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村“三变”改革路径及综合效益评价
——以重庆市开州区福德村为例

2020-06-08 10:41翟羽佳何多兴
广东农业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三变效益改革

翟羽佳,何多兴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

我国以农立国,随着城乡经济二元分化趋势显著,传统农业村庄普遍面临农业生产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不高,小农户与当前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不够,农村发展动能不足,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要素配置不合理,农民持续增收乏力,收入来源不广等问题[1]。“三变”改革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中央一号文件连续3年(2017—2019年)提及“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强调从实际出发探索农村集体经济运行的新模式。《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挖掘集体土地、房屋、设施等资源和资产潜力,因地制宜创新收益分享模式,健全联农带农有效激励机制”。明晰“三变”改革路径,整合资源、资金、政策等诸多要素,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统筹产业规模化、高标准化发展,改善农村资源低效利用现状,对振兴农村农业农民发展意义重大。

目前对于“三变”改革的研究正处于试点改革、方案探索阶段,国内学者大多持赞同意见,从经济学、金融信贷、精准扶贫等多个方面解析了“三变”改革,并提出相关内涵见解及实施困境的思考,但对具体的实施路径归纳、法律法制规范、风险防范措施等方面研究较少。从“三变”改革的内涵见解来看,其经济学意义是市场经济融入传统农业带来的身份转变[2];或有认为通过建立“三变”资金保障平台,为农业金融信贷提供保障[3];或有认为其改革实现农村精准扶贫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脱贫问题等不同角度的认知与见解[4]。从“三变”改革的实践困境来看,诸多学者从农民权益保护、合股联营机制等方面,针对目前农村合作社存在问题,提出入股量化评估标准不统一、农民股东权益弱化、管理监督权限缺位、经营风险防范机制缺失、经营主体带动力不足、股权转让与退出不畅等并进行探讨研究[5-6]。

改革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是解决资源闲置利用低效、振兴乡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国家先行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三块地”改革等试点工作,鼓励因地制宜探索新型集体经济运营模式,实现产村一体振兴乡村。因此,如何实施“三变”改革,合理高效促进资源资产资金的要素流动,同时保障村庄综合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是进一步探讨的重点。以重庆市开州区福德村为例,明晰“三变”改革过程中资源资金资产转化及后续流转的详细路径,厘清农民股东利益分配方案,构建“三变”改革实施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衡量“三变”改革运行及综合效益变化,为“三变”改革可持续发展及乡村振兴实践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1.1 研究区区位

福德村(108°6'25''~108°9'9'' E,31°6'29''~31°8'18'' N)位于重庆市开州区临江镇西北部,处于三镇交界,东邻和胜村,西接义和镇,南邻应天村,北靠中和镇。距太原乡集市与义和镇农兴村集市约2 km,距临江镇场镇15 km,距开州城区50 km。经临江互通串联国道5012、省道102,县道513贯穿村域南北,交通条件便利。

1.2 社会经济概况

福德村全村面积约970 hm2,整体海拔在206~350 m之间,属浅丘平坝地区,砂质土地贫瘠。现有耕地334.6 hm2,其中水田186.5 hm2、旱地148.1 hm2,以传统水稻、油菜、小麦等种植业为主,是典型的传统小农经济村庄。

2015年全村总户数1 387户,总人口4 854人,60岁以上人口占比61.47%,其中常年在外务工超过2 000人,年人均收入达8 500元;村内撂荒土地约166.7 hm2,其余土地季节性耕种,处于半撂荒状态。全村无规模化经济产业,全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仅11万元,均来源于上级财政补助,基本无集体经营收入。村内因兴办公益事业负债410.5万元,便民服务中心和非经营性固定资产闲置无收益,经济基础薄弱。

2 “三变”改革路径探索及发展现状分析

2.1 “三变”改革路径探索

2.1.1 资产股份化 福德村村集体对全村集体所有的水利设施、交通设施、固定资产、资源资产等资产进行详细摸底,通过多次召开村民代表会、村民小组会、院坝会,充分征求资产股份化群众意见建议。将集体所有山坪塘128口、小(二)型水库1座、集中人饮工程2处、荒滩荒坡约6.67 hm2、闲置村校1所、便民服务中心1座等按现有价值进行评估,集体总资产为350万元。综合户籍和土地承包经营在册人员名单,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5 212人,以人口股(不设集体股)的方式一人一股,创立股份经营合作联合社将资产量化落实到人,持股持证;联合合作社、工商资本等主体经营平台,通过入股、租赁等流转方式集约利用(图1)。

农户按照自愿原则将土地资源按照每667 m2旱地为200~300元、每667 m2水田为400元的标准,按10年计算股金,以1股20元为单位入股到产业合作社,1 380户4 840人成为福德村柑桔种植股份合作社成员,颁发股权证1 380本,共计140 hm2土地折价525万元入股种植合作社。

2.1.2 资金股份化 村集体经过民主讨论将上级财政投入到农村的发展类、扶持类专项资金等283.49万元(补贴类、救济类、应急类资金除外)量化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持有的资金,通过签订合股联营协议方式,以1股20元为单位入股福德村柑桔种植股份合作社。对扶贫项目产业扶持专项资金分区分项量化股份,贫困户优先占股25%,优先享有股权分红。随后福德村422个成员自愿将个人资金共计110万元入股福德村柑橘种植股份合作社,加大所持股份比例。

2.1.3 收益分配方案设计 合股联营项目盈利后,农户红利可分为4个部分:农户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集体资产与集体财政资金投入到集体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中所盈利收益;农户以土地资源合股联营专业合作社,可按合股联营进行分红;农户以个人资金入股专业合作社,可按股分红;贫困户可按相应股份分红。

项目收益分配顺序为:优先保证土地作价入股的股份(分红金额低于作价金额,以作价金额分红;分红金额高于作价金额,按股分红),其次是现金入股(包括集体现金股)的股份按股份份额进行分配。80%的利润作为当年效益按股分红,15%的利润作为下年的风险金预留(主要保证下年土地作价部分股份),5%的利润作为村集体提留资金(用于村公益事业或壮大集体经济),产业项目未实现收益时按最低年收益率6%进行保障。

2.2 发展现状分析

图1 “三变”改革路径Fig.1 “Three Changes”reform path

福德村现已成为“三变”改革市级示范村、开州区乡村振兴示范区。据统计,至2018年福德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52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达到42万元,生产总产值达300万元,农户持股率100%全覆盖;村内合作社以集体资金入股、土地入股、现金入股多种方式合股联营,现已实现村内220 hm2土地(占耕地总量76.11%)“以地入股”,折价股金金额832万元;实现428.31万元集体财政资金、110万元个人投资资金以及部分工商资本的“以资入股”;减少撂荒面积约166.7 hm2,实现91户贫困户222人全覆盖,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万元;特别是贫困户,按照扶贫产业扶持项目专项资金优先占股25%重点倾斜,促进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并组建农业生产管理小组,带动138人村内留守劳动力长期就业,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力,农民收益保障长效稳定。

此外,福德村进一步发展以“智慧绿色农业生产为载体、特色乡村旅游为延伸”为目标,以“生产、旅游、商贸、体验”为功能导向的农旅一体化。目前已打造高标准柑橘产业园区220 hm2、优质再生水稻66.7 hm2,实现166.7 hm2机械化柑橘采摘,正尝试稻虾蟹综合养殖基地4.7 hm2,光伏肉牛养殖300头,打造循环生态农业,促进产业融合。同时,花果观赏、鲜果采摘、农家垂钓等农业旅游项目正在筹建,以实现农产品产值效益最大化,促使村庄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总体上看,“三变”改革重构了村社集体经济组织“统”、“分”关系,形成小单元、大集群的经营模式,解决了福德村原有小生产与大市场衔接难的问题,构建了村集体、股份合作社、农户三者间的长效利益联结机制,但存在旅游规划不明确、农业项目经营、股权入退等问题。

3 “三变”改革综合效益评价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结合福德村“三变”改革实际情况,构建“三变”改革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三变”改革集聚于农村资产资源要素,借助产业生产平台,提升生态环境价值,落实农民经济增长,实现乡村振兴。因此,根据“三变”改革对于农村运营助推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等3个方面构建准则层,选取12个指标作为评价因子(图2)。

图2 “三变”改革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Fig.2 Comprehensive benefi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Three Changes”reform

经济效益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度量标准,也是衡量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人均收入水平、集体可分配收益直接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产业规模扩展与产业成本降低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因此,选取人均收入水平、集体可分配收益、产业融资金额和种植机械化率作为反映经济效益的指标参数。

“三变”改革目的在于改善传统农业村普遍面临的经济困顿、人口外流、耕地撂荒、产业单一等情况,直接作用社会大众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值得关注。“三变”改革带来的利益联结机制持续保障贫困户收益,提升脱贫率;规模化的经营模式带动本地就业人数;资金资产与社会技术联营活用了撂荒耕地资源;农旅融合的蓝图建设吸引了游客,潜移默化增强了农村品牌影响力。因此,社会效益指标从农户脱贫率、带动就业人数、耕地撂荒率、游览人数等方面评价。

生态环境是实现农旅融合发展、实现生态增值的重点领域,一是通过绿色生态农产品产出,提升农产品价值;二是通过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农业+旅游”结合的景观价值。因此,选取绿色产品率、农药使用量、园林覆盖率、景观多样性指数反映生态环境效益,其中景观多样性指数即以土地图斑斑块的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Weiner)为计算标准。

3.2 评价方法

综合效益的评估涵盖多个因素综合影响,且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不能准确量化。因此本研究通过熵值法与层次分析法两种方法计算指标组合权重,综合熵值法确权的客观性与层次分析法的主观性确立指标权重,再通过模糊评价将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估,以得到“三变”改革综合效益的评价结果[7]。

3.2.1 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 层次分析法是对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的方法,将总目标向下分解为准则层、方案层等不同的层次结构,利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并请专家对各层次结构进行重要性评判,来表征以上一层元素为目标的各指标权重,最后根据加权和的方法按层次归并最终权重[6]。

根据各项指标观测值所提供的信息来确定指标权重,当信息量越大时,熵就越小,不确定性也就越小;根据熵值判断2015—2018年福德村指标的无序程度,无序程度越大,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越大。采用最小-最大标准化方法处理指标,指标平移b=0.01,消除负值或零值影响,通过计算得到熵权权重[8]。

3.2.2 组合权重计算

式中,Ws为熵值法计算权重值,Wc为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值,Wz为组合权重值。从主客观出发综合熵值法与层次分析法权重,用熵值法指标权重与层次分析法指标权重相乘,所得指标权重所占总相乘权重的比例指数为指标组合权重,并计算指标组合权重的准则层占比(表1)。

3.3 综合效益评价

针对福德村“三变”改革现状,邀请农村经济研究及“三变”改革相关人员对福德村“三变”改革综合效益的分项指标情况进行判断,判断等级划分为较差、中等、良好、优上4个阶段,得到模糊评判矩阵(表2)。

综合模糊判断指标的矩阵结果与“三变”改革综合效益评价指标权重相乘得到指标层相应得分,汇总相加后得到准则层的分项判断得分;再通过分项判断得分建立矩阵,与准则层权重相乘,汇总相加后得到综合效益得分情况(表3)。

模糊评价占比计算结果显示综合评分最高占比集中在中等阶段(0.437),其次集中在良好阶段(0.364),可大致粗略判断福德村“三变”改革实施综合效益水平基本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发展趋势良好。为具体量化福德村“三变”改革综合效益的具体得分情况,即参考相关领域文献标准[9-12]并结合专家意见,划定综合判断指数;以综合效益得分T(0,1)为判断指数范围:0≤T<0.4为综合效益处于较差阶段,相关资金投入与基础建设处于宣传、策划、准备阶段,未取得具体收益,农村经济基础起步;0.4≤T<0.6为综合效益处于中等阶段,资金投入大幅降低至稳定水平,基础建设基本齐全,可取得一定收益且收益增幅加大,农村经济开始高速发展;0.6≤T<0.8为综合效益处于良好阶段,资金投入基本稳定,项目建设完备,可取得的收益逐步稳定增长,农村经济趋于稳定增长;0.8≤T<1为综合效益处于优上阶段,资金投入稳定且项目建设着重日常管控维护,可取得收益趋向固定值,农村经济趋于成熟固化。

表1 “三变”改革综合效益评价指标权重Table 1 Weight of comprehensive benefit evaluation index of“Three Changes”reform

表2 判断矩阵(2018年)Table 2 Judgment matrix(2018)

表3 综合效益得分情况(2018年)Table 3 Scores of comprehensive benefits(2018)

通过对等级区间的中位数(即V=0.2,0.5,0.7,0.9)量化模糊判断等级指标,再通过公式Q=∑(V×M),即M为分项得分,V为判断中位数。可得到福德村“三变”改革综合效益评价总得分Q由2015年的0.362提升至2018年的0.758,综合效益由“较差”转向“良好”,且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效益均明显增长(表4)。

3.4 评价结果分析

3.4.1 福德村“三变”改革发展处于“良好”阶段 2018年福德村“三变”改革综合效益得分为0.758,处于“良好”发展阶段。相比2015年,从承包地资源、集体资金投入整合到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等方面均有所改善,促进农村综合效益提升0.395,其社会效益得分提升0.498,经济效益得分提升0.388,生态环境效益得分提升0.216。目前福德村整体“三变”改革发展势头明晰,基础投入建设完备,农业生态循环链正在构建,景观多样性与旅游市场宣传等新兴业态正在起步,农村经济收益逐步上升;项目经营与股份机制仍有待完善。

3.4.2 分项效益发展不均,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福德村村委通过“三变”改革构建村庄发展蓝图,在现有农业生产基础上构建长效利益联结机制所取得的社会效益显著;逐步整合166.7 hm2的撂荒耕地资源,建立高标准果园,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随着园区建设,增加了长期性的农业监管岗位,为留守劳动力增加了额外收入,保障居民就地就业的人口活力;独立划分资金,优先倾斜25%股权权益,长期保障了贫困人群的基本收益,提高了农民脱贫率,但部分因病因残致贫人群还需加强并稳定股份收益;以“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为发展目标,以园区建设为基础招商引资体验式旅游项目,并加以宣传推广吸引游客,以提高村庄知名度与农产品市场影响。

表4 “三变”改革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对比Table 4 Comparison of comprehensive benefit evaluation results of “Three Changes”reform

随着生态农业园区建设的逐步完善,农业种植机械化率可达76%,采摘、灌溉、施肥成本降低,生产收益逐步增加。同时,股份化平台的建设使光伏肉牛养殖、虾蟹田水产养殖等外来企业顺利融资,间接肯定了福德村产业发展前景;随之带动了福德村本地居民个体资金参与的积极性,在提升产业规模与生产水平的同时,促进了内生资金流动循环,对经济发展影响显著。随着培育期的陆续结束,将有90 hm2柑橘种植进入品质优异的挂果期,农产品的经济产值将大幅增加,持续累计的人均收入与农村集体经济资产产值不断提升,经济效益将逐步显现。

生态环境效益得分相对较低,增长较缓:一是绿色有机农产品风险难以保障,二是农业景观布局未规先建。目前福德村以柑橘为主要绿色生产产品,果树自身生长周期限制了农业产品的基数,在前3年培育期内产品生产数量与产品质量的风险难以保障;且为前期果树生长养分,除草农药使用量未能下降,直接影响生态环境优化降低绿色产品率;同时标准化果园的大片连建未能做到规划先行,导致农业布局过于随意单一毫无特色,景观图斑多样性失调,综合影响了福德村生态环境效益的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福德村“三变”改革以合股联营的方式振兴乡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农业产业零散分化、经营效益低下等问题,突出了乡土产业发展优势,提升了乡村综合发展效益。但仍处于探索阶段,面临着产品生产不稳的农业经营风险把控;景观多样性单一混乱,旅游规划价值不显;承包地入股相对饱和,建设用地股份化推进相对停滞;股份入退自由导致合作股权不稳定等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因此,为保障“三变”改革可持续发展并完善相关改革路径,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4.1 健全农业扶持体系,保证农业有效收益

福德村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经济,农产品生产容易受到霜雪、干旱、冰冻等自然因素和市场波动的双重影响,利益保障是促进农业项目发展及改革路径效益持续提升的重要因素[13-14]。因此,首先需提升农村农业生产条件水平,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基础建设,加强农业科技科学精准化入驻力度,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引入生态农业循环链,减少农药地膜使用量,提高绿色产品生产率。其次,健全农业收益保障体系,保证土地资产入股所得基本效益不低于市场流转价值,设立农产意外损害保险以防自然灾害,出台相关市场价差补贴方案等,以降低市场供需风险、保证农户有效财产权益、保障农业经济效益持续提升。

4.2 因地制宜,明确定位,规划先行

福德村“三变”改革因地制宜,因农业资源优势突出,明确以“农旅融合”为目标综合统筹旅游项目开发,但尚未做到规划先行,致使景观建设随意、单一、多样性不足。因此,农村综合效益的持续增长必须做到因地制宜,明确定位,规划先行。一是要因地制宜,明确定位。要充分了解区域产业特色和市场需求背景,结合本土资源现状特色[15-16],如工矿、旅游、文化、农业等,定位产业发展目标,统筹项目发展大致方向,扬长避短突出产业特色。二是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要充分结合产业发展、市场宣传、文化民俗和社会经济等发展路径的“软”规划,多元化持续保障在消费市场和社会大众中的向心力;统筹本土区域地形地貌特征,结合“山水林田湖”微地形,做好村庄建设、产业园区、景观设计等“硬”规划,统筹农业景观布局打造微景观,切实做到规划先行有地可施。

4.3 创新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区域优势产业发展

福德村“三变”改革现已实现220 hm2土地(占耕地总量76.11%)“以地入股”,承包地入股趋于饱和,但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等建设用地资产盘活利用路径尚不明晰,“三变”改革股份化的持续推进必须创新现有土地制度改革。首先,增加承包地经营权的转让比例,降低转包、出租等2~3年的短期流转比例,稳定土地资产经营权益。进一步完善承包地的三权分置改革,为经营权确权发证,切实保护经营主体合法权益。其次,进一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创新,破解“三变”改革资金缺乏的难题。鼓励将零散建设用地整治复垦,集中指标划分地块,用于规划开发经营性用地和租赁用房等项目产业,例如将闲置宅基地、停产倒闭的乡镇企业用地指标转化成农村产业发展所需工厂、仓库、集资建房等,高效利用建设用地。再次,区域统筹,实现跨区域建设用地指标动态平衡[17-18];调用周边区域建设用地余额指标,优先满足农村龙头经济产业发展的用地需求,促使优势产业带动区域发展。

4.4 健全股权退出转让机制,完善农民股份市场化

“三变”改革的实质核心在于股份的设立与流动,即股份市场化的过程,通过股份折合实现要素流动的价值转化平台,落实农村资产货币价值[19-20]。福德村“三变”改革股份合作刚刚起步,流动机制尚不明晰,“三变”改革综合效益的持续提升必须完善股份市场化。股份市场化的核心关键是改革入股农民土地实物入退股自由的政策,保持股份企业土地实物性资产稳定的原则下,促进股份以价值形态合理有序流动;与传统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股票市场不同,土地资产具有项目发展承载体这一特性,若自由退股带来的土地资产分离势必影响合作平台的未来规划、社会融资、经营管理等诸多方面,动摇产业发展根基;若能保障土地资产同等价值折合资金退出或跨区域股权置换转让,保持土地资产总量的相对稳定,将有效降低股份合作投资风险和门槛,提高项目融资成功率,以维护股东权益。因此,健全股权转让退出等相关机制,完善股份市场化,落实资产价值转化,是“三变”改革路径效益的持续提升、盘活农业资源资产的必经之路。

猜你喜欢
三变效益改革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错季土豆 种出好效益
贵州黄平县:“三变”改革激发产业活力
优化管理模式 提高管理效益
改革之路
贵阳城乡“三变”了不得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三角恒等变换之“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