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踝针护理治疗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术后疼痛及康复的影响

2020-07-03 05:13刘盼盼肖丽华白兴玲吴焕好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腕踝针阑尾针刺

刘盼盼,肖丽华,白兴玲,吴焕好

(广东省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普外科,广东东莞 523710)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是普外科最常见的手术,但腹腔镜手术术后的急性疼痛主要以穿刺孔的疼痛为主要,部分甚至难以忍受[1]。 急性阑尾炎患者早期胃肠蠕动是亢进的,但是晚期往往由于腹腔都有炎症渗出液出现麻痹性肠梗阻,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对患者术后疼痛虽有一定疗效,但常引起便秘、胃食管反流及心血管等多种不良反应的发生[2],增加了肠梗阻的发生,所以阑尾炎术后镇痛用药是比较谨慎的甚至不用。 而腕踝针与常规针刺疗法相比, 针刺位置相对安全,操作方便,止痛快速。 该研究通过观察腕踝针护理治疗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患者的临床效果,以2018 年8月—2019 年4 月为研究段,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及与家属已签署了手术知情同意书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患者70 例,平均年龄(45±15)岁,男性,38 例,女性32 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 腹痛时间、 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机分为E 组35 例, F 组35 例,排除标准:(1)术后诊断为阑尾脓肿、坏疽的;(2)凝血功能异常者;(3)合并严重的血液、心、肾等功能障碍者;(4)依从性差,无法配合进行干预及问卷调查的患者;(5)有晕针史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由同一名麻醉医生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规使用胃复安、丙泊酚、舒芬太尼及罗库溴铵行麻醉诱导,术中用七氟烷及瑞芬太尼维持,按常规生理需要量补液。 所有患者全麻,术后均经过麻醉恢复室PACU(Postanesthesia Care Unit)行麻醉复苏,当Steward 苏醒评分达6 分以上,送回病房。

E 组患者回科后2 h,根据张心曙[3]教授所创的腕踝针的针刺方法, 用30 号7 cm 毫针, 在双侧腕部腕横纹以上约两横指环腕一圈处, 各点分别记作上1、上2、上3、上4、上5、上1 处,选取上1、上6 两点,以15°~20°向心方向斜刺进皮后平行进针3~5 cm,患者无痛、酸、麻、胀等针感即可,不行针,留针20~30 min;F 组,不行腕踝针护理治疗,随访观察两组min 疼痛VAS 评分>4 分,给予肌注双氯芬酸钠止痛50 mg/次。

1.3 观察指标

住院期间观察并记录。 记录2 组患者回科后手术当天、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二天穿刺孔的视觉模拟疼痛VAS 评分( VAS,0~10 分);0 分:无痛;3 分以下:有轻微的疼痛,能忍受;4~6 分: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10 分:有渐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影响食欲,影响睡眠,记录两组给予双氯芬酸钠的例数;记录术后康复指标:术后住院天数,肛门排气恢复时间,腹腔引流管及尿管拔除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腕踝针穿刺血肿及感染等不良反应。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所有的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两组患者手术后当天、术后第一天及术后第二天的疼痛VAS 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随访手术后当天、术后第一天及术后第二天的疼痛VAS 评分比较:与F 组比较, E 组的手术后当天、术后第一天及术后第二天的疼痛VAS 评分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E 组镇痛效果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 组手术后当天有4 例患者追加了双氯芬酸钠辅助止痛,F 组手术后当天有11 例患者追加了双氯芬酸钠止痛。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后当天、术后第一天及术后第二天的疼痛VAS 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后当天、术后第一天及术后第二天的疼痛VAS 评分比较[(±s),分]

注: * 与F 组比较,P<0.05

组别手术后当天术后第一天 术后第二天E 组(n=35)F 组(n=35)t 值P 值(2.2±0.7)*5.2±0.5 20.632 0.000(2.2±0.5)*4.2±0.6 15.150 0.000(2.2±0.3)*3.2±0.4 11.832 0.000

(2)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指标比较, E 组的肛门排气恢复时间、尿管拔除时间、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短于F 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二组患者的术后住院天数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二组患者术后康复指标的比较(±s)

表2 二组患者术后康复指标的比较(±s)

注: * 与F 组比较,P<0.05

组别术后住院天数肛门排气恢复时间(d)拔引流管时间(d)尿管拔除时间(d)首次下床活动时间(d)E 组F 组t 值P 值8.0±1.5 8.0±1.7 0.000 1.000(1.2±0.1)*1.8±0.2 15.875 0.000(1.2±0.5)*2.4±1.3 5.097 0.000(1.0±0.1)*1.3±0.2 7.937 0.000(0.8±0.1)*1.3±0.8 3.669 0.001

3 讨论

急性阑尾炎是普外科常见的急腹症,随着腔镜技术的成熟和小切口技术的发展[4],腹腔镜手术方式是首选的手术方式,术后恢复较术前明显提高,然而疼痛依然是困扰患者的问题。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理念的推广,对患者疼痛的管理专业组成人员从过去的以麻醉医生为主体的模式转向现在的以专业护理人员为主体的模式。 腕踝针在镇痛方面有独到之处,腕踝针不需要辨证治疗,只需要确实合适病人症状和体征的针刺点, 虽然只在手腕和脚踝,却能解决全身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疼痛症状[5]。 良好的镇痛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恢复,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

该研究结果显示: 与F 组比较, E 组的手术后当天、 术后第一天及术后第二天的疼痛VAS 评分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得结果与万小平[6]等文献报道相符; 二组患者术后康复指标比较, E 组的肛门排气恢复时间、尿管拔除时间、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和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短于F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组患者的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住院时间有多因素决定的。E 组随访没有出现1 例患者穿刺损伤及感染。急性阑尾炎病人早期胃肠蠕动是亢进的,晚期往往由于阑尾炎有炎症渗出液出现麻痹性肠梗阻,虽然是选择腹腔镜微创手术方式,但往往腹腔穿刺孔的疼痛是很痛的, 患者往往是惧怕疼痛而不敢早早地下床活动,这样胃肠蠕动的恢复时间延长了,增加了发生肠梗阻的风险。 以往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虽有一定的镇痛效果,但常引起胃肠反应,增加了肠梗阻的发生,所以阑尾炎术后的患者往往术后镇痛用药是谨慎的甚至尽量不用,而该研究结果提示腕踝针治疗对腹腔镜阑尾术后的镇痛效果确切,该研究采用单纯的针灸疗法镇痛,并不使用药物,不用担心药物的副反应,加快了患者的恢复。

腕踝针是指在人体的腕部和踝部各6 个针刺点行无痛性皮下针刺的疗法, 它以前后正中线为标线,将身体两侧由前向后划分为6 个纵行区,又以横膈为界划一条环绕身体的水平线称横线,将身体六区分成上下一共12 区。 由第二军医大学张心曙教授于20 世纪70 年代创立,至今已用于临床诸多疾病的治疗,疗效显著[6]。 根据手术穿刺孔部位,该研究选择在双侧腕部1,6 点行针刺疗法,观察其镇痛效果确切。 腕踝针作为一种独特的针刺形式,其功效与卫气有关,腕踝针的镇痛作用是以激发卫气来实现的, 入针即效、持续镇痛一直是腕踝针被关注的主要特点和优势[7]。

综上所述:碗踝针治疗明显减轻了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术后的疼痛,是单纯的针灸疗法镇痛,并不使用药物,无药物的不良反应,加快了患者的恢复,且针刺位置表浅,操作简单、安全、易学,比较适合于急腹症患者术后的镇痛,值得临床护理推广。

猜你喜欢
腕踝针阑尾针刺
腕踝针治疗疼痛的临床应用进展
腕踝针疗法在骨伤科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腹腔镜高位阑尾切除术的不同入路戳孔对比
阑尾真的无用吗?
腕踝针通过提高血清β—内啡肽水平治疗腰肌劳损的研究
比较对照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和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效果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与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比较分析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