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戍卒之悲的六重解读

2020-06-09 12:14高和昌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戍卒采薇解读

高和昌

[摘   要]《采薇》写出戍卒的六重伤悲:戍守生活艰苦之悲,战事频繁激烈之悲,久戍不得归家之悲,卒帅待遇悬殊之悲,戍后成为弃卒之悲,人近乡情更怯之悲。六重伤悲彼此交织叠加,呈现出独特的思想与艺术价值。

[关键词]《采薇》;戍卒;伤悲;解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8-0005-02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名篇之一,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该诗描述了戍卒征戍期间的生活及其归家时的复杂心情。全诗共六章,最后两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是解读全诗的关键。归家是戍卒长久以来的愿望,但当这天真正临近时,他的内心却充满了伤悲,并且他认为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他为何而悲。那么,他究竟有多伤悲呢?

一、戍守生活艰苦之悲

这一悲伤主要体现在诗歌的前三章。前三章以重章叠句的手法,描写戍卒采摘野菜“薇”的情景。第一章“薇亦作止”中的“作”指薇菜刚冒出地面,第二章“薇亦柔止”中的“柔”指薇菜刚长出来柔嫩的样子,第三章“薇亦刚止”中的“刚”指薇菜茎叶变老了。这三章连起来展现出薇菜从出芽到变老的生长全过程,每个阶段戍卒都“采薇采薇”,形象体现出其一年中多以野菜充饥。如果全诗只是通过描写饮食简单来表现生活之苦的话,显然是不够动人的,但将戍卒这样的饮食情况与抵御外敌联系起来,与战斗的频繁激烈联系起来,与将帅的奢华联系起来,其所表现的情感便凸显出来了。在《诗经》中反映征戍徭役之苦的典型之作还有《唐风·鸨语》,在诗中,面对“王事靡盬”,役夫戍卒们发出了“悠悠苍天,曷其有所?……悠悠苍天,曷其有极?……悠悠苍天,曷其有常?”的悲愤质问。

二、战事频繁激烈之悲

诗歌的第四、五章文字,可以展现出戍卒的勇毅形象。“国家面临外族的侵扰,他们安宁的生活可能因外族的侵扰而遭到破坏时,从心底涌起的效忠于国,守卫家园,保护家人的责任和使命担当会使他们积极响应君王的征戍号召,自发地加入到卫国战争的行列中去。”将这两章与其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整体解读,可以发现其同样折射出戍卒之悲。前三章中多处渲染了战争的紧张氛围:“不遑启居”,没有时间休息;“我戍未定”,驻守的地方不安定;“王事靡盬”,征役没有休止。第四、五章直写战事频繁。古代“三”往往虚指,表“多”的意思,“一月三捷”,一月中有多次胜利,那么没有胜利的战斗又有多少次呢?每一次战斗都是一次出生入死,一个月之中,戍卒经历了多少次生死考验?为了取得胜利,军队极其重视装备:“四牡业业”,战马高大雄壮;“四牡翼翼”,战马行列整齐,训练有素;“象弭鱼服”,两端用象牙装饰的弓,用鲨鱼皮制作的箭袋。这些与戍卒以野菜充饥的艰难生活形成鲜明的反差。食不果腹还要无休止地激烈征战,戍卒之悲可想而知。

三、久戍不能归家之悲

“长年的征战,无休止地行走在死亡的边缘,确使这些英勇的将士产生厌战情绪,思乡的情绪也不断地在蔓延、扩大”,他们几乎不能收到家乡的消息,也没办法给家人传去平安信息,更别提早日结束征役返回家乡了。如《十五从军征》中说的:“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十五岁开始从军,到八十岁才回到家乡,中间音讯全无,在路上遇到乡里人才问及家中还有谁。《采薇》中的戍卒有着相似的经历。“曰归曰归”,每一次都说就要归去,可每一次都因“猃狁之故”而“我行不来”,一年又一年“岁亦莫止”。一次又一次归期未归,可想而知其家人是如何地担忧,戍卒希望给家人带去平安消息的迫切。“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因为不安定,所以没有人可以委托去打听家里的消息,也无法给家人带去自己的消息,这多么让人担忧啊。

四、卒帅待遇悬殊之悲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路”,高大的战车。将帅作战时用的车十分高大,而且拉車的战马都是高大雄壮且训练有素的。将帅作战时的装备如此精良,那他们的吃穿住等其他生活配置的豪华程度可想而知。将帅与戍卒的对比何其鲜明。这里戊卒不言悲而自悲,且在这“悲”的情感中,应当还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愤”。我们可以从唐代诗人高适《燕歌行》一诗中找到类似的情感表达。“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战士们在前线出生入死,浴血奋战,而将帅却在纵情欣赏美人的歌舞。高适诗通过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下层士卒的同情,鞭挞了那些不顾士卒生死的将领。本诗虽然并未直接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呈现,但从文字表达中仍然能感受到戍卒的不满之情。

五、戍后成为弃卒之悲

诗歌最后一章写戍卒的归途“雨雪霏霏”,而他们“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战胜归来的路上没有阳光鲜花,只有泥泞与寒冷,这氛围让人伤悲。战胜的归卒没有获得慰问与荣誉,陪伴他们的只有渴与饥。生还者如此,在戍守期间战死者的待遇可想而知。他们不像屈原《国殇》中提到的死难者:“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更像杜甫《兵车行》中提到的死难者:“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取之尽锱铢,弃之如敝屣 ,这就是当时戍卒的现实命运。

六、人近乡情更怯之悲

唐代宋之问在《渡汉江》中写道:“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越接近故乡,就越患得患失,甚至不敢开口问询。同样,戍卒“走在归来的途中,想到自己走后,长时的戍守、音讯断绝,家中老弱妇幼他们都好吗?过得还好吧?心中满是思念、忐忑”他害怕“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在那个生产力低下而又战乱不断的年代,长久缺少主要劳动力的下层家庭的命运确实很难预料。家和家人是戍卒的精神支撑,当他终于可以归家时,他又怕现实早已不是原来的样子。此时的戍卒,更准确地说是弃卒敏感而脆弱,让人同情。

六重伤悲如此长久、如此沉重、如此复杂地缠绕在一起,构成了这位戍卒也是当时无数戍卒的共同命运。从戍卒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时代的影子。更有价值的是,在这或直白或含蓄的叙述中,我们可以读出戍卒对现实、对生命、对情感的朴素观照与反思。戍卒,恰如诗中反复描写的薇菜,平凡得微不足道却又能跨越千年而依然鲜活。

[   参   考   文   献   ]

[1]  高庆友.“私情”与“公义”:《采薇》戍卒的情感逻辑[J].语文学习,2019(5):23-25.

[2]  顾晔峰.其位也荣,其鸣也哀:《小雅·采薇》新解[J].名作欣赏,2011(35):4-5.

[3] 刘波.一位下层老兵的心声:读《采薇》札记[J].语文月刊,2016(7):11-12.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戍卒采薇解读
从“居延汉简”看汉代戍卒的生活
采薇采薇 下
采薇采薇 中
采薇采薇 上
肩水金关汉简所见田卒与戍卒之别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妖藤
肩水金关汉简所见罢卒*
《诗经·小雅·采薇》中“人”的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