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之名,品古诗文之味

2020-06-29 07:27杨欢杨凯
大众科学·中旬 2020年7期
关键词:古诗文传统教材

杨欢 杨凯

摘要: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众多的古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而地名文化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名是人类认知实践活动的产物,地名的出现与变迁展示着人类精神活动与文明的发生发展,因此,利用地名,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语言种类、社会活动、聚落部族等多方面内涵,是一种跨学科的文化现象。挖掘古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地名文化,就是不断挖掘古诗文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地名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引言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加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比重,最大的特点就是增加了古诗文篇目,进一步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古诗文内涵丰富,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更是多方面地承载中国传统文化。例如传统节日文化、礼仪制度文化、古人姓名文化、饮食文化、传统建筑文化、民俗风情、地名文化等,都能从古诗文中寻找来源,因此古诗文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价值巨大。

初中古诗文教学也一直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存在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教学模式机械化,课程篇评价单一化,文化传承目标难以实现,“人文性”更多被“工具性”所打压,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所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目标被弱化。

一、初中古诗文地名文化教学的价值

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定的社会群体在交往过程中为特定地域所约定的专有名称,

它是人类语词中最早出现的一类。地名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符号,它还蕴含特殊意义,因此地名是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地名的语言、语音、语义共同构成地名文化。地名语言、语音是人们创造的物质成果,反映着我国社会形态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历史变迁等;地名语义是人们创造的精神成果,反映着我国地理环境、资源位置,还有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认知方式等。地名的语言、语音、语义共同构成地名文化,反映中华文明。地名文化渗透在人们社会生活实践的各个方面,反映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地名文化是中华文明进程的记录者、印证者、践行者,地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更多的是注重对知识的传授,而不太关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很多教师很难找到一个将语文知识传授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导致初中语文教学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出现脱节的现象。

部编本教材中古诗文共计126篇。含有地名的古诗文有86篇,其中蕴含的地名却有161个。古诗文中的地名是一面棱镜,多角度折射出中国的地理环境、气候资源、政治制度、民族变迁、语言、经济、民俗历史、地域文化等,通过对其学习,学生才能理解地名文化的丰富内涵,这就是初中生传统文化“理解力”的来源和文化认同感的来源。初中古诗文地名文化教学是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地名文化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提高古诗文教学效率,达成传承地名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二、初中古诗文地名文化教学的组织方式

地名文化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呈现方式或者组织方式,既可以简单的分解成很多“点”,也可以清晰地分解成许多“线”和“面”。古诗文地名文化的传承,不是一篇课文,一次教学就能完成的一个目标,它需要多次、整体,甚至全部教学目标去完成这样一个大的工程,因此,地名文化在部编本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呈现方式可采取以下三种方式进行:

(一)兴趣拓展

学习动机理论认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有三个原始点: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点。学习动机中的兴趣点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兴趣点不是直接进行学生认知建构的过程,而是通过将学生学习情绪状态的唤醒、增强、学习意志的提升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将古诗文地名文化作为一个突破“点”,就是初中古诗文教学中那根翘起地球的木棍儿。就单篇古诗文教学时,古诗文中有价值的地名知识、故事、传说、取名缘由作为古诗文教学的背景介绍,中间穿插情境拓展,最后可进行知识拓展,目的就是为古诗文教学增色、提升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兴趣“点”可以有效刺激学生,不仅使学生学习过程变成对知识本身的接受,而且看到知识的力量,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内驱力,它能够帮助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阐释和解决问题,对学生有持续、稳定而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也是学习活动中最持续、最稳定、最重要的内部学习动机。学生这种求知的欲望也会成为古诗文教学中的良好驱动方式,提升古诗文地名文化教学的效果,也就能提升古诗文教学的效果。

(二)专题教学

如果说“兴趣拓展”教学是古诗文地名文化教学的“点”,那么“专题教学”则是古诗文地名文化教学的“线”。语文课程教学不断改革的进程也是教师寻找新的教学突破口的进程,专题教学就是一种对固有教学模式的超越、对自我经验的挑战。初中古诗文地名文化专题教学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传承地名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对部编教材中具有相关性的古诗文地名文化内容进行选择、整合,从中提炼专题,是对单篇古诗文地名文化教学的整合或者多篇相关性以及教材内课外古诗词整合的一种探究性的教学组织方式。奥苏贝尔说:学习的实质就是学生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组织和重新组织的过程就是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对于“线”性的专题教学,古诗文地名文化教学时语文教师需要把握几个设计理念:1.地名知识的碎片化到地名知识的整体化、结构化、区域化;2.教师为主导到学生兴趣的自主选择;3.以教材为依托,从知识的传话筒到高质量的文化建构。

(三)课程开发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同时,鼓励各地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语文课程资源十分丰富,课程的开发是初中古诗文地名文化教学的有利保证,是古诗文地名文化教学的“面”。古诗文地名文化课程的开发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学校环境支持下的校本研修,另一个是软化语文学科的界限,改变以学科逻辑组织课程内容的方法,进行学科融合教学。

总之,从“点—线—面”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方式能够有效传承初中古诗文中的地名文化,也是营造传承民族文化的大环境,进而能更好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三、结束语

初中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和洗礼的重要途径。为提高初中古诗文教学效率,更好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笔者以初中古诗文地名为视角,挖掘古诗文中有价值地名文化,促进历史、文学、地理等多学科的融合,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不断提高初中古诗文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古诗文地名文化教学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利用好古诗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因子,因势利导,对于提高学生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古诗文学习兴趣,提升古诗文教学效果,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初中古诗文地名文化教学,以地名之名,品古诗文之味,传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望語文教育的工作者们能受此启迪,挖掘初中古诗文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如聚落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方言文化等,不断提升初中古诗文教学效果,滋养学生的心灵,更好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李如龙.汉语地名学论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6第1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S].教育部,2014

[4] 张心科,文艺,赵瑞萍.教材研究框架的建构及使用——以语文教材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9(01)

猜你喜欢
古诗文传统教材
教材精读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少年力斗传统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