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群体心理视角下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研究

2020-06-29 18:31钱慧
大众科学·上旬 2020年8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

摘 要:爱文章主要通过群体心理的视角来探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问题,从群体心理学的概念出发,阐述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而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分析群体心理学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心理;爱国主义教育

当今,每个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是以群体的方式存在,任何个体都不可能独立存在,个体和群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大学生个体的价值取向、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都会受到所在群体的影响。高校要充分认识到群体心理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性,加强研究和引导,以有效发挥群体心理功能,推进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一、群体心理的内涵

(一)群体心理内涵

一般意义上,“群体指的是个人聚集到一起,不管民族、职业或者性别属性如何,也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到一起”。[1]为了实现某一共同的目标,不同个体从开始不同的心理特征由于聚集从而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表现出“群体心理”。这种心理可能与群体当中的个体的心理不符,但因为共同心理的原因,群体成员之间具备相似的心理特征倾向,拥有了相同的物质条件与利益目标,表现为群体中个人的从众心理。

(二)群体心理的特征

群体心理表现出来的特征,在大学生上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从众心理,群体中绝大多数人所持观点具有导向性,个体会失去判断力直接被群体观念所影响,表现出失去理智从而顺从群体观念或舆论。二是暗示心理,指价值观念的同化,在一个群体当中,个人的观点、情绪和价值观等,更容易受到群体共同价值观念的暗示。三是认同心理,指个体在群体中,会对群体的共同行为产生认可,更易理解和支持群体共有的行为和观念,以此由群体带动产生的动力将更加持久。四是服从心理,指在群体中个体会不自觉听从群体的集体导向,包括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五是同辈压力,指集体对个体会施加某种压力,使个体改变其态度、价值观或行为,这种影响会发生在相似个人之间,彼此相对比较熟悉的群体中。

综上五种群体心理特征,一方面群体心理会产生一些隐患,会使得个体失去自我判断和观念,做出有悖于自我意识的事情;另一方面群体心理的积极因素可以得到强化,可以利用群体之间思想上的相互影响,帮助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爱国主义信念。

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

目前,中国已全面迈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传统的教育方式也在不断更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也将遇到新的挑战。

(一)多元的文化将削弱大学生的爱国意识

如今,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他们的价值观念也更加开放和包容。一些西方国家经常以“自由”和“民主”自居,从而有针对性的迷惑我国大学生对民族、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淡化我们的爱国主义意识。在此情形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出现传统文化边缘化、国史党史弱化,以及对自身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否定与虚无等现象, 表现出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和家国的情怀在逐步消解,爱国主义热情不强烈。

(二)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党性知识的学习缺乏了解

目前我国高校对于传统文化和党性知识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大都使用基于课本的传统教学模式,内容和方式都不够新颖和创新,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时也流于表面,无法掌握内核情感。所以,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党史等爱国主义的内容无法提起兴趣,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在党性知识这一方面,学生的摄入主要集中在马克思课堂上,同学对爱国主义知识了解渠道不多,从而影响了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巩固。

(三)社交网络时代冲击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养成

社交网络时代,从网络中获取知识的方式已经使得大学生的学习变得更灵活和便利,学生更容易接受被分割后的知识,因此,对于爱国主义教育来说:首先,网络上关于爱国主义的学习内容良莠不齐,形式丰富,但是缺乏监管,难以确保真实性和准确性,从而使得学生不能保持清醒,缺乏思考,出现不理智的爱国行为。另一方面,碎片化的学习习惯导致很难建构“体系化”的知识体系,弱化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性。目前,社交网络平台的准入门槛较低,人人都可在网络上发布信息,相关部门难以实时监管,导致大学生需要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有些不当信息冲击着他们的思想,使大学生群体被错误的言论所牵引,从而爱国主义思想的养成必然有所抨击。

三、利用群体心理功能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运用研究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认识到群体心理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与实践价值,站在群体的角度来分析教育的可行性,通过群体心理的特点,将群体心理所产生的的积极因素运用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

(一)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群体心理

互联网时代,要更注重大学生群体的需求,通过对群体心理变化的观察,来及时有效的调整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群体心理中各个个体的价值观是高度一致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利用群体的交流沟通,在活动中形成认同的群体规范并各自遵守其约定,从而达到群体凝聚力。内部的整体统一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导向和积极健康的爱党爱国价值观。“群体心理奠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心理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2],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运用群体传递正能量的爱国主义观念,构建和谐社会,讲好“中国故事”。

(二)大学生群体心理引导个体心理

大学生群体心理的合理应用,可以帮助个体心理发挥积极作用,从而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的预期效果。第一,由于在群体当中个体会有趋同性,从众心理的正向引导,会使得群体内部当中的个体成员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氛围,从而形成大学生群体爱国主义的主流价值认同。在正确的、有影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下,在群体压力下积极引导存在差异思想的个体,会更易形成正确的爱国主义思想。第二,认同心理的价值引导,个体对群体价值观具有普遍的认同感,具体表现为集体荣誉感、凝聚力和向心力等方面。认同心理会让大学生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在内部间形成小范围的爱国主义自我教育。第三,利用从众心理的正向引导,对大学生群体成员施加爱国主义的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群体中从众是最显著的特征,利用此心理使得群体的爱国热情感染个人价值观,用群体正确的方向引导差异个体的价值观教育,增强群体教育的一致性。

(三)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及方法的改进

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积极利用群体心理,确保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爱国主义思想,首先,要求高校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素质,不断学习,创新教育方式和内容,以增强自身影响力和教学的感染力。其次,教师作为群体的领导者,要发挥榜样力量,从自身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外化于行动。多利用群体心理,教育内容多与社会热点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群体内部的学习积极性。最后,高校应多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获得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以形成相同的群体意识,发挥群体意识的优势。

综上,大学生群体是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研究大学生群体心理是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同时,它也可以确保高校的发展稳定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开展,善于运用群体心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也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 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科, 译.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49.

[2]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40.

作者简介:钱慧(1992-),性别:女 ,民族:汉,籍贯:陕西西安,学历:硕士, 目前从事辅导员一职,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以社团活动为载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乡土历史教学应做到功在外利在内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