量,以便选取较为合适的导管,同时选取血管合适进针处,确定穿刺部位,沿血管走向做1cm竖线标记。建立无菌区,并进行皮肤消毒,将无菌物品放置于操作方便处,导管预冲,给超声探头戴上无菌防护装备,在穿刺测肢体上再次确定穿刺目标血管,将改良塞丁格针放于紫色记号做的标记处,将探头移动到针头端处,并确保针尖、血管中点及探头中点在同一直线上,于上方处将探头直线移至1cm,在迅速进针时,观看显示屏,并刺入血管于超声引导下,尾部有回血则停止。保持左手穿刺针不移位,右手沿着穿刺针将导丝送入。导丝进入血管后,松开止血带,缓慢推送导丝至体外留下导丝15cm后停止,沿导丝撤出穿刺针。置导管鞘,扩开皮肤于局部麻醉后,保留导管鞘,撤出导丝,将激活后的导管沿导管鞘送入血管,注意送管动作轻柔缓慢,导管进入10 cm后嘱患者头偏向穿刺侧,下颌角贴同侧肩部,再缓慢送入导管至测量深度,撤出导管鞘,用超声探头查导管走向,分别于颈内静脉和锁骨静脉进行检测,确定导管无移位后,撤出支撑导丝,对导管长度进行修剪,并进行连接器的按照,抽回血可用生理盐水正压冲管。用无菌纱布固定包扎,止血,拍X线定位导管头端位置。

1.3 观察指标

1.3.1 置管情况

观察2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及导管留置时间。

1.3.2 并发症

比较2组导管堵塞、静脉炎、穿刺点出血、穿刺点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其中置管后穿刺点局部出血情况为穿刺点出血;穿刺点处硬结、红肿,存在脓性分泌物为穿刺点感染;置管后,若体外露出的部分长度大于置管时的长度,则代表导管脱出;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局部疼痛、红肿为静脉炎;导管维护不当,药物淤积为导管堵塞。

1.3.3 患者满意度

采用本院满意度评价量表评估2组患者置管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91,效度0.94。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采取SPSS 22.0统计软件展开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置管情况及导管留置时间比较

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比较

2组导管堵塞、静脉炎、穿刺点出血、穿刺点感染、导管脱出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并发症总发生率,研究组(9.52%)明显低于对照组(38.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2组患者置管满意度比较

患者置管满意度:研究组(100%)显著高于对照组(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75,P<0.05),见表3。

表1 2组置管情况及导管留置时间的比较

表2 2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比较(n;%)

表3 2组患者置管满意度的比较(n;%)

3 讨论

PICC是一种将中心静脉导管通过外周静脉放置的一种治疗方法,临床上多运用于中长期的静脉输液。PICC是一种较为经济安全的技术,具有较小的创伤和留置时间长等优势,操作安全有效。传统的PICC的穿刺针较粗,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可能会使患者的痛苦增加,因此引发多种并发症,大大降低PICC的置管疗效[7]。

相比传统PICC置管术,彩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术能够在穿刺前对血管进行全面评估,使得传统凭借手感及经验的盲穿转变为可直视下的置管,同时可依据彩超提示的血管皮下深度及管径大小选择适宜的导针器,进行直接的PICC穿刺,提高穿刺准确度,有利于避免穿刺操作困难以及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王薇等[8]研究发现,彩超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术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均高于传统PICC置管术组。本研究显示,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5.23%、90.47%,高于对照组66.66%、4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唐金美、黄瑜、龚兰娟[9]等指出,彩超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传统的PICC技术患者术后多伴有静脉发炎、穿刺点出血、过敏等多种并发症状,而在彩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本研究数据显示,2组导管堵塞、静脉炎、穿刺点出血、穿刺点感染、导管脱出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并发症总发生率,研究组(9.52%)明显低于对照组(38.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分析:传统PICC置管术的穿刺部位通常为肘关节下方,而手臂的屈伸易造成导管在血管内摩擦,导致血管壁受损,进而易诱发穿刺点炎症,机械性静脉炎、导管脱出等并发症;而彩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术将穿刺置管部位移至肘上方,不仅提高患者舒适度,而且有效避免了上述并发症,因此并发症率较低。此外,本研究还显示,患者置管满意度,研究组(100%)显著高于对照组(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分析:彩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术有效避免了穿刺操作困难以及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提高了穿刺置管舒适度,故患者满意度高。本研究的不足在于样本量限制,一定程度上影响结果普遍性,有待进一步进行大样本的研究与检验。

综上所述,烧伤患者行彩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术能够显著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率,安全可靠,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成功率导管静脉
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内径及功能变化的研究进展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成功率100%,一颗玻璃珠入水,瓶子终于坐不住了!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PICC导管体内头端打结1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策略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可溶性Jagged1对大鼠静脉桥狭窄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