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不同术式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的效果评价

2020-07-01 01:50刘洪全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15期
关键词:内镜

刘洪全

【摘要】 目的 评价内镜下不同术式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120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60例。

研究组患者给予鼻内镜下中鼻甲成形术治疗, 对照组患者给予鼻内镜下中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术前及术后2个月鼻腔功能, 术前及术后2、6个月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量表(SNOT-20)评分。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015, P<0.05)。术前, 两组鼻腔容积(NCV)、鼻腔最小横截面积(NMCA)及鼻腔最小横截面积至前鼻孔的距离(DCA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 两组NCV、NMCA高于术前, DCAN低于术前, 且研究组NCV、NMCA高于对照组, DCAN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 两组SNOT-2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6个月SNOT-20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 两组术后6个月SNOT-20评分显著低于术后2个月,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6个月, 研究组SNOT-20评分分别为(28.34±3.87)、(16.94±2.04)分,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73±4.03)、(20.83±3.23)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内镜下中鼻甲成形术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临床效果较好, 能够改善患者鼻腔功能及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内镜;鼻甲成形术;鼻腔功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5.037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 CRSwNP)为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常见疾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鼻涕、鼻塞、头痛及胀痛等, 病情迁延难愈[1], 目前内镜下鼻窦手术为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重要术式, 内镜手术不但能够改善鼻腔鼻窦的通气和引流, 而且还能够改善鼻息肉的生长以及鼻窦黏膜的炎症性病变[2]。既往研究报道[3], 相比于内镜下切除中鼻甲, 在术中保留中鼻甲有利于患者的生理功能恢复。本研究考察鼻内镜下中鼻甲成形术和中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的效果与安全性,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5月~2019年3月

收治的120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60例。研究组平均年龄(35.24±8.35)岁;男37例, 女23例;平均病程(2.41±0.46)年;平均体质量指数(BMI)(23.31±2.42)kg/m2。对照组平均年龄(36.16±6.63)岁;男41例, 女19例;平均病程(2.53±0.57)年;平均BMI(22.98±1.97)kg/m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诊断标准[3]:鼻内镜提示鼻黏膜息肉样变或鼻息肉, 主症伴鼻塞、黏脓性或黏性鼻涕, 次症伴嗅觉减退或丧失, 头面部胀痛;②年龄>18岁;③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④患者知情并同意。排除标准:凡不符合纳入标准者。

1. 2 方法 研究组患者给予鼻内镜下中鼻甲成形术治疗。术前应用抗菌药物治疗, 患者取仰卧位, 然后应用丁卡因-肾上腺素棉片对鼻道、中鼻道、下鼻甲以及嗅裂收缩, 于鼻内镜下切除钩突, 开放病变鼻窦, 将筛泡扩大至筛窦, 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和脓液, 将闭塞的额窦口扩大至正常状态。对于下鼻甲附着缘者高于中鼻甲下缘的患者需要对其下缘进行处理, 以使下鼻甲和下缘的附着缘保持平齐, 然后将中鼻道的息肉组织摘除;对于鼻甲病变的患者, 纵行切开患者的中鼻甲, 切除息肉病变。对照组患者给予鼻内镜下中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术中对于中鼻甲难以保留的患者将息肉和中鼻甲完全咬除, 并将其根部进行保留。两组患者术后均行膨胀海绵止血, 48 h后将填塞的海绵取出, 术后5 d清理换药出院, 出院1周复查清理换药, 后2周清理换药1次, 持续观察换药3个月, 患者鼻腔的分泌物和淤血进行清除, 保证鼻腔通畅(防止鼻窦口堵塞狭窄)。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 3. 1 治疗效果 效果判定标准参考文献[4]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3. 2 手术前后鼻腔功能 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个月

应用鼻声反射仪测定患者的鼻腔容积(nasal cavity volume, NCV)、鼻腔最小横截面积(nasal minimal cross-sectional area, NMCA)、鼻腔最小横截面积至前鼻孔的距离(DCAN)。

1. 3. 3 术前及术后2、6个月SNOT-20评分 采用SNOT-20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6个月进行评估。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x-±s)表示, 采用t檢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治疗显效34例(56.67%), 有效9例(15.00%), 无效17例(28.33%), 总有效率为71.67%;研究组治疗显效43例(71.67%), 有效12例(20.00%), 无效5例(8.33%), 总有效率为91.67%;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8.015, P<0.05)。

猜你喜欢
内镜
PDCA循环模式在呼吸内镜护理风险控制中的应用分析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内镜止血的应用价值分析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后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促进术后康复的效果
鼻内镜手术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国际首创第五代消化内镜(机器人内镜)研制成功
分析比较经耳内镜鼓膜切开与耳内镜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
浅谈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治疗早期上消化道肿瘤的护理配合体会
消化内镜常见人为损害的因素及护理对策
关于胃镜的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