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是非非话灶神

2020-06-03 18:14张树民
杂文月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祭灶灶神玉帝

张树民

按照北方民间习俗,腊月二十三是小年,由此拉开过年的大幕。自古至今,这天最重要的仪式是送灶王爷升天,也就是祭灶神。老祖宗把祭灶日同小年置于同日,可见灶神在先民心目中的地位很不一般。

照实说来,在诸神之中,灶神不过是地位最卑微的毛神罢了。龙王有龙王庙,山神有山神庙,土地老倌尚且有个小小的土地庙供奉,唯独灶神无庙堂可居,只能蹲在各家锅灶旁听任烟熏火燎。然而,正由于灶神长年居于家家户户,使之成为深入百姓之中、最了解百姓实情的“下派蹲点儿”干部。

灶神职位虽然不高,但极特殊,有一点其他神灵与其无法相比——灶神是天庭玉帝派往人间专门督察一家一户善恶功过的“是非官”。也可以看作是玉帝特派到家家户户的联络员,每年自腊月二十三开始,直接向玉皇大帝“秘奏”一年里的民情,握有“通天”的特权。

据传,灶神有随侍两员,一捧“善罐”,一捧“恶罐”,随时记录一家人的善恶行为,年终算总账并向玉帝汇报。《抱朴子·微旨》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一百日也。”也就是说,谁做了灶神认定为罪恶或大逆不道之事,严重的折寿三百天,轻微的也要少活一百天。此种惩罚着实让人畏惧,而灶神的“认定”几近于判词。倘若年年有恶行而被老天爷惩罚,不出几年,怕是小命不保。《礼记·记法》也说:“(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据考证,祭灶之风俗起于夏朝,也就是说,自夏朝始灶神就已成为督察人间罪恶过错的“特派员”。

由是观之,这个“是非官”的职责非同小可。而灶神向玉帝报告每家每户是非功过,其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的福祸性命。难怪,古代祭祀灶神,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谁都含糊不得。

于是,我们的先民无论身份贵贱高低,从防灾免祸起见,对灶神都是毕恭毕敬。祭灶神时,家家不惜破费钱财,必购买上好的“灶糖”、美酒、鞭炮以至香烛等一应贡品。而且颇讲套路,先用糖瓜甜甜灶神的嘴巴,再用酒灌得晕晕乎乎。待灶神酒足饭饱,再燃上香烛,备好贡马,放一通鞭炮,送灶神高高兴兴上天去。祭祀灶神的先民,无非指望着,你灶神收受了人家恩恵,嘴巴里甜味犹存,即便是送灶人有些恶错,总该帮忙掩饰一番,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你好我好他好人人好吧!这大概便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出处。不过,这似乎是祭灶者的一厢情愿。灶神尽管对恭敬来者不拒,但却态度暧昧,对谁都是“哈哈哈”,可究竟向玉皇大帝汇报些什么,谁能晓得呢!

由此我突发奇想,假若特立独行违逆风俗,不买灶神的账,又当如何?

重德行善之人,行为端方,不因恶小而为之,本来心中无愧,只要灶神秉持公道之心,将其善举如实报告玉帝,即便得不到奖赏,也不该受到惩罚。然而,人们还是惴惴然,主要是对灶神信任缺失,酒喝多了,难免犯些糊涂,万一他在玉帝面前说些走板话,可如何是好?与其提心吊胆怕受冤屈,倒不如好生祭祀。

而奸恶之徒,本性使然,即便明里不做伤天害理之事,暗中也难免做下罪恶勾当,为掩饰自身的罪过,祭起灶神来就更卖力气。一应贡品皆选精品,三叩九拜,愈显虔诚,恭敬得灶神晕头转向,不达“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的目的绝不罢手。

这样一来,就弄得人不明不白,善恶难辨,让人觉得记下了一本糊涂账,大过年的,心里难免忐忐忑忑。看来,不买灶神的账还真不行。为趋吉避祸、内心安宁考虑,只好热热闹闹祭祀一番,跟风随俗,无非破费些银两罢了。

民俗往往是国民心态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而国民的心态又是在社会生态环境中养成的。人们对灶神的敬或惧,总隐约含着纠结与无奈。

按理说,灶神肩负着“下情上达”的重任,而他“上達”的“下情”,谁能知道让他“吃”掉了多少?喝去了几成?而更关键的是,似乎督察人间世态的体制机制存在不小问题,玉帝仅凭灶神的汇报而降祸福,大有偏听偏信之嫌,奖惩也未必公允,由此引发些冤屈或误奖亦属正常。

倘若一边听灶神汇报,一边着手查证实情,无论降福降祸,均公开透明,再引入责任追究机制,情况恐怕就大不一样了。一旦糊涂神失去了“糊涂庙”,灶神的工作作风一定会大为改观。

猜你喜欢
祭灶灶神玉帝
祭灶节
———二十三,糖瓜粘
祭灶节——二十三,糖瓜粘
门神想吃立夏饭
开心一刻
关东糖
天上掉下个玉帝
西夏灶神像探疑
闽人祭灶大不同
灶神星上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