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工作人员外周血象指标与累积辐射剂量的相关性

2020-06-14 08:04王新爱
河南医学研究 2020年14期
关键词:放射科外周血机体

王新爱

(洛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病控制所,河南洛阳 471000)

电离辐射仪器在医学诊断与治疗过程中运用越来越广泛,虽然提高了医疗技术,但是也增加了使用者暴露在辐射下的危险性,尤其是放射科工作人员,长期从事X线诊断、介入治疗、核磁诊断等工作,易对身体血液系统、细胞、甲状腺等产生损伤,且具有累积效应。即使现阶段对机体的损伤表现不明显,但长期累积的损伤会在辐射量不断累积下逐渐加重,因此需要正确分析出累积辐射剂量与患者机体损伤的关系[1-2]。本次研究旨在探究放射科工作人员外周血象指标与累积辐射剂量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7年1—12月洛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与放射科工作的68名医护人员纳为观察组,男 43例,女 25例,年龄为 25~43岁,平均(32 44±4 28)岁,放射科工龄为 2~15 a,平均(8 62±2 74)a。将洛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其他科室与放射工作无关的医护人员68名纳为对照组,男42例,女 26例,年龄为 24~45岁,平均(31 86±4 52)岁,工龄为 2~16 a,平均(8 85±2 46)a。两组医护人员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

1.2 方法抽取两组医护人员外周静脉血5 mL置于含有抗凝剂EDTA-K2的抗凝管中,使用Mokosensor-C100型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南京美宁康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苏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2400255号,规格:Mokosensor-C100]检测患者外周血象,包括 WBC、RBC、PLT、LY、MO指标,所有外周血样本均在2 h内完成检测。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操作规范,使用热释光法检测两组医护人员累积辐射剂量。

1.3 观察指标(1)外周血象、累积辐射剂量检测结果。(2)相关性:利用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外周血象指标与累积辐射剂量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 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外周血象、累积辐射剂量检测结果观察组外周血WBC、RBC、PLT指标低于对照组,LY、MO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见表1。

表1 两组医护人员外周血象、累积辐射剂量检测结果比较(±s)

表1 两组医护人员外周血象、累积辐射剂量检测结果比较(±s)

组别 例数 累积辐射剂量/mSv WBC/(×109 L-1) RBC/(×1012 L-1) PLT/(×109 L-1) LY/(×109) MO/(×109 L-1)对照组 68 3.65±1.72 6.83±0.65 4.75±0.58 267.48±12.34 3.38±0.48 0.62±0.18观察组 68 14.25±2.46 6.26±0.62 4.17±0.62 237.11±11.68 3.95±0.57 0.73±0.21 t 15.384 5.233 5.634 14.739 6.308 2.530 P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2.2 相关性分别将两组医护人员外周血象指标与累积辐射剂量经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WBC、RBC、PLT与累积辐射剂量呈负相关(r=-0 624、-0 486、-0 856,P<0 05),外周血LY、MO与累积辐射剂量呈正相关(r=0 685、0 428,P<0 05)。

3 讨论

运用微波、射线、核磁等原理工作的仪器会在工作时不断向外低剂量辐射,医院放射科工作人员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易受到辐射影响产生生物辐射效应,其中外周血象指标紊乱是最常见的生物辐射效应。《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规定参与辐射工作人员年累计辐射剂量不得超过20 mSv,超过20 mSv工作人员机体就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损伤,但即使未超过20 mSv,放射科工作人员长期工作下外周血象也会受到辐射影响,较常人出现异常变化[3-4]。探究出外周血象与累积辐射剂量的相关性,有助于对放射科工作人员展开辐射防护。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 WBC、RBC、PLT比对照组低,LY、MO比对照组高,WBC、RBC、PLT与累积辐射剂量呈负相关,LY、MO与累积辐射剂量呈正相关,表明放射科工作人员外周血象指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降,与累积辐射剂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辐射会引起机体造血组织损伤,导致机体造血系统出现功能性紊乱,导致 WBC、RBC、PLT、LY、MO等常见的外周血象指标出现异常变化。例如WBC异常变化会引起机体免疫功能损伤,导致机体抵抗病菌侵入的能力减弱,传染性疾病发病率相对升高,对致癌因子的抵抗力下降,癌症发生率也相对升高[5]。因此需要规范医院放射科日常工作管理,尤其是对辐射的防护工作,定期开展身体体检以及辐射量测量,防止辐射过强,保障医院放射科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6]。对照组医护人员也存在一定的累积辐射剂量,但剂量较小,可能是日常生活中与放射性物质接触时间较长所导致,如手机、电脑、微波炉等。

综上,放射科工作人员外周血象指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降,与累积辐射剂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应做好放射科防辐射工作。

猜你喜欢
放射科外周血机体
FRCR资格考试解剖模块对我国放射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影像解剖教学的启示
我国放射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ACS患者血清FSTL-1、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PAR-γ、 MMP-9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奶牛瘤胃健康、机体健康和繁殖性能的关系
外周血红细胞膜脂肪酸C20:1n9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放射科应急防控管理方案的探讨
放射科工作人员的防护
邓俊峰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