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刷“爆”我的朋友圈

2020-06-12 11:36杜成敏
雷锋 2020年6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微信

杜成敏

“當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扩散、重大传染病等重大挑战和风险,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自应对。合作共赢是各国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是2020年3月9日,清华大学马克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教授在由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上的一段讲课视频,被朋友圈刷“爆”。

艾四林院长是思政大课四位主讲人之一。当天,我在微博热搜下面见到大学生评论“看疫情防控思政课发现艾四林老师好帅啊,儒雅之人风度翩翩”“听艾四林老师讲思政课,感觉调倍速是对老师的亵渎”。在微信朋友圈,也看到大家对当天四位老师课程的点赞:有人表示“实力圈粉”,还有人表示“刷新了对思政课的认知”。微博、微信等平台上的朋友对思政课教师和思政课的肯定,让我这个思政专业的学生觉得分外高兴,心中再度升腾起一些对专业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说起思政课,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除了枯燥还是枯燥。老师照本宣科,从原理到原理;学生心不在焉,除了死记硬背那些为应付考试的概念外,也甚少趣味。而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思政课高度重视,特别是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的召开,思政课逐渐“潮”起来、“活”起来和“燃”起来了,有了刷“爆”朋友圈的趋势。从复旦大学陈果老师“金句频出”的思修课,到南航徐川老师“篇篇爆款”的公众号文章,再到此次的新冠肺炎防疫网课,大学思政课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内容也越来越充实,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后浪”粉丝。

作为一个学生,我亲身感受到大家对思政课态度的巨大变化。几年前,朋友圈的同学也很少有人谈到思政课。而现在,课堂上同学们与老师积极互动,有时会主动给讲课精彩的老师鼓掌叫好,还有的学生在朋友圈给我留言,表示想来“蹭”某思政课老师的专业课。这说明思政课正成为“潮”课,思政课堂的新气象正在大学校园里悄然形成。

学校和教师对思政课的持续探索,是新气象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学校将传统说教式变成易被接受的“微产品”,如自主开发吉祥物、表情包、主题漫画、微视频等,用时尚的方式推广主流价值,比如,北师大的“小鲸”“小狮”;有的学校结合学科特色,围绕当下热点、理论难点,回应学生的成长困惑,授课方式也多采用专题讲座式、讨论式和调研实践,把枯燥高深理论的精髓要义于多样化课堂教学之中,例如,上海交通大学的“读懂中国”系列课程。还有的老师高频使用雨课堂、弹幕等移动交互工具,开通微信公众号,建微信群、QQ群,分享课程信息、学习文章,形成一种新的微学习“生态系统”,无时无刻不“钳”住学生。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具体课程教学中,有的学校领导与教师们集体备课,亲自走上讲台上大课、讲大势、传大道,极大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了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例如,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张伯礼院士,通过网络为天津市大中小学生上抗疫思政课。越来越多的大学都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避免说教,更平实地走进学生的思想、走近学生的生活这一问题,并在此方向上取得较好的成绩。

乘着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的东风,在全国思政课大发展的背景下,各种“网红”思政课不断涌现,不少课“一座难求”,一批思政课教师成为高校“网红”。相信随着党中央的重视和思政教师队伍的不懈努力,越来越多的思政课会刷“爆”我们的朋友圈。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微信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