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BE教学模式的“交互设计原理”课程模块化改革与实践

2020-07-06 06:26林蕙玟
教育观察 2020年9期
关键词:模块教学模式课程

刘 莹,林蕙玟

(1.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东潮州,521000;2.台湾公立成功大学创意产业设计研究所,台湾台南,70101)

交互设计是一门新兴学科,曾任卡内基梅隆大学设计学院院长的理查德·布坎南(Richard Buchanan)教授将交互设计定义为通过(数字化的或有形的)产品服务或复杂系统的媒介影响策划(创造)及支持人类行为。[1]在互联网技术进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下,交互设计的内涵、理念持续变革,逐渐演变为一门融合设计学、计算机科学、认知心理学、语言学及社会学等多领域知识的交叉学科。[1]近年来,国内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交互设计行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促成了交互设计行业相关岗位人才缺口的出现。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CDC)与BOSS直聘2019年联合发布了《互联网新兴设计人才白皮书》,将由数字信息技术的革新引发的、涉及无形抽象的交互过程、体验和服务内容的全新设计形态定义为“互联网新兴设计”,并指出,当前我国互联网新兴设计相关岗位的招聘类型中,交互设计类岗位数量以10.9%的占比位居第二,一线城市中交互设计职业供求比低,市场人才紧缺。

在这一新形势下,交互设计人才的培养日渐受到重视。目前,我国已有相当数量的院校开设了交互设计相关课程,主要分布于以下三类科系中:其一,设在新闻传播相关学科下,例如,华中科技大学传播学本科专业(网络与新媒体方向)开设的“人机交互技术及应用”课程;其二,设在艺术设计相关学科下,例如,广州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本科专业开设的“用户研究与交互设计”课程;其三,设在计算机等理工学科下,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开设的“人机交互与界面设计”课程。基于生源、学科出身、师资条件及既有资源优势等多方面因素考量,各院校的交互设计类课程设定了不同的培养目标、课程重点及授课模式,从不同维度和面向进行交互设计人才培养的探索。但现阶段大部分交互设计类课程开设时间较短、课程体系尚未成熟,[2]如何通过构建更系统化、更具实用性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模式,切实提升学生理论素养与专业实践技能,以应对交互行业快速发展与日益成熟趋势下实践型、专业型、创新型人才的供需矛盾,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顺应应用型本科教育变革及交互行业人才实际需求,韩山师范学院网络新媒体专业的“交互设计原理”课程引入CBE教学模式并采取了一系列课程改革措施,通过以实际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模块化体系构建,探索交互类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CBE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启示

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即“能力本位教育”,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模式。[3]该模式强调以职业岗位所需综合能力——由实际岗位所需的知识及技能,掌握和运用知识及技能需具备的态度、理解力、决策能力等组成的结构化整体——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核心,[4-5]并围绕该核心进行培养目标制订、教学内容设计、课程考核形式设定等。能力本位教育模式的历史基础,可追溯至工业革命时期因技术发展与国际竞争所促生的新教育需求,为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欧美开始出现强调知识实际应用价值及重视实用技能的教育与培训的新型高校。[5]经过多年的理论深化及实践拓展,能力本位教育模式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职业教育中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于20世纪90年代初被引入我国。

CBE教学模式虽广泛应用于职业技术教育,但其重视能力培养的核心理念及强调实用技能培训,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从“做中学”,联系实际、注重应用,强调个性化学习等教学模式,[3]对普通学科教育,特别是现阶段我国教育领域强化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推动地方性院校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等人才培养改革策略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在“交互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中引入CBE教学模式,以实际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课程的模块化体系构建,使课堂教学与交互设计行业的更新发展及人才需求接轨,让学生在深入理解交互设计理论知识及设计流程的基础上,切实掌握行业所需专业技能,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基于CBE教学模式的“交互设计原理”课程模块化设计

作为教育部首次批复的28所高校之一,韩山师范学院于2013年正式开展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招生工作。我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下设融合媒体传播、影视制作与营销、数字产品设计三个专业方向。“交互设计原理”为数字产品设计方向的核心课程之一,与“多媒体人机界面设计”“移动应用交互设计”等课程共同构成该方向的核心课程群。

配合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整体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并结合现阶段交互设计理论研究发展及移动通讯、数字产品、新媒体广告等新兴行业所需交互设计相关职业能力需求分析,“交互设计原理”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培养学生掌握系统化交互设计理论、设计思维、设计方法,实现技术;通过交互设计实践项目的导入,全面培养学生分析、设计、开发、评估等专业技能;引导学生从设计思考和实践创新的视角,深刻理解交互设计的本质与内涵。

为实现该教学目标,“交互设计原理”课程基于CBE教学模式构建了以教师为主导的“理论教学模块”,强调学生主体性的“自主探究模块”及基于校企合作引入项目实例的“能力拓展模板”,并通过“过程性考核模块”依照教学进度对教学效果及学习成果进行实时考核,适时调整教学方式、内容以确保教学进度的合理化。通过项目联动配合的模块化体系构建(图1),课程更具整体性、实战性,实现学生专业理论框架的构建及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确保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及课程目标的实现。

图1 基于CBE教学模式的“交互设计原理”课程模块化体系构建

三、基于CBE教学模式的“交互设计原理”课程模块化教学实践

(一)理论教学模块构建

1.学科基础理论教学框架构建

我校“交互设计原理”课程共计36学时,其中理论课时占20学时,以《人机交互: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和评估》(董建明等编著)《About Face 4:交互设计精髓》(艾伦·库伯等)及《用户体验的要素》(加瑞特)等为主要教参,构建“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交互设计课程理论教学框架(表1),涵盖交互设计理论,交互设计思维、流程及方法和交互设计发展专题三个主要板块。具体教学进度参照交互设计行业实际工作流程进行规划,并与“自主探究模块”中实践项目进度相配合,每周讲授的知识要点涵盖学生完成对应阶段实践项目需要的知识及技能。学生可配合教学进度及具体实践项目进展,逐步深化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并在实际项目中强化所学技能的应用能力;在完成该周知识点学习及相应项目内容后,学生将带着项目下一阶段的理论需求继续投入新一轮的知识点学习。该模式的应用在提升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及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高度配合方面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表1 “交互设计原理”课程内容及学时分布

2.教学内容动态更新

交互设计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且与行业发展紧密联系的实践型课程,知识更迭、相关技术发展及研究重点更新较快。基于“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理论框架,实际教学内容组织将根据行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确保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及时效性。以“交互设计发展专题”为例,其教学目的为拓展学生对交互设计领域的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从更广、更新的角度考量交互设计的内涵及未来发展。该部分的教学内容将根据当前交互设计技术发展及行业现状进行具体规划,例如,在2017—2018年的教学中因考量到人口老龄化趋势与交换设计发展的关联,在该专题加入了“老龄化与交互设计”的内容。在课堂教学外,课程亦通过分享实时更新的课外阅读材料(如网上音视频资料,新兴案例报道、分析及近期发表的相关论文等),延展课堂理论教学,保持教师和学生对交互设计的发展趋势的较为全面清晰的认知。

(二)自主探究模块构建

以实践项目为驱动的技术能力培养。CBE教学理念认为“知识、理解力和技能的最佳习得途径是实践”[6],而“能力,尤其是跟实践结合紧密的职业能力,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积极而主动的活动来获得和掌握”[7],因而CBE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实践技能的培养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

“交互设计原理”课程体系中的“自主探究模块”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以具体实践项目及课题需求为驱动,将“课堂教学模块”中所学之理论知识,直接应用于项目实践中,并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学习、熟悉和掌握交互设计思维、流程、方法及具体实现工具和技术。教师由“理论教学模块”中的知识传授者角色转变为实践项目中的项目引导者身份,着重发挥项目评估及指导建议的作用,根据学生实际项目完成情况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给予理念指导及个性化辅导。

实践项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生在课程开始之初需自行组成人数不多于5人的项目小组,并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在“交互设计原理”授课学期内完成一个完整的交互设计大课题。在实践项目选题上,课程坚持实际课题的引入,在贴合地方发展、行业趋势基础上兼顾人文及社会关怀,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会发现实际需求并通过所学知识及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师命题的学期中,曾以我校所在地——国家文化名城潮州的传统文化新媒体传播为大主题。学生在实地调研后,基于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及文化传播的实际需求发挥创意思维,提出了以潮州传统游神赛会为创意来源的移动端游戏设计“潮州营老爷”(图2)及传播潮州陶瓷文化、提供用户线上制瓷体验的移动端应用设计“潮瓷”(图3)等不同项目。在学生自主选题的学期中,也出现了用于改善学校图书馆查书用户体验及校内学生出行问题的移动端应用“韩师查书”及“易行”设计、关注流浪动物救助的移动端公益产品 “宠侠”设计和关注小学生性教育问题的教育应用“Sex Galaxy”设计等关注周边人群及社会实际需求的选题。而且,在项目实践过程中,教师也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实际用户群体的参与、真实的市场需求调研及项目可行性的评估。例如,“宠侠”小组的同学在项目前期用户调研时,通过线上问卷及深度访谈的方式了解目标用户群——宠物领养者的需求,同时亦对广州多家流浪动物救助机构,例如启智流浪动物爱心之家、熙熙森林等做了现场调查及访谈,并在设计过程及最终产品测试中多次咨询及参考行业专家意见。“Sex Galaxy”小组同样基于对多家小学性教育相关课程调研及代表性小学生家长的访谈结果,进行需求总结和产品、服务设计。

图2 “潮州营老爷”移动端游戏部分交互界面图

图3 “潮瓷”移动端应用部分交互界面图

表2 “交互设计原理”课程“自主探究模块”实践项目内容安排及学时分布

项目具体施行上,各小组的实践项目将贯穿课程始终并配合课程教学进度(表1)及实际交互设计行业工作流程,分解为不同阶段完成(表2)。学生需配合每阶段之教学内容,应用所学理论、方法及技巧,自行完成该部分知识所对应的实践项目内容并提供相应的阶段性成果,逐步构建完整项目内容。

(三)过程性考核模块构建

为避免传统课程考核中,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简单组合权计算法所造成的学生过于重视终结性评价、对平时作业不重视、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交互设计原理”课程在贴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基础上,提出“过程性考核策略”:配合课程进度规划及实践项目的阶段性进展,课程考核以4—6个学时为一个小周期,共构建四个主要考核节点(图4);各小组需在每个小周期结束时,通过小组汇报的方式总结、陈述、展示该阶段项目进展及提供相应阶段成果,并由教师进行点评、修正及评分;在下阶段项目汇报时,小组成员需针对上阶段教师提出之修改意见,提出改进后的方案并汇报新阶段的实践进展。

“过程性考核模块”的构建实现了课程实践项目的进度把控,确保学生在实践项目的各个阶段均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与指导,完成对“课堂教学模块”及“自主探究模块”的有机配合。同时,该教学方法亦为学生提供了不断修改完善设计项目的机会,学生可在每一考核节点结束后,不断修正项目内容、完善项目细节,通过这种形式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设计思维及实际操作技能,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学生对交互设计理论知识的理解。

图4 过程性考核模块中的考核节点构建

(四)能力拓展模块构建

CBE教学模式强调以职业岗位所需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具体教学内容、培养模式均需贴近相应职业的需求及发展趋势。“交互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构建“能力拓展模块”,引入长期从事交互职业的设计人员、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等熟悉该职需求及发展趋势的行业专家,从而实现对其他三大模块的支撑,具体施行方式如下。其一,对“理论教学模块”的支撑:在构建教学内容时,通过与行业专家进行沟通协作,明确该职业所需综合能力及专项技能,并将之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之一进行具体课程规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配合不同的教学内容聘请相关资深专家以行业报告、学术讲座等形式参与教学,让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动态、获取最新行业资讯,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目前,我系已与腾讯公司企鹅新媒体学院签订合作协议,2019年全年共为我系学生举办专家讲座9场,推出了“移动时代的媒体融合与传播趋势”等不同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最新的行业资讯。其二,对“自主探究模块”的支撑:通过校企合作联合项目的引入,让学生得以接触到真实的行业工作环境及工作流程,并通过参与实际项目明确相关职业技能需求,在此过程中切实强化其实践技能的培养。其三,对“阶段性考核模块”的支撑:根据实践项目不同考核节点的具体考核内容,邀请相关背景之行业专家作为考核人员参与学生实践项目阶段性考核,为学生实践项目提出切合当前市场需求及行业发展的实际建议。

四、结语与探讨

通过基于CBE教学模式的教学模块化改革与实践,“交互设计原理”课程在全面性、连贯性及实用性等不同层面均得到了一定提升,形成了较为稳定良好的教学模式。因受交互设计学科自身特性及相关职业需求的变化发展等因素影响,本课程亦存在需持续探讨、完善及提升的部分。其一,交互设计课程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除需设计学相关理论支撑外,还需应用到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理论知识;在理论与实践相配合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为学生构建较为全面、完整的知识体系,且做到全而不杂、重点突出,仍需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的经验积累及持续的探究与论证,以期总结出更符合课程需求的教学方式。其二,强调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是CBE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产业工业化、信息化变革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本课程教学改革之重点所在。但从学生自身职业生涯长远发展及“知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人文知识)、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修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三位一体的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8]的社会需求层面上看,如何更好地配合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强调专业化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兼顾学生“非职业技能”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升,亦是本课程需要继续完善的部分。

猜你喜欢
模块教学模式课程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