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符号意识 促进学生发展

2020-06-27 14:12潘龙汛
考试周刊 2020年40期
关键词:符号意识小学数学学生

摘 要: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符号是进行数学表达的工具,它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小学作为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起始阶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符号学习和实践的活动过程,在头脑中建构起完善的符号意识的框架,激荡思维的火花,从而促进学生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符号意识;学生

数学符号是浓缩的精华,运用符号不仅有助于数学表述,还有助于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当前,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是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任务之一,所谓“符号意识”,就是让学生学会用符号代替原物,用符号来表示数学概念、数量关系、计算公式和变化规律等,掌握使用符号进行分析和推理的方法。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在新授课中,只注重知识的教学,在练习课中,就题论题,只满足答案的正确与否,而忽视符号意识的培养,致使学生的思维无法实现拔节、提升、跨越,这与新课标是相背离的。因此,教师应改变以往的做法,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符号化思想,帮助学生理解符号的意义,并学会运用符号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在开放、拓展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进一步感受运用符号表达和符号思考的优越性,获得更广泛的认知。

一、 立足需要,培养符号意识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符号化”的世界,符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便利。在数学课堂中,教师想学生牢固、透彻地掌握数学符号,就要让他们体会到符号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为没有需要的学习是不能持久的。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培养他们的符号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为学生搭建有效的平台,让学生感受符号的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对符号的理解,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教学认识1~10以内数的认识时,虽然低年级小学生在生活中具有一定认数的经验,但这种经验是浅层次的,对数字的由来并不清楚。教师告知学生,人类在使用数字之前,是用树枝或小石头表示物体多少的,然后运用多媒体演示古人表示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场景,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数量,学生想到用手指、卡通人物、小棒、铅笔等表示不同的数量,学生很快发现了问题:实物或者图形之类表示较少数量时,还可以,但表示较大数量时,就显得很麻烦,而且很不适用。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由此就产生了表示数量多少的数学符号——数字,紧接着,教师将数字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感,还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意识。

上述案例,教师从认数开始,让学生想办法表示具体的数量,自然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顺利地引出了数字,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字表示数量。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知道了符号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学习需要而产生的,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意识。

二、 基于比较,培养符号意识

比较是人们掌握事物本质特征的有效途径。数学课本中的符号,抽象和简练是其最大的优势所在。如何使低年级小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这一点,是每个数学教师值得深思的话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深挖数学知识的本质,充分开发并利用学生身边的各种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中借助这些素材进行尝试和探究后,引导他们将想到的表示方法和数学符号进行比较,凸显数学符号的价值,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符号的能力。

在教学比大小时,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认识并掌握比大小的关系符号:“>”“<”“=”。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森林运动会”的情境,并让学生们观察情境图,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学生们看到了小兔有4只,小猴也有6只,小松鼠有4只,小熊有5只。教师将这些数据写到了黑板上,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学生们比较的过程五花八门,有的是画图,有的是文字记录。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这些比较的过程复杂且耗时长,有没有简单一些的方法呢?教师因势利导,引出了运用符号表示比较的结果,因为情境图中小兔和小松鼠的数量都是4,也就是一样多,可以用符号“=”表示,它表示左右两边的数量相等。然后引入“>”和“<”,让学生认识并理解这两个符号的含义,得出6>5,反过来可以说5<6。看着这些符号,学生眼前一亮,简洁而明确。

上述案例,教師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表示两个数的大小,进而引入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学生通过对解决问题形式的比较,思维顺利地被打开,能更好地感受到符号的直观、形象,实现了符号意识的提升。

三、 借助计算,培养符号意识

计算是学习数学的基石,也是数学课堂的核心,计算教学贯穿小学数学课堂的始终。而运算律是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运算律的使用,经常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究其原因,是学生对运算律的本质内涵没有完全理解。因此,在教学运算律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经历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掌握简便运算的技巧,提高计算技能。

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出示例题:“夹克衫一件65元,裤子一条45元,买5套衣服需要多少元?”有学生这样算:65×5+45×5=550(元),也有学生这样算:(65+45)×5=550(元)。这两道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65×5+45×5=(65+45)×5。教师让学生再写出这样的例子,(  )×(  )+(  )×(  )=(  +  )×(  ),旨在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顺利得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进而进行追问;“可以怎样表示出乘法的分配律?”学生思考后进行了交流,有用文字说明的:甲数×丙数+乙数×丙数=(甲数+乙数)×丙数;也有画图表示的:○×△+□×△=(○+□)×△;还有用字母表示的:a×c+b×c=(a+b)×c。尽管表示形式不同,但显然都属于数学符号,体现了学生的符号意识。教师抓住a×c+b×c=(a+b)×c这种表现形式,分析了这种表示方法的合理性,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

上述案例,教师针对难以理解的运算律内容,让学生在探究中,步步逼近知识的本质,学生经历了符号化的过程,可以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印象,为学生灵活地进行计算积累经验,更好地拓展了他们的认知视野,为提升计算的正确率提供了保证。

四、 灵活解题,培养符号意识

解题是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教学内容,在解题教学中渗透符号意识,能够帮助学生高效地解决数学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符号意识,解决数学问题,增强他们对数学的敏感度,感悟运用符号解决问题的优越性,使学生在梳理、总结的基础上,架构解决问题的符号模型,有效增强学生的符号意识,让学生拥有理性的思维方式,使数学课堂更具生活味、思考味。

在教学简单的周期时,教师出示题目:“如果按照2个黄球、3个红球、1个蓝球的顺序排列下去,第26个球是什么颜色?”学生见到这样的题目,感到不知怎么入手。教师点拨:有办法表达出题中的周期规律吗?听了教师的话,学生积极调动头脑中已有的符号经验,进行思考、探索、交流,学生想到了很多方法表示周期规律:①画图,按2个黄球、3个红球、1个蓝球的顺序画下去;②用文字描述:黄黄红红红蓝黄黄红红红蓝……③用数字表示:112223112223……④用字母表示:aabbbcaabbbc……在经历符号化的基础上,学生发现可以将6个球看成一个组合,然后用除法进行计算,如果得出的结果有余数,就是每一組中的第几个,如果没有余数,就是每组中的最后一个,实现了方法的积淀,使学生的认知得到了升华。

上述案例,教师在完成新知教学后,智慧引入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感悟,创造出了很多富有个性的符号表示法,体会到实际问题“符号化”的意义,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掌握解题的技巧,提升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成就灵动的数学课堂。

总之,符号意识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符号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以后的课堂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经历数学符号表征、转换和推理的过程,更好地把握符号意识的内涵,使他们爱上数学符号,并养成使用数学符号的习惯,让他们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黄兆芹.浅议数学课程标准中“符号感”和“符号意识”的认识[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24):107.

[2]杜菲菲.小小的符号,特殊的作用:浅谈小学数学“符号意识”[J].新课程:小学,2018(4):19.

[3]黄蕊.多元表征渗透符号意识,提升数学核心素养:以“比大小”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9(26):176-177.

作者简介:潘龙汛,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老舍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符号意识小学数学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用符号化思想点亮小学数学课堂
学生写话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小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符号意识的有效策略
“符号意识”的认识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