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英国利兹皇家军械博物馆系列之二十三东方世界的盔甲武器1

2020-06-22 13:09陈传生陈漠
轻兵器 2020年6期
关键词:铠甲兵器头盔

陈传生 陈漠

秦始皇兵马俑(骑兵俑)复制品

东方馆(Oriental Gallery)位于博物馆4、5楼,集中展出了19世纪以前亚洲地区的盔甲武器,其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展品之珍稀,均称得上世界顶级水平。

据介绍,东方馆的盔甲武器藏品大多数是伦敦塔皇家军械库在1870年以前获得的,相关文献和藏品信息很早就被记录下来,在19世纪晚期就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系列规模。但是,由于受伦敦塔客观条件限制,很难达到布展要求而迟迟不能与公众见面。1914年,这部分藏品被全部移交给伦敦大英博物馆,到了20世纪70年代大英博物馆又将其归还皇家军械库。从此,皇家军械库开始对藏品重新编号整理,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在20世纪末利兹军械博物馆建成后,东方世界的盔甲武器理所当然地被列为常设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同其他展区一样,这里的展品是从数量众多的藏品中精选出来的,后来新获得的一些重要藏品也被充实进来,另外还有少量皇室出借以及与其他博物馆交流展出的珍稀藏品。

在参观指南中,本展区策展人、博物馆副馆长托姆·理查森(ThomRichardson)先生特别指出,东方馆专注于展现亚洲的伟大文明,基本宗旨是通过这些藏品的展示,向人们提供一把打开东方世界大门、了解亚洲历史和亚洲文化的钥匙。展品的年代截止到19世纪末,这个时间节点是欧洲武器产业化大规模生产和东西方武器趋向同质化的开端,而在此之前,亚洲地区存在着与西方世界不尽相同的丰富多彩的军事文化,盔甲武器在形态和内涵上也呈现出鲜明的多样性特征。

中国

在东方馆展览大厅中央位置,展出了一件秦始皇兵马俑(骑兵俑)复制品,旁边一个小型玻璃展柜单独陈列了被博物馆列为十件顶级珍宝之一的明代永乐宝剑【见本刊2018第9期《皇家军械库与馆藏顶级瑰宝》(下)一文】。在这两件展品的前后方,设有4个较大的落地式展柜,分门别类地展出一批中国古代盔甲武器,包括铠甲、头盔、长短兵器、弓弩、火器等。这些有着悠久历史的珍稀文物,为人们探究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和兵器发展历史拓宽了视野。

皮质札甲,19世纪云南、四川地区彝族人使用的礼仪铠甲

鳞甲, 18世纪四川制造

清朝早期钉甲,17世纪制造

清朝乾隆年間的钉甲,18世纪制造

19世纪中后期钉甲(御林军官员朝服),内衬没有防护板,铆钉只是装饰

铠甲

札甲是中国早期的一种形式独特的铠甲,它是由若干长方形板甲片通过皮绳连接而成的“系带板甲”。札甲出现在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56年),板甲片的材质最初为涂漆皮革,后来是青铜,再后来为铁质,秦陵兵马俑呈现的就是这种铠甲的典型样例。展出的那件兵马俑(骑兵俑)复制品,表现的是2 000多年前中国骑兵的形象。秦王朝在经历长期内战后统一了中国,但是还要防御和抵抗来自匈奴骑兵的袭扰和进犯,在与北方草原游牧骑兵作战时,通常使用弓箭进行远距离战斗,他们穿着的铠甲可能是青铜制作的,可以抵御箭矢的攻击。这种类型的系带板甲,直到19世纪,在四川、云南等少数民族居住地区仍在制作。

鳞甲,是公元4~16世纪中国铠甲的主要形式,一套鳞甲需使用数百甚至上千个长方形小甲片编缀而成,身体防护由最初的要害部位逐渐扩展到全身,与之相匹配的半圆形头盔附带鳞甲护颈,头盔上还经常带有金银镶嵌装饰。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幅明代古画,表现了身着鳞甲的将士骑在马上厮杀的画面。明代茅元仪编撰的兵书《武备志》收录了多幅不同防护部位的鳞甲图样,其中还包括战马的盔甲。展品中一件来自中国四川的鳞甲,年代可能为18世纪,成排的金属甲片用皮绳编缀,底衬使用皮革制作,为了防潮上面涂有重漆,一幅现存的照片显示,这件鳞甲20世纪初仍在使用。在6世纪中亚地区中国疆域出土的文物中,也发现了相似的鳞甲,表明这种样式的铠甲存在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钉甲,是17世纪出现的一种新式铠甲,它通常以棉布为里,丝绸为面,将很多小薄铁护板夹在中间,通过排列有序的铆钉加以紧固,丝绸面料上一般带有刺绣装饰图案。这种铠甲的制作方式,与欧洲出现的一种被称为“Brigandine”的镶铁皮甲类似,是中国清代铠甲的基本样式。展出的3件钉甲,年代分别为17、18、19世纪,其中最后一件19世纪中后期的钉甲,实际上是为高阶武官制作的朝服,已演化为纯粹的仪式着装,里面已经没有了铁质的护板,外面显露的铆钉、镀金镀银的护肩和铜镜护心都只是为了装饰。

战国时期青铜头盔, 约公元前300年制造

永乐头盔,15世纪早期明朝永乐年间制造

明朝晚期头盔, 16世纪制造

头盔

战国青铜头盔,高176mm,深162mm,宽198mm,质量0.9kg,是该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代盔甲武器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件藏品,年代为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00年。据介绍,这种青铜头盔最初出现在商朝(约公元前1600~约公元前1046年),到了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铁鳞片头盔出现后,才逐渐被淘汰。该展品可以明显看出是一件出土文物,博物馆是在1994年购入的。

永乐头盔,15世纪早期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设计制作的一款头盔,也是现存中国古代头盔中非常少见的样例。头盔高259mm,宽173mm,质量1.2kg,主体部分采用层状结构,由42块竖条金属板组成,使用皮绳系结在一起。竖条金属板为长三角形,带有锻造的内侧龙骨,在顶端铆接,与相邻的金属板产生“人”字形效果,头盔前檐和柱状尖顶带有花纹和几何图案的金银装饰,制作得相当精美。该展品是博物馆于1985年在苏富比拍卖中购入的。

明朝晚期头盔,是16世纪出现的一种头盔,与明朝早期头盔相比,在样式上发生了明显变化,由过去较低的半圆形蒙古式头盔,转变为较高的中间带腰线的款式,而这种较高款型头盔也成为清朝头盔的标准样式。这件展品高350mm,宽202mm,头盔上带有金、珊瑚及天青石镶嵌装饰,原本还带有丝绸覆盖的护颈甲。该展品是博物馆1991年购入的。

与上述展品一同展出的,还有《武备志》收录的明代和明代以前的几种头盔图样。

1 砍刀,18世紀制造,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被英军缴获的武器;19世纪中期仿制的明代以前皇宫里的长兵器 2 水云星、3 七星刀、4 长柄刀、5 行刑刀、6 凤尾刀、7 箭头矛、8 双月戟、9 鞭矛、10 长枪短兵器:11 大锏; 12 小锏; 13 偃月刀(由长柄改制); 14 大刀(由长柄改制); 15 大刀(仿日本野太刀); 16 骑兵刀; 17 日式护手刀; 18 偃月刀; 19 腰刀(19世纪常见款式)

19世纪中期仿制的明代以前皇宫里的长兵器: 1 单钩枪; 2 双钩枪; 3 五钩枪; 4 四钩枪; 5 双钩矛; 6 叶形矛; 7 八卦矛; 8 通宝矛; 9 曹太子矛; 10 瓜锏图中下方的短兵器为17~19世纪制造的各种剑

长短兵器

长兵器

一件18世纪的长柄砍刀被注解为“杀刀”(sha dao),全长2 220mm,刀片长686mm,是1840~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在中国缴获的。另外一套共计24件长柄兵器,是19世纪中期中国工匠按照明代以前皇宫里的兵器制造的仿制品,展品名称使用英文标示,有的标注了中文名称发音。种类有水云星、七星刀、长柄刀、行刑刀、凤尾刀、箭头矛、双月戟、鞭矛、长枪、单钩枪、双钩枪、四钩枪、五钩枪、双钩矛、叶形矛、八卦矛、曹太子矛、通宝矛、瓜锏,还有2对宫廷仪仗兵器和1把仪仗宫扇。其中一把七星刀的刀柄上刻有制造商的铭文“城西三角市永隆里日利造”。这些仿制品的原件年代难以确定,据说有的可以追溯到隋朝。虽然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但仍可以从中窥见明朝以前中国长柄兵器的若干种类型。

偃月刀,18世纪制造

双刀,护手采用欧洲短剑式样,18世纪制造

双剑,可装入一个剑鞘,19世纪制造

短兵器

刀类展品10件,均为17~19世纪的清代兵器。两把偃月刀,一重一轻,重型偃月刀原本是17世纪制造的长柄武器,18世纪后改装为短柄武器;轻型偃月刀制作于18世纪,是一开始就按照短兵器设计制造的。一把17世纪制造的大刀,也是由长柄刀改制的,刀片上带有精致的雕龙装饰。一把18世纪后期的骑兵刀,属于清朝中期典型的骑兵用刀,来自浙江舟山岛,刀片上带有“镇海营二百廿三号”铭文。一把带有较长握柄的大刀,其款式是在14世纪从日本引入中国的,在日本被称为野太刀,在中国被称为“御林军大刀”,这种刀在1840~1841年的鸦片战争中仍在使用。一把17世纪的日本刀,原型是中国的产品,当时日本按照中国人的品味设计制造了刀的基座和刀柄,作为与中国进行丝绸交易的一项重要商品。一把18世纪中国制造的刀,圆形护手与日本刀的“镡”非常相似,采用这种护手的刀剑在中国清代中期成为流行时尚。一对不同寻常的双刀,护手采用欧洲短剑的设计样式,重型刀身和锋利的刀尖使之既适合砍也适合刺,18世纪制造。一把19世纪的腰刀,刀柄和刀鞘带有非常典雅的装饰,是清朝中后期最为常见的款式。

一支16世纪晚期制造的火枪,展品名称标示为铁枪(Iron Gun),口径28mm,全长1440mm,枪管长991mm,枪体结构与火炮相似,包括枪管上的5个加固环均为整件铸成,上面刻有监造者和枪体质量的汉字铭文,木质枪托从枪体后面直接插入,形状略带弯曲。该枪是1897年英国远征军指挥官Bruce Hamilton上校从非洲带回来的,说明当时中国与非洲有着广泛的贸易活动。

“佛郎机”火枪(Frankish Cannon),其原型来自于16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火枪/火炮,由葡萄牙人传入中国,因明代中国人称葡萄牙为“佛郎机”而得此名。该枪是一种后装枪,后膛部分有一个可以从枪体分离的部件,射击时将该部件取出装入火药弹丸,之后再装入后膛,用木楔紧固。“佛郎机”火枪从16世纪一直使用到20世纪早期,展出的这件展品是19世纪制造,系纽卡斯尔古董协会的收藏,被出借给博物馆展出。

1 猎鸟用火绳枪(鸟铳),19世纪制造; 2 猎鸟用火绳枪(鸟铳),19世纪制造;3 军用火绳枪(铳),19世纪制造; 4 军用火绳枪(铳),19世纪制造;5 “丝绸”火枪,17世纪制造; 6 铁枪,16世纪晚期制造;7 “佛郎机”火枪,19世纪制造

手炮,来自16或17世纪中国治下的朝鲜半岛

“丝绸”火枪(Silk Gun),17世纪中国制造,口径63.5mm,全长834mm,质量14.3kg,枪管为铜质,外面包覆丝绸,使用棕榈纤维捆绑。在中国明代战场上,将这种质量较轻的枪支,通过绳索固定在四条腿的长凳上发射是常见用法。这件武器是英国海军于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中国浙江宁波慈溪缴获的战利品,由海军将领W. Parker爵士带回英国。

手炮(Hand Cannon),来自16或17世纪中国治下的朝鲜半岛,设有3根一体铸造的身管,全长183mm,筒身长100mm,身管口径9mm。这个三管手炮是部队发射信号用的,前部延长的部分遮蔽身管可以防雨,尾部延長的部分可以安装短木柄,以便于握持。

两支19世纪中国制造的火绳枪(铳),属于战场上使用的军用武器。一支口径14mm,全长1442mm,枪管长1105mm,质量4.0kg,枪管上刻有汉字铭文,铭文中的“一百五十四号”比较清晰,另外两个汉字难以辨识,似乎是军械库的名称。另一支口径15mm,全长2120mm,枪管长1600mm,质量8.6kg,枪管上刻有编号“一十二”,枪托上靠近枪口附近有一个穿洞的凸耳,可以用来装配两脚架以便于瞄准。

两支19世纪中国制造的火绳枪(鸟铳),属于狩猎用的小口径鸟枪,有着不尽相同的枪机系统,一支采用葡萄牙传入中国的“佛郎机式”火枪发火机制,另一支采用的是奥斯曼土耳其发明的“罗马式”火绳枪发火机制,据认为后者比前者更为实用有效。这两支枪品质均为上乘,是为高官特制的狩猎武器。

猜你喜欢
铠甲兵器头盔
犬用战术头盔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对峙
铠甲选购指南
小头盔,大防护
当头盔遇上高科技
兵器图解
兵器图解
鲜花铠甲
汉字戴头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