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是语文教学的调味剂

2020-07-04 02:24李明芬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调味剂民间文学语文教学

李明芬

摘 要:民间文学是纯文学的母体,为文学创作源源不断地向上输送养料,同时也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成分。将民间文学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可促使语文知识从课本延伸到生活,并融入到生活实践中,促使语文回归原本真实的状态,学生可在不知不觉中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语文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语文的表达能力,让语文教学灵动起来,就像语文教学的一味可口的调味剂!

关键词:民间文学 语文教学 调味剂

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在全球化语境下面临着挑战。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道德方面,民间文学如何融入语文教学中,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如何去发挥作用,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民间文学融入语文教学势在必行

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方法较单一,注重课本知识传授,缺乏实践能力训练。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不感兴趣,教师的讲授占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变成“一言堂”,一节课下来,学生几乎没有思考。在语文教学上我们并非要追求华丽的形式,而是要关注语文本身,关注文学本身。活的语文教学并不来自于所谓“灵活”的形式,而是要教“活的文学”。民间文学是民俗化了的文艺,它是文学、艺术、知识等的融合,它是拙陋但不乏纯朴的艺术。民间文学是纯文学的母体,处于纯文学表层文化的底部,源源不断地向上输送养料,提供可资借鉴的成分。因此,民间文学融入语文教学势在必行。究竟怎样将民间文学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呢?这就要找到一个契入点,也就是说要把握一个合适的机会,既能有效地将民间文学融入语文教学中又不能显得突兀,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在二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组教育学生团结精神的谚语,内容有些不好懂,我给学生讲述了几遍谚语的意思,可是孩子们还是似懂非懂。我就想起了我小时候看到蚂蚁搬家的情景,就喜欢边看边念儿歌。于是给他们讲这个故事,并将这首三峡民间流传的顺口溜《搬米》念给他们听:“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小学生一听这个顺口溜,有趣又好读,且容易理解,三两下就领悟了“团结就是力量”的含义。看到孩子们的兴致很高,我又给孩子们教了一首童谣《颠倒歌》:“三十晚上大月亮,强盗起来偷水缸,聋子听到脚板响,瞎子看到翻院墙,哑巴一路喊出房,跛子盯到撵一趟,爪子赶紧来帮忙,强盗吓得跑得慌,一抓抓到头发上,原来是个光和尚。”孩子们听了更来劲了,顿时,对我们的民族文化肃然起敬!像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只要找准时机,有意识地将民间文学融入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语文会更加容易。这种民间文学的融入难道不是对语文教学的有力促进吗?

二、民间文学融入语文教学作用甚大

民间文学的语言是丰富的、生动活泼的,是经过人民千百年锤炼留下的精品,具有文学名著所无法替代的价值,有其自身独特的充满民间活力的美。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欣赏民间文学中健康、动人、朴素的美,欣赏民间文学丰富的想象力和别出心裁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民间文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大众生活,易于被小学生接受,其作用不可小觑。

例如,农谚“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让完全没有种庄稼经验的小学生茅塞顿开;气象谚语“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早上发霞,等水烧茶;晚上发霞,干死蛤蟆”使幼稚的小学生学会了看天气;道德歇后语“稻草人救火——自身难保”“铁公鸡——一毛不拔”则让天真的小学生明辨是非。这些民间文学留存着人们千百年的经验累积,语言押韵、朗朗上口,比喻形象、深入浅出,小学生既乐于接受又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

在一次习作公开课上,我教学《介绍一种物品》的说明文指导课,在开课时,我看孩子们也许天生对习作课有一种抵触情绪吧,全都蔫蔫的,兴趣不高。我灵机一动,马上给孩子们猜几则谜语:“红身体,绿尾巴,身体钻到地底下,又甜又脆营养大。”“圆圆脸儿像苹果,又酸又甜营养多,既能做菜吃,又可当水果。”“身穿绿衣裳,肚里水汪汪,生的子儿多,个个黑脸膛。”分别猜一物品。孩子们一下子就来了精神,兴致空前高涨,而且对这些物品的特点也瞬间了解了,对后面的习作指导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民间故事讲述着民间的传奇人物,五年级有一篇略读课文《牛郎织女》让孩子们很感兴趣,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顺带让孩子们也阅读了《三峡花椒》《神女峰的传说》《三峡悬棺的来历》……孩子们对自己家乡的民间文学的博大精深感到由衷的自豪。

三、民间文学融入语文教学灵动飞扬

民间文学是一种地道的民族文学,其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于民众口头上的儿歌、故事、传说等集中反映了各民族、各地区的光辉历史与灿烂文化,表现了劳动人民的高尚品德,凝聚着他们热爱国家、民族和家乡的深厚情感。将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学纳入到语文教学中来,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近母语、热爱文学,还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之结合。爱国并不是挂在嘴上的一个口号,应该有着实际的内容,它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的家乡、爱自己的民族文化。

在五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个单元《遨游汉字王国》的综合性学习,书上罗列了很多谜语、谚语、歇后语、成语故事、传说故事、汉字的由来等内容。我在教学这些内容的同时,就有意识地将三峡的民间儿歌、童谣、诗歌、传说等穿插教给他们,从而引起学生对汉字的崇拜,对祖国文化的赞叹,对民间文学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在课后让孩子们去搜集三峡的相关民间文学作品,然后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写感受、办手抄报、绘画、节目表演、创编儿歌童谣等)汇报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陡然倍增,课下到处搜集相关的三峡民间儿歌、童谣、传说、诗歌……展示的时候,孩子们的汇报交流真是丰富多彩,有的用画笔描绘三峡的传说,有的用手抄报展现三峡的童谣,有的用快板表演三峡的儿歌,有的用文笔创编新的诗歌……这样的融入教学,使孩子们的语文知识更加丰富,语文素养更加深厚。

将民间文学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可促使语文知识从课本延伸到生活,并融入到生活实践中,促使语文回归原本真实的状态,學生可在不知不觉中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语文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语文的表达能力,像调味剂一样让语文教学灵动飞扬!

猜你喜欢
调味剂民间文学语文教学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甜心旋律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加点儿情感的“调味剂”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做好校园文化“调味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