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脑出血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2020-07-03 05:13李梅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体位脑出血康复

李梅

(新泰市人民医院神经内二科,山东泰安 271200)

脑出血是临床神经科常见疾病,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其多发于中老年群体,且对患者语言功能、意识、肢体功能等造成损伤,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巨大影响[1]。 目前,临床对该病症主要采取内科治疗,在给予常规治疗上,早期实施有效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结果。 该研究,对2018 年7 月—2019年5 月56 例脑出血老年患者早期予以康复护理,取得良好成绩,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老年脑出血患者112 例,经影像学技术检查,均确诊。 研究排除放弃治疗者、不愿配合研究者、临床资料不齐、合并严重呼吸循环衰竭、治疗阶段再发脑出血者。 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56 例;对照组中,男30 例、女26 例,年龄60~75 岁,平均年龄(69.5±7.2)岁;观察组中,男32 例、女24 例,年龄62~73 岁,平均年龄(69.1±7.8)岁。两组患者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入院后,两组患者均接收基础治疗,如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等;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患者生体征稳定后1 d,给予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操作方法:(1)心理护理:患者苏醒后,护理人员需主动与患者沟通,第一时间告诉患者治疗较为成功,消除患者恐惧心理;同时给予患者鼓励与支持,为其讲解疾病基础知识、治疗的目的与方法;注意与老年患者沟通时,给予足够的尊重,多理解支持患者,取得患者信任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促使其配合治疗,更方便后期护理工作的开展。 (2)功能锻炼:①体位摆放:使患者取仰卧位,将枕头垫于患侧肩胛位置,前深肩胛关节,并将一个长枕放于患者患侧大腿与肩臂,使膝关节屈曲,将髋关节内旋。 调整患者体位,取侧卧位,前伸患侧上肢,将健侧上肢自然放于稍后方或体上,保证膝关节屈曲、踝关节与髋关节背屈。 健侧卧体位时,注意将枕头点在前伸上肢,将患侧下肢稍微屈曲放于软枕上,健侧下肢稍微屈曲即刻,间隔2 h进行1 次体位调整,注意翻身时动作轻柔,避免拖拽拉等动作。 ②被动训练:患者清醒后,为避免长时间卧床,导致患者肌肉萎缩,每日对患者进行2 次被动运动护理,20min/次,注意控制活动力度与范围,且无操之过急,需循序渐进,训练关节主要包括上下肢各关节。 ③主动训练:根据患者病情,临床指导其进行主动训练,注意训练由简入繁,早期可指导其进行翻身、主动床上体位改变、健侧带动患侧主动运动等;随着患者病情改善,适当增加主动训练强度与频率;患者可长时间站立后,可协助其进行下肢训练,如高抬腿、原地踏步、搀扶下行走、漫步、洗澡等,逐渐增加训练难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3)基础护理:加强患者基础护理,如维持病房通风透气、清洁卫生,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清洁口腔与面部,定期对病房消毒等。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护理2 月后测试其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Barthel 指数)测定,采用4 级评分法,共计10 各项目,总分100 分,分别是15 分、10分、5 分、0 分,评分越高患者生活能力越好。

1.4 统计方法

将该次研究所得所有项目数据资料均纳入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分析,t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分析,干预前两组患者Barthel 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比较Barthel 指数(±s)

表1 两组比较Barthel 指数(±s)

组别干预前 干预后2 个月观察组(n=56)对照组(n=56)t 值P 值25.91±8.60 26.77±9.06 0.435 0.689 63.17±7.48 35.05±8.54 16.237 0.000

3 讨论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神经内科疾病,其发生、进展与颅内血管畸形、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存在密切相关性, 属于非创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2];该病症具有起病急、病情危重、致残率、致死率高的特性,尤其是高龄获病群体,患者自身机体功能不断下降、身体耐受性较低,一旦获病不仅对患者心理造成巨大打击,且病情凶险程度高,病情进展迅速,具有极高的病死率与致残率。 此外,该病症的发作具有不确定性,即患者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病、受到任何因素影响都可出现脑出血, 如患者在情绪激动、过度用力时都可诱发,使该病症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3]。

目前,临床对该病症治疗方法较多,包括内科与外科手段,基本治疗原则是避免再出血、控制血压与颅内压、脱水、预防并发症等;近年来,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提升,极大提高其治疗效果,降低脑出血病死率[4]。但其致残率仍然居高不下,如何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能力成为临床研究热点。

有研究指出,脑出血患者发病后,支配神经受损,神经反射弧中断,导致患者出现意识不清、语言障碍等症状[5];早期通过有效的康复训练,可刺激病灶周围正常脑组织,通过外部刺激在功能上与结构上修改自身,激活其代偿功能,达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目的,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6]。 该研究显示,干预前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不同方法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能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能力。 在整个脑血管疾病治疗体系中,早期康复护理对疾病治疗、 预后结果改善起到巨大作用,尤其是对于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可通过早期康复训练, 激活病灶周围正常脑组织的代偿功能,逐步重建受损神经系统,发挥药物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分析,根据早期康复理念,在患者苏醒后给予心理疏导,打消患者恐惧心理,促使其配合后期康复训练。 待病情稳定后,立即对其开展早期被动训练与主动训练,通过一定量的外部功能锻炼,刺激残存脑皮质,激发脑的可塑性,逐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达到治疗目的。

综上所述, 对老年脑出血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对改善其预后,提高生活能力效果确切。

猜你喜欢
体位脑出血康复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体会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玻璃体切割眼内填充术后被动体位的舒适护理
脑出血微创置管吸引术对老年脑出血患者血清IL-6、TNF-α和hs-CRP的影响分析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