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道德内化的柔性关系生成探析

2020-07-06 16:42郭家于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20年6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

郭家于

【摘要】在德育工作中,高校学生的德育工作占据着重要地位,高校学生党员作为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对其进行必要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任务。由于道德内化过程中教育者与学生党员之间长期存在的距离感,导致现阶段高校学生党员的道德内化实效性削弱,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道德内化效果。因此,师生之间强调平等对话、共学共享同进步以及以人为本的柔性关系是促使高校学生党员道德内化的催化剂。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道德内化;柔性关系

一、高校学生党员道德内化的困境

高校学生党员本身就是与众不同的群体,他们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力量,具备党员的特性。然而,他们也是大学生中的一员,具有当代大学生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成长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物质条件丰富、思想观念时尚开放、自我意识强烈等。在现代化社会的进程中,高校学生党员的个性特征越发明显,普遍呈现入党动机不纯、党员身份意识模糊、利己主义思想泛滥等。

1.学生党员对于道德内化的认可度较低。在现代化社会的进程中,高校学生接触外界的能力相对扩大,同时也更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想的影响,导致学生在辨别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盲目跟风,形成对既有社会道德要求的知道与认可不对等,知行相去甚远的严重道德问题。比如,逐渐趋于泛滥的功利主义思想。学生固然明白功利主义不对,但在行动上,为了一己私利,如入党、毕业留校、发表文章等,依然会对教师大献殷勤,阿谀奉承。这种情况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功利化,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降低,人际关系疏远、道德情感冷漠。

2.道德内化在师风师德建设中缺乏影响力。师风师德建设是每一个高校党支部必须重视的工作,是高校学生党员道德内化的重要一环。高校的党建工作者不仅要完成党员发展工作的相关程序,而且要积极主动地担负起育人的职责。无论是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还是在平時自身的言行举止上,都要起到模范作用,使自身的品德素养、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为其道德内化的真正实现提供优良环境。

3.学生在入党教育中缺乏有效的道德引导。高校学生从提交入党申请书到正式成为一名党员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高校党务工作在审核、批准的环节流于形式,缺乏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育与考察,没有形成系统化、全面化的道德教育模式,使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想品德素养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缺失,不仅对高校学生党员的质量产生影响,也对高校学生群体的道德习惯养成一定的影响。

二、师生关系——高校学生党员道德内化成效不佳原因剖析

以上现实道德问题的出现,直接反映出高校德育过程中对高校学生党员的道德教育工作不充分、不完全。学生在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即为师生关系,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现今的师生关系不容乐观。

1.师生关系出现信任危机。在以往的道德内化关系中,无不是强调教育者高高在上的地位,从而形成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上下级”的教育关系。教师在无形中树立的权威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比如,学生遇事时,往往在自己没有能力解决的窘况下才会求助老师,然而教师在处理事情过程中的不恰当言辞或行为反而会伤害到学生,甚至引起学生的不满,导致师生冲突。

2.师生关系功利化。师生关系的功利化实际上是社会人际关系功利化的缩影。当今很多学生出于追求个人利益的目的与老师进行不正常交往,这是极其有害的。曾有过此类报道,如女大学生为得到考研试题对出题教师进行贿赂等。老师对学生功利心的纵容,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说,是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

3.师生关系新现象——挑战权威。高校学生党员作为学生全体中的模范先锋,无论在思想和行动上都是较为活跃的群体。大部分学生党员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但若缺乏正确的思想道德引领,极易误入歧途。比如,某知名大学党员侮辱国家和爱国群众等,这恰恰反映了在学生的思想挑战权威时,老师没有及时将其引导回正轨。面临学生的挑战,教师需要及时审视自己在师生关系中的位置,以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学生,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及时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为道德内化增效。

三、新时代实现高校学生党员道德内化的柔性关系生成路径

1.德育双主体间建立“平等对话”关系,以促进高校学生党员道德内化的认知与理解。“平等对话”关系强调的是对话双方民主平等的“我—你”关系,而不是“我—他”的主客体关系。“我—你”的双主体关系更为强调平等原则。高校中,教师往往会强制学生接受其所谓的道德价值观,而学生总会极力维护自己所代表的前卫文化,如果二者失去平等的对话基础,矛盾只会愈演愈烈。因此,教师要从“神坛”上走下来,试着去了解、尊重学生;学生也要从被教育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试着与老师沟通,逐渐形成师生关系的良性互动。通过平等对话,一方面,教师可以理解并接受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对话中逐渐形成自我理解,

从而调整教学方案;另一方面,学生在无形中对教师信任度提升,情感认同增强,更易于道德内化。对话关系的生成是个体与人类文化之间全部精神能量的转化与创造性生成。双主体间的思想碰撞会在各自的内化过程中创造性生成属于个体的思想认识,这个思想认识是基于良性关系得来的,故而符合社会道德要求。

2.塑造“共学共享同进步”的和谐关系促使高校学生党员道德内化的认同与接受。认知和理解是内化的基础,而认同和接受是内化的前提。“共学共享同进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期待的和谐教学关系,“共学”即师生间相互传递知识,“共享”即师生间积极主动地分享各自的思想观点,“同进步”即在“共学共享”的基础上彼此得到提升。由于各高校间存在差距,所以学生党员层次也参差不齐。高校学生党员在道德内化过程中需要这种和谐的教学关系,在共学共享中逐渐缩小教育要求与学生党员之间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党员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使他们的认识逐步提升,达到对教育要求的认同和接受。

3.德育者根据内化主体的需要“以人为本”使其完成内化并创造生成自身信念。在师生互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既要发挥主导作用,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大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党员是有主见、有理想、有情感的人,注重每一个主体的个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而达到提高德性水平的目的。根据不同的学生的主体性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道德内化的过程成为师生双方自我认识、自我理解、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在道德品质提升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高校学生党员的道德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些问题影响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整个社会青年。新时代培育新青年,新青年需要新的教育关系。柔性教育关系是道德内化过程中的催化剂,因此,努力探索师生间的柔性关系是新时代下德育工作的新路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形成育人新格局,促使高校学生党员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1]谭瑾.立德树人视角下提升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4).

[2]王金龙.和谐社会中高校德育内化问题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7).

[3]贺希荣,罗明星,朱美华.道德的选择:来自大学生心灵的报告[J].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杜念峰,张雯.党的十九大文件汇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党员之家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高校学生网上评教的探索与实践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