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后,“体验式科普”应发挥更大作用

2020-06-22 07:43罗雅丹毕腾飞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20年6期
关键词:体验式科普课外

罗雅丹 毕腾飞

少年指的是7—17岁的年龄阶段,人生的启蒙期、逆反期、成长期都会在这个年龄阶段完成。而我国的孩子少年时期基本上是在学校度过的,这个阶段的孩子有着天性成长的勃勃生机,也有着自身角色所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可以说,无论是从知识体系的建构,还是个人人格的完善及社会角色的定位来看,少年阶段都是人生非常重要的阶段。

课堂教学、家庭引导、社会影响承担了少年时期主要的教育功能。相较课堂的规范,课外时间往往拥有很大的自由度和不可预知的导向性,需要更加的重视。少年时期的课外教育除了辅导班,还可以有什么?

对于大部分第一次当家长的父母来说,如何安排孩子的课外时间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为什么这么说?这一代父母的成长历程可能在课外安排上并没有引起他们家长的过多焦虑,但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会给不同时代的少年带来不同的机遇与挑战。同样的年龄阶段,一代人在体验劳动、自然和家庭的温暖,另一代人在体验信息、科技和物质的富足,我们接触知识的方式在改变,感受这个世界的方式在改变,当下的少年更加聪明、成熟,见识更多且个性丰富。家长们其实不用过多地担心增加了少年的负担,只需在他们价值体系与正确观念尚末完全形成时给予引导。

科普是培养少年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创造力、对科学保持热情和全面提升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体验式学习”是众多成熟的科普教育理论之一,也是非常适合“非正规教育”场所的一种学习方式。“体验”的“体”,意为设身处地,亲身经历;“验”,意为察看感受、验证查考。“体验式科普”在少年的课外时间更应该被重视。

在情感和认知相互作用的情况下,“体验式科普”更能引起少年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从而将学习这一过程转变成为主动的、快乐的,在克服困难对知识进行内化和吸收时更加可靠和有效。众所周知,人的大脑分为两个半球,左右半球的功能各有侧重,“体验”优化了一个问题,就是在汲取知识时,读书引起的是从视觉出发的相对单一的脑部兴奋,而“体验”是可能从全感官出发的大脑交替兴奋,这样,大脑的能量被更好地利用,学习效果也更加明显。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等技术的出现,重塑了人们的生活,也展现出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即让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有更“直观”的感受。其实,“直观”感受就在我们身边。书本上的文字告诉我们“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给人的是文学、艺术的遐想的美,而家乡池塘边的榕树下,蛙声、蝉鸣让我们记住的是对自然的热爱。小时候,春天不是手机屏幕告诉我们的,是一场雨水过后弥漫在空气中的青草香带来的。

中国科普事业的发展为“体验式科普”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人们逐渐不再单纯满足于传统形式下的图文、视频、讲座等,对于依托高科技的互动、沉浸式体验充满好奇。目前,我国建设了一批科普教育基地,这些优质的科普基地地理优越、交通便利、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体验式科普”的良好选择。

“体验式科普”的主要形式包括间接体验、直接体验、反思体验、体验内化等。科普场所里的模型展示互动等“间接体验”充分体现了思维的相似原理,模拟的情境、形象、科研过程等生动地呈现在少年面前,有助于其对知识的理解、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灵感的迸发。“直接体验”则让少年克服意料之外的困难去完成任务,汗水与泪水、成就与欢乐带来的感悟是不可替代的。“反思体验”更像是精神层面上的一个迭代过程,引导体验者对体验中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行为变化、活动过程及效果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再次强化体验效果,优化自我认知和评价。而“体验内化”主要强调体验活动的外部行为和内部过程之间的关系,深化和提升反思体验。

就教育体制机制而言,各国都有利弊,由此也可以认为,在教育理念和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的道路上,没有什么能妨碍人才辈出。我国的义务教育有着自己的规范和使命,家庭、社會的第二课堂也要更加重视自己的力量。

互联网时代,在广袤的信息海洋里,少年可能接触到不适合自己身心发展的信息。可以说,这一代少年的成长之路,需要更加强大的正能量去引导。走出学校、走出家门、走出网络、放下手机是非常重要的选择。

因此,在少年的课外时间安排上,除了“别人孩子都上辅导班,我孩子学习差,不上不行”“我的孩子要学音乐、美术、书法、外语,只要有时间,就都学一学”“我就是要我孩子快乐,随便玩,玩电子游戏都行,只要他快乐”等,笔者认为,科学的思维方式、综合科学素养、三观的正确引导和德育的全面发展也值得家长去关注和思考。他们需要考虑,怎样的着眼点才能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让孩子更好地成才、感受世界和人生。或许,带孩子去科普场所,让孩子感受“体验式科普”是很好的选择。

综上所述,“体验式科普”应该占少年更多的课外时间。无论是家长、学校,还是社会,在引导少年成长的道路上,应该以人为本,让其通过体验的方式,广泛接触世界,品味劳动的艰辛,感悟人间的温情,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心立身立行。

猜你喜欢
体验式科普课外
情景体验式外宣纪录片《四季中国》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探微
用体验式探究活动打开探索之门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浙江金华开展新录用年轻公务员体验式实践锻炼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取经之路
高中生物新课程下“体验式教学策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