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体质与相关疾病的探究

2020-06-05 11:05邢天野任嘉彦尚晓玲
吉林中医药 2020年4期
关键词:阴虚高血压病体质

潘 雨,邢天野,倪 磊,王 响,吴 昊,任嘉彦,尚晓玲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中医体质首在《黄帝内经》中记载,《灵枢·天年》认为:“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灵枢·决气》云:“阴阳两神相合,共同化形成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以此说明人的体质不仅与先天禀赋有关,在后天生、长、壮、老、已的过程中均会发生变化。

王琦教授[1-2]经过多年临床实践研究将中医体质类型划分为9 种:阴阳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瘀血质、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其中阴虚质体质的主证为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口渴而多喜冷饮,平素大便易干燥多有便秘,舌质红少津,苔少或苔黄,脉象细数等。兼证:时有面目潮热耳鸣,眼睛干涩视物昏花,唇肤偏干,易生皱纹,夜寐多梦,入睡困难,小便短涩等。本文主要研究阴虚质与现代疾病之间的相关性。

1 文献检索

1.1 检索过程 本文以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万方数据库为主,以“阴虚质”“中医体质”“体质预防体系”“养阴法”等为主要检索主题词、关键词,检索出所需数据,尽量避免重复。计量分析了自2009 年3 月10 日-2018 年3 月10 日的相关文献,逐个分析作者、机构、题名、卷、期、关键词、引文年、摘要等。

1.2 文献整理 对检索的文献逐一筛选,剔除会议文献,对文献中符合中医体质、阴虚质的文献进行整理,通过LLR 对数似然比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近10 年阴虚质易感疾病种类及所占比例

1.3 文献计量结果 计量分析结果显示,11.8%的阴虚体质人群易患糖尿病,主要以Ⅱ型糖尿病患者居多,其次是糖尿病前期患者人数较多;9.1%的阴虚体质人群易患高血压病,以中老年人居多;1.1%的阴虚质人群易患失眠疾病等。

2 阴虚质与糖尿病的相关性

章莹等[3]认为Ⅱ型糖尿病患者中阴虚体质类型占有绝大多数。Ⅱ型糖尿病是一种具有多种基因突变的遗传病,Ⅱ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主要为一级亲属(FDR),发生糖尿病及糖代谢异常几率高于正常人群。孙大伟等[4]对天津地区645 例新发糖尿病患者进行体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阴虚质贯穿糖尿病的始终。还有学者[5]曾以80 例糖尿病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医体质辨识理论对其发病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前期男性多于女性,并且指出阴虚质人群是糖尿病前期最易发病人群。糖尿病前期[6]是因为血浆葡萄糖水平代谢状态而产生的,其患病没有先兆和糖尿病证状的迹象,由于血糖水平会高于正常水平,正因如此,大多数人不会意识到自己处于糖尿病前期阶段,这也是导致糖尿病爆发的原因。

3 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分析

糖尿病在中医内科疾病中属“消渴病”范畴,其发病部位与肺脾肾三脏有关。按照中医的气血津液理论,消渴病的发生分为上消、中消、下消。《证治准绳·消瘅》[7]云:“上消经谓膈消;中消经谓消中;下消经谓肾消”[8]。三消共同的病因均是体内阴津耗伤过度导致阴阳失衡,阳胜阴虚,热从中生,发为消渴。消渴病的发病与先天禀赋及后天失养有关。先天禀赋不足多为肾精亏虚,阴阳失衡;后天饮食偏嗜、情志不畅、生活起居无常、房劳过度、久病伤阴等因素均可导致消渴病的发生、发展[9]。消渴病患者初期多为形体肥胖之人,因其长期嗜食肥甘厚味,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水谷精微无法运至周身,故人体消瘦;脾虚生湿,胃不能为其运行津液,辛辣燥甘之物在体内易生湿助热,导致人体消谷善饥;热伤肺阴,敷布津液无源,故口渴喜冷饮;肺失宣发肃降,则津液直趋下行,故小便频多;体内湿热相结,反聚成痰,痰阻气机,阴液再生无源,导致肾阴不足,阴虚内热,则发为消渴。

4 糖尿病的防治措施

4.1 食饮有节 《素问·腹中论》中强调“热中消中,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药”等[10]。胃为水谷之海,若暴饮暴食,则胃的腐熟功能受损,机体精气血津液失去化生,人体阴液不足导致阴阳失衡,阳气偏盛,热象明显,发为消渴。《医门棒喝》中云:“此阳旺阴虚之质也,每病多火,须用滋阴清火”[11]。因此,合理分配蔬菜、肉类、粮食等饮食[12],少食多餐,食用中医药膳来添精补髓,益气滋阴,增强脾胃自身的脏腑功能。

4.2 劳逸结合 长时间熬夜、过度劳倦、房劳过度等均会导致体内阴精亏耗,进而加重糖尿病病情。《灵枢本神》云:“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13]。若阴液耗伤太过,脾胃布津无源,久而久之则气衰血亏。因此,劳逸结合,保精养神,气足血盈,各脏腑才能得以濡养,筋骨健壮、肌肉充实,脏腑方可各司其职。

4.3 情志愉悦 中医认为情志病多影响肝脾,脾在志为思,若思虑太过,日久脾气虚弱,转输水谷精微失常,以致体内膏脂湿浊停积发为肥胖;肝气失于调达则气滞,气滞日久则化热,热灼阴伤,发为消渴。随着现代生活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精神压力有增无减,极易出现精神紧张、焦虑、抑郁,学会适度减压,保持神志安宁,性情舒畅,则肝气调和。正可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保持精神乐观,情志畅达,对糖尿病有积极的防治作用。

4.4 药物干预 有学者认为,糖尿病患者控制病情发展除了采用运动、控制饮食、知识宣教等方法外,就是运用药物干预[14],口服二甲双胍在临床试验已经表明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只有轻微的胃肠不良反应),并指明二甲双胍主要是通过对干葡萄糖的作用来降低空腹血糖,其能够降低2 型糖尿病的发生率45%[15]。

5 阴虚质与高血压病的相关性

近现代有学者[16]认为高血压病的病机重在火、饮、虚。火包括肝火、心火、胃火、肠火……虚包括脾虚、肾虚。刘晓东等[17]经过调查分析认为,阴虚质为高血压前期的危险因素;阴虚体质对男性高血压前期影响更为显著;阴虚体质者吸烟比例、有心血管病家族史的比例较显著高于其他体质者。另有学者提出不同观点,如王冬盈等[18]指出“男性和女性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体质影响因素不同,阴虚质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阴虚质人群中,老年慢性疾病高血压病患者最常出现的症状是乏力[19]。结合以上观点,阴虚质与高血压病有显著的相关性。

6 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分析

高血压病的临床表现多以头晕、头痛不定时发作,并伴有耳鸣和心悸等症状,其疾病常伴多种病情存在。在中医疾病中,高血压病多属“眩晕”范畴。其疾病的发生与先天素体阴亏、后天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年迈肾亏等因素有关。其病变脏腑多与肝、脾、肾三脏相关。阴虚体质易患高血压病,其病因归根结底多属于肾阴亏虚、水不涵木、阴不制阳,导致肝阳上亢,气血上冲,则出现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的症状,从而导致高血压病的发生。

7 高血压病的防治措施

高血压病患者应注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低盐低脂低糖低热量饮食),鱼、禽肉、豆制品等蛋白质食品可适量摄入,非肥甘厚味之品,能够减缓脾胃腐熟水谷的压力,消化后的食物经过小肠重吸收,则水谷精微之气濡养周身,推动气血运行,人体阴阳相合。其次,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视觉疲劳,远离噪声环境,不做剧烈运动,学会适当减压,调整心态,放松情绪[20]。若患者血压≥160/100 mm Hg 或已经存在心、脑、肾的并发症时,应及时就医,按照医嘱合理、科学的用药,建议患者自备家庭常用血压计,定时检测血压、做好记录。

8 小结

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病两大疾病的人群,患病发病率与阴虚体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1]。因此我们运用中医体质学说,根据阴虚质的证状,运用“治未病”的理念,找出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的高危阴虚体质类型,调整其偏颇体质,达到先防和防变的目的。影响疾病发展的因素不外乎先天禀赋、后天失养、生活环境、饮食起居等不同导致阴虚质易产生其他类型疾病,例如失眠、骨质疏松、老年性脑卒中、周围性血管疾病等,都是目前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所研究的热点,为此各学者在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预防保健、以及临床治疗等方面作了大样本标准研究以期能达到早干预,阻止各种疾病的进展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阴虚高血压病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阴虚体质的人炎夏要会调理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中老年高血压病的预防及蒙医护理
滋阴补肾法治疗肝肾阴虚型干眼的疗效观察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7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